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活化石,于田達里雅布依村

2019-12-11   和田在線

在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的腹地,有一塊被中外考古探險家稱為世外桃源的綠洲,因其與世隔絕而鮮為人知,這塊綠洲就是充滿神秘色彩的達里雅布依。這個被稱為塔克拉瑪干沙漠的肚臍的小小綠洲的神秘性,不僅在於它獨立支撐在世界第二大沙漠中心,幾近千年來未見諸記載,完全與世隔絕,也在於無人知悉它和它的居民們究竟有怎樣的來龍去脈。它曾有過一個地名叫通古斯巴孜特(意思是野豬弔死的地方),雖然在目前使用的中國地圖上找不到這個地名,然而,它在國際上,特別是在地理、歷史、考古界的知名度並不亞於樓蘭遺址、交河故城。

1895年,享譽世界的瑞典籍西域探險家斯文·赫定沿克里雅河北上,橫穿沙漠,曾對通古斯巴孜特作過考察,在當地居民的指引下,成功穿越了塔克拉瑪干,發現了丹丹烏里克和喀拉墩古城。幾年後,樓蘭古城的發現,最終確立了斯文作為一個探險家的世界性聲譽,他的第一部考察新疆著作《穿越亞洲》也使世人第一次知曉在塔克拉瑪干這個死亡之海的中心,竟然有一個小小的綠洲,它的名字叫通古斯巴孜特,在這片綠洲上有一個與世隔絕的原始部落。

幾年後,另一位著名的英籍探險家奧利爾.斯坦因踏著斯文.赫定的腳印,來到了通古斯巴孜特,在赫定發現的基礎上,發掘了喀拉墩古城,而且對通古斯巴孜特土著居民做了人種學測量,引起了世界的關注

久居在大漠深處的達里雅布依人,一戶人家,一片胡楊,一群羊,一口井,這就是他們的生活方式。這裡的人,體魄健壯高大,性格豪爽,淳樸。其外貌、語言、宗教信仰、風俗習慣,都與于田縣城維吾爾族人基本一樣。儘管交通不便,兩地結親通婚的不少。由於地區偏隅,至今仍保持著古老獨特的生活習俗。

居住的房子是胡楊、紅柳枝排扎而成的。先做好地基,用胡楊枝幹做成支架,用紅柳枝編織成牆體,然後將和好的泥巴糊抹上去。還有的用胡楊木排列而成木屋,門由大的空心胡楊一分二做成。這裡是路不拾遺,家家不鎖門,來了過路人,即使主人不在,可以自已動手燒水、做飯,可以吃完就走。鄉里牧民的吃食較為簡單,以庫買西(用碳火灰沙,烤出的在餅)、肉、茶為主,用火塘代鍋灶,做飯不用鍋,而是獨特的爐灶。

服飾穿戴上與于田縣城一帶的維吾爾族人一樣。男性中老人多穿黑色袷袢,冬夏戴黑色高筒羊皮帽。婦女頭頂長白紗巾,頂端戴有太里拜克小帽,形如扣碗,小巧玲瓏。平時長衫,節日及紅白喜事時穿箭服,這種穿著有濃郁的古老民俗風韻。年輕的婦女則喜歡穿顏色艷麗的花布衣裙。

交通工具主要是毛驢、馬、駱駝、現在有些條件好的牧民還有摩托車。在鄉里對牧民來說最隆重的活動就是舉辦婚禮。由於居住分散,需提前一個月給親戚朋友發請柬,請柬實際上就是一張二指寬的紙條,寫明主人的名字和地點,一戶一戶往下傳,主人準備好吃的,等待有人光臨。在婚禮上迎親方和送親方各組成約50 人的隊伍,從距離30米處開始賽歌,誰賽輸了就向對方跨進3步,最後雙方隊伍會合,新娘就交到了新郞手裡,經阿洪主持婚禮等儀式值到熱鬧的婚禮結束。

進入新世紀,達里雅布依又一次向人們揭開了神秘的面紗。2001年10月,中法克里雅聯合補充考察隊進駐達里雅布依,以這裡做大本營,沿克里雅河下游對沙漠深處的園沙古城進行了發掘考察,為時一月,發現了五處古墓葬,一處遺址,幾處居民遺址,帶回了五具千年乾屍,以及馬鞍型大型石磨盤等有價值的文物。這是新疆考古史上在沙漠腹地發現的年代最早的一個古城,這是新疆自己的考古工作者發現的一個千年古城,這一重大考古發現,將使世人有可能對克里雅河下游生活過的千年古人有新的了解,為絲綢之路的古文明增添了新的光彩。

達里雅布依是中外探險家的一塊福地,他們在這裡休整、補充、給養、考察問路,從這裡起程、穿越、探險、發掘,於是人們認識了塔克拉瑪乾的真面目,記住了承載這千年秘密的古城--園沙、喀拉墩、丹丹烏里克……以及它們曾有過的千年輝煌。

《宋史·于闐傳》稱通聖山。漢唐時是南北東西交通樞紐。該山從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西部迤邐而來,至和田河處戛然而止,翹然挺立,北有白山嘴,南有紅山嘴,自然景觀蒼茫獨特,初步斷定為唐代遺址。也有史學家認為是漢班超時代所建。

麻扎塔格山位於墨玉縣境內,麻扎塔格山與南北走向的和田河交相輝映,塑造出令人生畏而獨具特色的荒漠景觀。在紅山嘴上有一古戍堡,背依紅山山體,面對寬闊的和田河河床,北為白山嘴,白山嘴下為一巨大的迴音壁。《宋史·于闐傳》稱通聖山。漢唐時是南北東西交通樞紐。該山從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西部迤邐而來,至和田河處戛然而止,翹然挺立,北有白山嘴,南有紅山嘴,自然景觀蒼茫獨特,初步斷定為唐代遺址。也有史學家認為是漢班超時代所建。

古戍堡遺址位置最高,可俯視四周景觀。古代自龜茲至於闐必經由此地。古堡始建於東漢時期,延續至唐、宋時期。是漢唐時期南北東西的交通樞紐;遺址內曾出土有古代文書及其他文物,是和田歷史上重要的古城之一。可能衰廢於十一、十二世紀的宗教戰爭。近一個世紀以來,許多國內外考古、探險家前往探險,名揚中外。

1901年,斯坦因在當地維吾爾族嚮導的帶領下,闖進了塔克拉瑪乾的和田河和克里雅河周邊的沙漠。在這裡他找到了一個叫「丹丹烏里克」的古代遺址。進行了一系列的考古發掘之後,又「橫過沙丘踉蹌向東」,在克里雅河下游古木參天的兩岸、在雜亂的蘆葦叢中用斧頭劈開一條路,用3天的時間到達克里雅河畔的另一座古代遺址,這個遺址當地人稱為「喀拉墩」,意思是「黑沙丘」。

喀拉墩古城內有中國最早的佛寺遺蹟,它們是經典的「回」字形,佛像在回形的中央,信徒們沿走廊旋轉禮拜,回形的牆壁上繪滿了壁畫。公元一世紀,佛來到中國的第一步所踏足的地方是喀拉墩,這是中國最早的佛寺遺蹟,唐玄奘在公元7世紀把這個的故事寫進了《大唐西域記》。

來源:與您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