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三節居中,三教合一,中國人的三種大修行

2020-04-04   淥水早讀



文稿 | 儒風君原創

清明是節氣,是春天的第五個節氣,是物候變化的標誌。

此時已近暮春,天氣清徹明朗,萬物欣欣向榮。

氣清景明,萬物皆顯,所以稱之為清明。

清明節是節日,是中國三大鬼節之一,是中國人悼亡掃墓的日子。

清明節與清明在同一天,中國人的節日裡,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

清明節,上承寒食節,下接上巳節,處在兩個節日之間。

在唐宋時期,寒食節與上巳節逐漸消失,慢慢合併到清明節中。

寒食節悼亡掃墓,上巳節遊玩踏青。

所以清明節的習俗,一半是祭祀,一半是踏青。


01

儒家:慎終追遠,民德歸厚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在細細春雨中,路上來往祭掃的行人,有抹不開的哀愁。


清明祭掃,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習俗。

在這一天,遊子返鄉,帶著紙錢祭品,為祖先祭掃墳墓。

對於中國人來說:祖墳意義比天還大。

在古代,不上墳是不肖的表現,禁止葬入祖墳是天大的懲罰,掘別人祖墳則是缺了大德。

它是個人情感的歸屬,祭掃墳墓,寄託哀思,緬懷逝者,激勵生者。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民風自然樸實敦厚。」

中國人的信仰不是宗教,而是祖先。

「『落葉歸根』就是中國人的精神信仰、『不給祖先蒙羞』就是中國人的奮鬥目標。」

清明讓我們不忘先人歷史,知道自己的來處。也是在激勵自己,自強自立,不墮家風。


02

道家:天人一理,清明一念

清明祭祀,也踏青。

一方面是追思逝去的親人,祭奠死亡,一方面賞春踏青,治癒生命。

天道有常,萬物有生有死。

莊子妻子去世,莊子鼓盆而歌。

道家常說:生死氣化,順其自然。

生死不過是陰陽二氣的轉化,死亡不是終結,只是另一場開始。

所以中國人的哲學裡,慣於生死兩悅,生死兩安。


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是新的開始。此時光照日長,陽氣日漸充盈。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清明時節,萬物清潔明凈,人也應該走出去,去自然界中吐故納新,洗掉自己一年來不得親近天地山川的暮氣、衰氣。

同時,道家也認為,在陽氣極盛之時,吃寒食或者辟穀,可以把體內的濁氣逼出來,使得身清心明,身心清凈。

人心一旦清明起來,私慾就少一點,溫暖和善意就多一點。

清明的風,和煦溫暖,催動著無盡的生機和活力,與這個世界一同生髮長成。


03

佛家:陰陽兩間,善惡兩報

清明節是中國的三大鬼節之一。

道家分陰陽二氣,佛家則認為有陰間和陽間。

生人活在陽間,死人活在陰間,二者彼此溝通往來。

為教化人們,佛家發展處善惡有報的觀念。

善人陰間享福,惡人陰間受罪,讓人心存敬畏,多做善事。


清明節期間,寺院一般都會舉行超度法會,供養三寶,諷誦經典,作諸功德,來迴向已故先亡,廣度有情眾生。

地藏菩薩曾經發願要普度眾生: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生者在這一天誦經超度,可以讓亡者受到生者善良光明的感染、

如果心中起一念善,就能不斷增長自身的光明,從而得到救贖。

佛家看來:把自己的功德讓給逝去的先人,令他們早生凈域,離苦得樂,就是最大的孝順。

賞罰分明陰陽有律,善惡報應毫釐不差。

佛家用善惡到頭終有報的方式,勸誡人心向善,這不是迷信,而是功德。

清明祭祀,追思先人,自勉自強,不忘歷史,不墮家風。

清明踏青,拋卻雜念,身心清明,行善積德,過好當下每一天。

今天是清明節,也是全國哀悼日,緬懷在疫情中逝去的人們,向英雄致敬,願逝者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