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馬伊琍分開:為了孩子維持婚姻,這是夫妻關係中最大的謊言

2019-07-29     漫風點點說教育

01

文章和馬伊琍,終於還是離婚了。

兩人從2005年在《錦衣衛》拍攝時相識,2006年因為電視劇《奮鬥》因戲生情,到2008年大女兒降生,之後2014年小女兒降生,大家都把他倆視作「姐弟戀」的典範。朋友圈也不時流傳疑似文章寫給馬伊琍的情書,情真意切,賺足了事件艷羨的目光。

雖然從2014年3月28日,文章坐實了與姚笛的出軌傳聞後,坊間大大小小的傳聞都猜測他倆何時分開。但是馬伊琍用一句「且行且珍惜」,堵住了所有人的嘴。

只能說7月份的這則離婚通知,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

作為同性和母親,其實我挺佩服馬伊琍的。有多少痴男怨女,因為有了孩子「拖累」,不能走出婚姻的圍城,親手終結沒有任何溫度的婚姻呢?

記得6月份高考剛結束,就有一大批父母如特赦般扎堆離婚。

圖片來自新浪微博

而網友的態度,也從以前的感嘆人心不古,變成現在的見怪不怪了。「每年都一樣,沒啥好奇怪的。」

圖片來自新浪微博

圖片來自新浪微博

高考前,有多少已經雙方感情破裂的家長,為了穩住孩子的心,還在苦苦堅持為了孩子而假裝「一切正常」?

只有在孩子高考後之後,他們才敢親手了結婚姻,這已經算是勇者了。更多的人,還在婚姻的死水裡苦苦掙扎。

其實在婚姻關係中,爭吵並不可怕,因為這也算是另類的溝通方式。最能殺死婚姻中兩人的激情的,是冷暴力。冷暴力猶如鈍刀子一樣,一道道拉你的心,宛如凌遲。

因為愛的反面,不是不愛,而是漠視。

不要以為冷暴力只發生在少數婚姻里。有一組美國的數據顯示:48.4% 女性和48.8% 男性至少經過一次來自親密伴侶心理層面上的攻擊或侵犯,也就是說幾乎一半的人都遭受過冷暴力!

現在,隨著女性地位的日益提高,家暴問題越來越被關注,但是我們對於冷暴力卻依然知之甚少。

心理學家劉吉吉博士通過對北京、天津、武漢、長沙四大城市兩千多個家庭的調查,發現70%以上的家庭有過不同程度的「冷暴力」。

這些家庭看起來,和一般家庭一樣,甚至表面上更加「幸福」。

但是,你會在那寂寞的深淵裡,聽到絕望的嘶吼。

02

如果一段婚姻裡面,充斥著無休止的爭吵和冷暴力,夫妻痛苦不堪,孩子也深受其害。

知乎上提問「父母間的長期冷暴力,對孩子有什麼影響?」下,答主說「我媽是冷戰高手,冷起來的時候真的能當你完全不存在。」

後果就是:

圖片來自知乎

有調查發現,父母經常爭吵的孩子,心理問題檢出率為32%,離婚家庭的為30%。

但是與父母爭吵的家庭相比,目睹父母間的冷暴力,孩子受到的隱形傷害更大,時間跨度也更加久遠。

在湖南衛視綜藝節目《少年說》中,有個叫王贈祿的男孩喊出心中煩惱,就是爸爸和媽媽,最近冷戰了。

早熟的男孩,特意記錄一天中父母講話的頻率,結果發現:他們每天只說不超過五句話,每句話不超過五秒鐘。

他說冷戰對他的影響很大,感覺自己在中間特別像一個「夾心餅乾」。

他希望他最愛的兩個人能恢復感情,不要在這樣互相折磨了。他大哭著對父母喊道:

「能不能不要再冷戰了,這樣我好傷心」。

聽到孩子如此喊話,小男孩的爸爸一臉凝重,媽媽擦起了眼淚……

圖片來自芒果TV

父母們總是一廂情願地以為,自己的表演天衣無縫,殊不知已被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上。而這些心靈的裂痕隨著時間的流逝,不會填平,只會被鏽蝕成灼心的大洞,一有機會就發作起來。

那麼,如何識別親密關係中的冷暴力?如何又能擺脫冷暴力呢?

法國作家瑪麗·弗朗斯·伊里戈揚,對這個此展開了研究和調查,並將他的分析和探討在著作《冷暴力》中做了總結。

《冷暴力》這本書已經暢銷法國20餘年,被翻譯為24種語言,暢銷全球。

在書中,伊里戈揚首次提出了「精神虐待」這一概念,這類冷暴力並不如身體暴力等熱暴力那樣明顯,但是會讓受虐者有苦說不出,一味檢討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從此陷入更黑暗的深淵。

03

什麼是冷暴力?

