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Veer
在同一個地方,你一錯再錯,換個人也錯。那麼,究竟是誰的錯?
我們先來考察一個故事。甲乙兩人到一家公司拜訪。
這家公司門窗都是落地玻璃。由於玻璃太透明,不到一刻鐘,就有兩個客人都撞到明亮玻璃大門上同一個位置。
甲忍不住笑了,對乙說:「這些人真是的,走起路來,這麼大的玻璃都看不到,眼睛長哪裡去了。」
乙並不認同,他說:「真正愚蠢的不是撞玻璃的客人,而是設計者。如果不同的人在同一個地方犯錯,那就證明這個地方確實存在缺陷,應該考慮修正缺陷,而不是嘲笑那些犯錯誤的人。」
乙向這家公司經理提意見,在這扇門上橫著貼上一根標誌線,或者貼一個公司標誌。從此,就再也沒有來訪客人,撞上玻璃門了。
這個故事體現出管理學的「修路理論」。意思是:當一個人在同一個地方,出現兩次以上同樣差錯,或者兩個以上不同的人,在同一個地方出現同一差錯,那就不是人有問題,而是這條讓他們出差錯的「路」有問題。
例如,很多來訪者都容易撞上玻璃門,那就表明不是來訪者有問題,而是玻璃門設計不合理。
圖源Veer
先來看修路理論假設部分:「一個人在同一個地方,出現兩次以上同樣差錯;或者兩個以上不同的人,在同一個地方出現同一差錯。」
如果同一個地方,只是發生一次差錯;或者只有一個人,在這個地方發生差錯,可能只是偶然、個人因素。
如果是多人出現、多次出現,通常不是偶然、個人因素,更可能是規律、共性因素,也就是路有問題。例如,路坑坑窪窪、泥泥濘濘,無論是誰都很容易摔倒。
也就是說,差錯次數不同,問題性質不同。
例如,一個人偶爾撒謊,我們並不會上升到人格高度;但如果一個人習慣性撒謊,就表明這個人不正直、不可信、不可靠。
修路理論提醒我們,要量化統計差錯次數,準確界定問題性質,抓住主要矛盾,才能找到槓桿解,或者只能止於症狀解。
再來看修路理論結論部分:「那就不是人有問題,而是這條讓他們出差錯的『路』有問題。」
讀友們如果留心新聞會發現,有不少地方發生過樓梯踩踏事故。沒有人願意發生這種災難,但發生次數並不少。
根據修路理論,不同地方多次發生類似事故,表明是「路」有問題。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樓梯、通道設計有缺陷。
樓梯踩踏是否發生,取決於人流速度、擁擠程度、前後信息溝通、是否有人倒地等因素。
對比研究會發現,地鐵里人流非常密集,卻很少發生踩踏事故。原因在於,地鐵設計師,將樓梯和通道做一些分割,使其變得更窄。
更窄通道,一方面可以減少人流中橫向交叉;另一方面,就是降低速度,這是人員密集場所,減少踩踏事故發生關鍵。
修路理論中的「路」不僅包括硬體設施,也包括軟體設施。
做一個類比,一條平平整整大路,如果沒有明確各種機動車行駛範圍、行人動線以及紅綠燈規則,通行就不順暢,甚至容易造成各種交通事故。
類似的,同樣一家公司,管理流程和制度完善與否,產出就會有很大不同。正如鄧小平所說:「好制度能讓壞人幹不了壞事;不好的制度,能讓好人變壞。」
回到文首問題:「如果你在同一個地方一錯再錯,或者換個人也錯。那麼,究竟是誰的錯?」
如果理解修路理論,你就會明白這可能是某些「路」有問題,而不是你或者別人不想做好問題;你就會系統思考去診斷,而不會使蠻力。
例如,可能是做事方法這種「路」有問題,方法不對,都是白費力;也可能是做事時機這種「路」有問題,當下做事條件欠缺較多,不管是誰都只能當先烈。
修路理論提醒我們,要注意區分:「究竟是人的問題,還是路的問題?」
我們不僅要低頭趕路,還要抬頭看天,定期反思:自己是走在什麼路上?是好的路徑依賴,還是壞的路徑依賴?
如果沒有審慎思考,就很難避免一錯再錯、一敗再敗。
以上是關於修路理論部分內容,更完整內容可點擊閱讀詞條《709:修路理論》。
《精讀君通識詞典》宗旨是:每天一個認知積木,持續精進終身成長,目前已發布2000+詞條。處理問題、決策行動之前,你不妨先查查通識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