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停潮!人形機器人火了

2022-08-12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漲停潮!人形機器人火了

繼去年仿生四足機器人亮相後,8月11日晚間,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雷軍發布了全尺寸人形機器人CyberOne,暱稱「鐵大」。

01

小米「鐵大」來了

據雷軍介紹,人形機器人需要突破多項關鍵技術,其極度看好智能機器人在生活、工作中的應用。人形機器人的成本大概每台六七十萬元,目前還無法實現量產。

外形方面看,人形機器人「鐵大」身高為177CM、體重為52KG.據介紹,其可對真實世界三維虛擬重建,實現雙足運動姿態平衡,支持多達21個自由度,並能實現各自由度0.5毫秒級別的實時響應,模擬人的各項動作。

相關分析認為,相比於仿生四足機器人而言,人形機器人機械複雜度更高,需要性能更強大的電機、更多的機身自由度、複雜的人形雙足控制算法,可實現雙足運動姿態平衡,四肢強健、動力峰值扭矩300Nm等領先技術能力。

此外,其還可以感知人類情緒。CyberOne搭載自研Mi-Sense深度視覺模組,結合AI交互算法,使其不僅擁有完整的三維空間感知能力,更能夠實現人物身份識別、手勢識別、表情識別。

綜合來看,CyberOne的研發涉及包含仿生感知認知技術、生機電融合技術、人工智慧技術、大數據雲計算技術、視覺導航技術等各領域的尖端技術。雷軍表示,CyberOne的智能、機械能力,全部由小米機器人實驗室自研完成,軟體、硬體、算法的開發工作投入巨大。其是小米對未來科技生態的一次探索。

02

周五早盤,機器人板塊持續走強。板塊內,等多股一字漲停,等紛紛大幅走高。

近期仿生人形機器人持續受到市場關注。此前再特斯拉股東大會上,特斯拉CEO馬斯克確認其首台原型機人形機器人「擎天柱」機器人(Tesla Bot)將在9月30日亮相,並將於2023年投產,馬斯克稱其將比汽車更有價值。

據了解,人形仿生機器人是服務機器人的最高級形態,可被廣泛應用於生活生產的眾多場景。人形機器人被譽為AI領域的終極形態,是指模仿人的形態和行為而設計製造的機器人。

設計製造目的是為了與人工工具和環境進行交互,從而輔助甚至替代人類的生產生活。應用場景上,主要分為商用場景和個人/家庭應用場景兩大類,涵蓋物流、送餐、清潔、陪伴、娛樂等應用領域。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的預測,全球人性機器人市場規模將從2022年的15億美元提升至2027年的173億美元,千億元藍海市場未來可期。

機器人被譽為「製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而人形仿生機器人則是機器人領域公認的終極目標。相比於以機械能力見長的工業機器人,人形仿生機器人的技術難點在於儘可能模擬人在各類場景下「感知-認知-決策-執行」的過程。CyberOne的研發涉及包含仿生感知認知技術、生機電融合技術、人工術、視覺導航技術等各領域的尖端技術。

此前有分析指出,在研發人形機器人過程中覺得最難的地方就是「關節」。此次發布的CyberOne,官方號稱其可以協調運動21個關節自由度,實現全身5種關節驅動,峰值扭矩300Nm,這幾乎可以與一台2.0T馬力的小轎車相提並論。

03

機構看好國產供應鏈前景

中信建投指出,仿人機器人關節數量多(一般約25-50個),成本占比高(50%+),價值量大,電機作為關節里的核心驅動部件,影響關節的輸出力大小和運動性能。區別於工業機器人,仿人機器人需控制整體質量和體積,要求電機性能更高,質量更輕。仿人機器人的規模量產帶動電機需求快速爆發,新增電機市場規模有望近千億元,建議關注國內電機龍頭企業;

據了解,人形機器人產業鏈可分為上游零部件&原材料、中游系統集成&本體製造、下游應用環境。

東吳證券認為,國外供應鏈性能可靠但成本高,而國內相關工控零部件龍頭憑藉數十年積累,已突破工業機器人等高端裝備,憑藉性價比&服務響應快持續替代外資,後續看好人形機器人領域國產供應鏈比例提升。

該機構預計,人形機器人進入家務場景,短期看潛在市場空間達14萬億元,中期進入商業服務場景和「非結構化」場景的工業應用,潛在市場空間達25萬億元,長期待交互技術進一步突破後進入情感/陪伴場景,潛在市場空間達31萬億元。

04

上市公司公告「蹭」熱度

不久前特斯拉推出人形機器人後,這一概念在市場一度走紅,此次小米「鐵大」的發布更是再添一把火。消息出來後,相關上市公司也紛紛,對自己在該領域的布局與投資者互動。

8月12日在投資者互動平台表示,公司是在2017年出資認購佛山隆深機器人有限公司新增的部分註冊資本,目前占其註冊資本的12.63%。不過目前,公司未直接參與佛山隆深機器人有限公司日常經營管理。

表示,公司同小米汽車供應商已進行前期接觸,公司將積極把握機會,贏得訂單。目前公司已加強的研發和生產,在技術和設備方面均有投入,後續進展請關注公司定期報告。

則8月12日在投資者互動平台表示,截至目前公司方面暫未與小米在機器人項目上有合作。

同日在投資者互動平台表示,小米科技昨晚發布的其首款人形機器人暫未用到公司控股子公司蘇州能斯達的柔性相關的。不過蘇州能斯達研發布局的柔性微納傳感器在機器人方面已經有大量的產品和應用布局,我們判斷,隨著機器人行業的發展,柔性傳感器可能會有更多應用,我們會增加在柔性傳感器領域的投入。蘇州能斯達與小米科技存在股權關係,其他產品也已經進入了小米供應鏈。

也在投資者互動平台表示,公司目前未與小米公司合作,同時公司擁有桁架機械手直角坐標機器人方面的專利,並已大量應用到自動化連線設備。

(文章來源:研究中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a75496dfa310e891deae2e43f7519d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