孤獨是社會流行病 | 做「社牛」,可提升幸福感

2023-12-09     保健時報

原標題:孤獨是社會流行病 | 做「社牛」,可提升幸福感

「社牛」與「社恐」作為網絡熱詞,常頻繁出現在當代人的話題中。「社牛」在任何場合都表現得遊刃有餘,毫不怯場,哪怕面對陌生人。「社恐」則截然相反,在「社恐」們看來,「社牛」對陌生人的「自來熟」甚至有點「丟人」。其實,當一名「社牛」心理更健康。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社會心理與人格科學》上的最新研究稱,多和陌生人打招呼可以大大提高幸福感。

01

「社牛」無論心理還是身體 健康程度都比較高

身處網絡時代,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走越遠,手機、電腦成了現代人進行社交的主要工具。無論是走路、乘車,還是居家休閒、聚餐,我們的視線都無法離開手機,即便有家人、朋友在旁,也依然缺少互動交流。人們的精神世界變得孤立,孤獨感無處不在。

美國公共衛生局發布了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孤獨」或「社會孤立」是公共衛生流行病。社會孤立,是指客觀上很少有社會關係,或社會互動很少。而孤獨是一種主觀的內在狀態。

文章開頭提到的研究,通過跟蹤調查6萬名受訪者發現,越喜歡與陌生人聊天的人,對生活滿意度越高。研究人員表示,短暫的交流、問候和感謝都可以增加人的歸屬感,從而提高幸福感。該研究負責人、土耳其薩班哲大學教授阿西吉爾稱:「歸屬感代表一個人感受到自己被他人接受和重視,通常被視為人類的基本需求。」英國「結束孤獨運動」組織表示,和陌生人打招呼有助於人們建立歸屬感,「這麼做的成本很低,但價值很高」。

「社牛」更長壽。華西醫院學者發表的中國縱向健康長壽調查研究數據顯示,老人多參加社交活動,尤其是每天都有社交,更長壽。研究發現,與從不參加社交活動的老人相比,更頻繁地參加社會活動的老人的總體生存時間更長。研究者認為,經常出去參加社交活動可能會促使個人保持更健康的生活行為,摒棄一些不健康的習慣,如活動少、久坐時間長,這對慢性病的防治有益處。

「社牛」的好處遠不止長壽,他們的大腦往往會更加年輕。《神經學》上發表的研究發現,更多地接觸社會,與總體和認知功能相關的腦容量更大相關,即「社牛」罹患痴呆和晚年抑鬱症的機率也自然更低。樂於參加社交活動的老人有著更健康的心理,罹患抑鬱的風險更小,腦部相關區域的萎縮情況自然也得到了改善。

02

社交如同食物和水 對生命至關重要

社會聯繫是人類的基本需求,與食物、水和住所一樣對生命至關重要。

美國公共衛生局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孤獨和社會孤立分別增加26%和29%的過早死亡風險,相當於每天吸15支煙。孤獨比吸煙、糖尿病和肥胖等其他健康問題更普遍,會增加29%的心臟病風險和32%的中風風險,也會導致抑鬱/焦慮和痴呆風險,還會增加對病毒和呼吸道疾病的易感性。

哈爾濱醫科大學學者在《自然》子刊上發表的一項納入全球220多萬人的90項前瞻性隊列研究的分析顯示,孤獨或社會孤立的人,死亡風險高。作者認為,社交孤立或孤獨的人不太可能健康飲食和定期鍛鍊,更可能吸煙和飲酒。此外,社交孤立的人不太可能得到醫療護理,因為他們的社交網絡較小。

江西九江學者的一項研究表明,獨居或持續獨居會增加高血壓風險。研究顯示,與同家人一起生活的老人相比,獨居的老人高血壓風險增加19%。

一項對340萬人的分析結果還表明,孤獨、社會隔離和獨居都與早死風險增加有關,其危害相當於肥胖和每天吸煙15支。

03

與他人保持互動,少用手機 往往更幸福

那麼,我們如何擺脫孤獨?美國公共衛生局的研究報告建議:與他人保持持續、頻繁和高質量的互動,投入時間培養人際關係,每天抽出時間與朋友或家人聯繫;參加社會和社區團體,如健身、愛好、專業和社區服務組織,以培養歸屬感、意義和目標感;減少導致與他人脫節的行為,包括有害和過度使用社交媒體、減少螢幕時間等。

親友間多來往能減少死亡風險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一篇研究論文指出,親友來往少會增加死亡風險。較少的社交互動與死亡率增加的相關性強,其中朋友和家人的拜訪頻率影響最大,那些從未被朋友或家人拜訪過的志願者死亡風險增加了39%。出人意料的是,即使是不獨居的人,如果朋友或家人從未來訪,其死亡風險也會增加25%,即使每周參加集體活動,也不能減輕這些影響。這可能與人際關係的質量有關,比如有的參與者雖然與其他人住在一起,但關係並不好。在這種情況下,親朋好友的定期探望至關重要。

聚會多,壽命更長《BMC醫學》在線發表了一項關於社交連接的研究文章,研究人員發現,無法經常找到可以傾訴的人群的死亡風險比正常社交連接的人群高出39%。經常聚會,維護社交連接,對整體健康具有積極影響。

適當打牌怡情,可防抑鬱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學者進行的研究顯示,中老年人打打牌有好處,有助於遠離抑鬱。

下棋等社交活動可防老年痴呆澳大利亞的一項研究發現,對於總體健康、無明顯認知障礙的70歲及以上的老人,積極參與玩遊戲、打牌、下棋等活動,可能有助於降低痴呆風險。

轉載請註明來源保健時報微信公眾號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內圖片來自版權圖庫

記者||燕聲

編輯 || 顏紅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aadb7dccf12478b6a6f2671e93d1aad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