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是太監,為什麼還有幾百名後代?

2020-02-10     朝陽阿力

鄭和(1371-1433),明朝太監 ,原姓馬,名和,小名三寶, 又作三保,雲南昆陽(今晉寧昆陽街道)寶山鄉知代村人。中國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 ‍‍ 鄭和(1371年-1433年)

鄭和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出生,是馬哈只第二子,鄭和有姐妹四人 。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軍隊進攻雲南,馬和僅十歲,被明軍副統帥藍玉掠走至南京, 閹割成太監之後,進入朱棣的燕王府。永樂元年(1403年),姚道衍和尚收馬和為菩薩戒弟子,法名福吉祥。

永樂二年(1404年),鄭和立下赫赫戰功。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書"鄭"字賜馬和鄭姓,以紀念戰功,史稱"鄭和"。並升任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於司禮監。鄭和有智略,知兵習戰,明成祖對鄭和十分信賴 。1405到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壯舉。

鄭和(1371年-1433年)

《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在靖難之役中立有功勳,但是,卻未曾言明其具體的立功地點。有學者推測,鄭和立功應該是在1399年的鄭「鄭村壩之戰」中,而鄭和被賜姓"鄭"也與這一立功地點有關。可以說,這個「鄭村壩之戰」,徹底改變了一個帝國和一大批人的命運。

戰爭中,朱棣以八萬人馬對抗建文帝五十萬大軍,但是,雙方力量懸殊實在過大。正當朱棣焦躁之時,突然來了一個叫"馬和」的人請令,欲以我想親率百餘騎兵突襲對方帥營。"朱棣聽後大喜。建文帝方面主帥李景隆不知燕軍虛實嚇得陣腳大亂,趕緊敗退。朱棣見其兵動,遂以奇兵左右夾擊,連破七營 之後,鄭和在宮中被提拔為內宮太監,官居四品,幾年後更是被派遣遠渡西洋。

鄭和下西洋

鄭和是明朝著名的航海家,他曾七次帶船隊下西洋,鄭和船隊穿過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歷經三十多個國家,加強了明朝與周邊各國和平外交,將中國古代文明帶向世界。歷史上日鄭和確實是一個太監,他一生都不可能有孩子。鄭和將自己哥哥的長子收養過來,取名為關文銘,繼承錦衣衛干戶的官職。

鄭和七下西洋

後來,鄭和的長兄馬文銘把他的長子馬恩來過繼給鄭和,馬恩來後來也跟隨鄭和改姓鄭。鄭恩來又生了兩個兒子,一個是鄭萬顯,一個是鄭庭顯,所以子孫後代就不斷沿襲下來,代代相傳。目前在世界上鄭和的後裔三支:一支是雲南玉溪的一支;另外是江蘇南京支;還有就是泰國清邁一支,人們稱為「三支四地」。多出來的這一地,就是昆陽鄭和的出生地,三支四地總人數約400多人。

鄭和墓

鄭和墓和位置

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鄭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國去世,賜葬南京牛首山。鄭和墓位於江蘇南京江寧區牛首山南麓,墓按伊斯蘭風格修建,墓形為回字形,南北走向。因鄭和之父名馬哈麻,人稱馬哈只,當地人以為鄭和原姓馬,故稱為"馬回回墓"。墓壙呈長方形,墓頂高約8米,墓前台階有四組7層28級,寓意鄭和七次下西洋,歷時28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aLzVOHAB3uTiws8KiKx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