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不參軍一樣要吃飯,為何戰爭時經常糧草不足?網友:分期付款

2024-01-16     郭秀華

原標題:士兵不參軍一樣要吃飯,為何戰爭時經常糧草不足?網友:分期付款

古代戰爭,參與人數眾多,氣勢恢宏,場面震撼,但是我們只要仔細觀察古代戰爭,就會發現一個經常出現的問題,那就是糧草問題。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多少戰爭因為糧草供給不足或者糧草被毀,再或者糧草耗盡而最終導致兵敗。可見,糧草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戰爭的走向。那麼,這些當兵的人,不打仗他們就不吃飯嗎?為什麼一打仗飯就不夠吃呢?

古代生產力低

在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統治期間,生產力對比現在低很多,只能勉強保證百姓活著,加上地主階級的剝削、囤積,老百姓的口糧所剩無幾,更談不上有存糧食。一旦遇到災害年,糧食產量急劇下降,由於老百姓家裡沒有存糧,地主家的存糧又不救濟老百姓,如此一來,餓殍遍野的景象就會出現,在生死邊緣掙扎無果的百姓,要麼餓死,要麼鋌而走險。

士兵參軍與在家有區別

士兵參軍要吃飯,不參軍不也得吃飯嗎?為什麼糧草消耗變多了呢?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也不難,從幾方面簡單分析就可以得到答案。

第一、士兵在家種地,在外吃糧。士兵參加戰爭的時候,他只吃糧不種地,本來士兵是家中的主要生產力,他如果不參戰,他的產出可以養活自己和家人,他參戰之後,他家庭的產出降低,家人能活下來就不錯了,士兵的產出歸零,但是他的消耗卻在增加,這樣一出一進,消耗糧草的數量不是一個小數,加之士兵人數動則幾萬、十幾萬,遷延日久,必然有傷國力。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

運輸糧草消耗大

古代運輸一直是一個大問題,那時候可沒有火車,山路崎嶇,如果遇到大雨,運輸工作更難搞,運氣不好還會損失不少糧食。同時,糧道還需要有重兵保護,否則被敵人給劫了糧草,丟糧草不說,還會動搖士氣,畢竟士兵也是人,吃不飽飯誰還拚命呢。

古代邊疆戰爭不確定性大

在邊疆常駐的守軍,一般會自己在附近種植一些糧食,解決自己的一部分糧草的問題,但是封疆大吏一般都會有自己的小算盤,他們除了吃空餉外,還會瞞報糧食產量,以此來換取國家對邊疆糧食的撥付,從中獲利。

士兵參加戰鬥和不參加戰鬥都要吃飯,但是參加戰鬥由於沒日趕路拼殺會吃得更多,最主要的是,士兵不參加戰鬥生產糧食,但是參加戰鬥停止生產加大消耗。同時,有的網友很形象的做了比喻,戰爭需要的糧草是「整」,日常消耗的糧食是「零」,除了運輸的消耗外,這一「零」一「整」的區別也是極大,這也是我們平時為什麼買不起一件物品,但是分期卻可以買得起,不是你的收入增加了,只是化「整」為「零」了。

文|野史日記圖|來自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aa15ab874b371cbd3016bfd6c0a83c4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