在很多國人眼裡,對於冷暴力的理解,就是局限在親密關係中,一方冷落另一方的相處模式。

其實這種想法有失偏頗。冷暴力的產生,根源在於人性的兩個方面,分別對應的是施虐者和受虐者。

施虐者犧牲受虐者來壯大自己,並把出問題的責任推給對方,以避開自己內心或精神上的衝突。如果責任在對方,那就是別人的問題,自己就不會覺得部不對、內疚。

冷暴力可能發生的領域:

在職場中的精神虐待,「是指任何藉由言語、表情、姿勢或者文字來侵犯個人人格、尊嚴或身心完整的舉止,以及危害此人正常工作或破壞職場氛圍的行為」。

職場上的精神虐待,存在於互相有競爭的同級同事,也有可能發生在上司被下屬欺負(比較少見)、多發為下屬受上司欺壓。施虐者從來不會對受虐者說清楚癥結所在,而是「腐蝕」後者的人格。而上級主管領導的不作為,會對次此情況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有意思的是,職場上冷暴力的受害者,很多情況下並非對工作敷衍的得過且過之徒,反而很多是完美的「工作狂」,很晚下班、經常加班,甚至周末也不休息。

親密中的精神虐待,「施虐者不言而喻的信息是「我不愛你」,卻始終不明說,但又以間接的方式透露出來。伴侶必須安分,且不斷因期待落空而遭受打擊;施虐者也會防止伴侶有自己的想法,以免察覺到自己正在受虐」。

在私人關係中,精神虐待的關係,必須要有過於忍讓的伴侶才能繼續下去。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好多遇到渣男的女生,其實是我們公認的「好姑娘」,她們善良、隱忍、懂事的品質,助長了「渣男」施虐者操控她們的囂張氣焰,讓人惋惜。

書中講述了這樣一個例子:

班傑明和安妮相識於兩年前。當時的安妮還處在上一段感情中,但是班傑明懇求安妮放棄,並承諾和她結婚生子。安妮與前任分手了,並和班傑明開始了同居生活。

但是從此之後,班傑明換了一副冷漠和疏離的面孔,並且否認自己的變化。安妮漸漸變得沮喪,而且認為是自己的低迷狀態影響了班傑明,所以去接受心理治療。

他倆是同行,而且安妮更有經驗。但是班傑明總是否定她、貶低她,並且控制安妮花自己賺來的錢。而且男方的行蹤變得神秘,並且在公眾場合像個陌生人一樣…

安妮發現,想要維持與班傑明的關係,自己必須放棄自我人格。

儘管安妮想要結束這段糟糕的關係,但是每每想起班傑明之前的溫柔,她又狠不下心。

在這段關係中,安妮也認識到自己原生家庭的父母,是因為自己才沒有分開,原來冷暴力無處不在,自己只是習慣了視而不見而已。

如何化解別人對自己冷暴力?

從《冷暴力》一書中可以看出,不管發生在發生在哪一個領域的冷暴力,其中的受虐者對現狀都會逆來順受,甚至會替施虐者辯護。每當發生錯誤,受虐者會將責任主動攬在身上,因為他們是「有良心又天生愛責怪自己的人」

所以想走出冷暴力的怪圈,施虐者必須有如下的行動。

首先,我們要覺察出自己收到冷暴力的虐待和侵蝕,認清自己遭受到了傷害。不管是在職場或親密關係中,受虐者必須明白自己承擔全部的責任完全是無稽之談,要克制住自己的罪惡感,冷靜分析自己的處境。

其次,受虐者可以向外尋求幫助。真正可以支持自己的同伴,是懂得提供幫助和不做評判的人,會在心裡上幫助自己重建信心。記住要保留好證據,必要時也可以尋求法律支援與協助。

如果受害的時間較長,受虐者也可以尋求心理醫生的協助,要有目的性地為自己減壓、舒緩情緒,這樣才能為下一步的抵抗積蓄力量。

在職場上,受虐者要堅持回應對自己不利的言論;但是在親密關係中,受虐者要停止自我辯論,才能擺脫施虐者的掌控。

最關鍵的是,受虐者要重拾信心和對自己的肯定,構建積極的自我認知,不被受虐者的打擊所擊垮。

04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夫妻總是把全部精力放在孩子身上,為了孩子湊合過但是雙方「相敬如冰」的例子比比皆是。卻常常忘了,父母能給予孩子的最好的家庭環境,就是父母二人之間有愛。

但是,如果親密關係中的兩人已經全無感情,莫不如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成長氛圍,選擇放手。

作者伊里戈揚這樣寫道:「童年時期若曾受到精神虐待或隱藏暴力的影響,日後會出現一個問題;他似乎只能做出一種特定形式的反應,並給人一種仍緊抓著所受的苦不放的印象「。

如果我們在冷暴力的家庭中長大,也不要灰心喪氣,因為能夠阻斷這種厄運的,只有自己。

我們可以選擇放下、也可以選擇原諒或者不原諒,但是不管你的選擇如何,都要記住:為自己,活出一個更好的下半生。

就像《冷暴力》里說的:

「曾被殘酷對待的人,可以通過承認過去的無能獲得新的力量面對未來。 極度的危機有可能突然喚醒潛能。覺悟不會輕易來自一般痛苦,只能處於創傷之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a92wPGwB8g2yegNDmj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