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姓名文化研究,如何理解中國姓名民俗文化

2022-07-28     周易與傳統文化

原標題:中國人的姓名文化研究,如何理解中國姓名民俗文化

中國人的姓名文化研究,如何理解中國姓名民俗文化

姓名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中國古代姓名文化,中國著名姓名學大師,謝詠老師姓名學收集整理,中國人的姓名文化研究,中國傳統姓名文化的基本內容,如何理解姓名這種民俗文化?

姓氏是標示一個人的家族血緣關係的標誌和符號,姓和名一樣,都是代表每個人及其家族的一種符號;姓氏,是姓和氏的合稱。姓是一種族號,氏是姓的分支。秦漢以來,姓氏合為一體,從它的形成,發展,演變的漫長的歷史過程來看,它都是構成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中國人的姓,大多是從幾千年前代代相傳下來的,有人曾統計,文獻記載和現存的共有5600多個,中國姓氏文化的特點是:源遠流長,內容豐富,出處具體。

謝詠老師, 中國著名姓名學大師,出生於周易文化之家,一直致力於《易經》的研究運用,是國內實力派的易學老師,主要擅長周易八字起名,命理預測,風水調理等,尤其是謝老師的「姓名學」,採取正統命理之核心五行《喜用神+姓名學》起名,更是自成體系獨樹一幟,給姓名增添了不少的能量和色彩,歡迎聯繫謝老師!

(1)謝詠老師:中國傳統姓名文化的基本內容

中華姓氏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姓氏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個縮影。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可以說是由不同血緣姓氏的宗族,在各個歷史時期里繁衍生息,交融,興衰更替後總匯;但是歸根結底,不論我們姓什麼,叫什麼,在中國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出生的所有人,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中國人,姓氏文化是我們求根問祖的一個方式,而我們最終的歸宿都是我們的祖國,無論我們在哪,提及「趙錢孫李,周吳鄭王」我們便會感覺到無比的親切,在異鄉這種感覺極其強烈。這種感覺就像自己見到了自己的娘家人一樣,就像一個嬰兒回歸到母親的懷抱那樣的親切,那樣的溫暖。

姓氏的形成各有不同的歷史過程,同姓不一定是同源,異姓也可能是同出一宗。

中華姓氏的起源,直溯到距今大約5000多年伏羲氏時期。先祖伏羲他畫八卦,教人捕畜牧,以充庖廚,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開始有姓的人,而且自伏羲氏開始「正姓氏,別婚姻「。

姓氏的作用主要是便於辨別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後代,便於不同氏族之間的通婚。因此姓氏的產生,標誌著從群婚制到以血緣關係的婚姻制的改變,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里程碑。

中華姓氏分為兩大類:單姓,複姓。單姓:只用一個字的姓,與複姓相對。如:趙,錢,孫,李,周,吳,鄭,王。中國有單姓6931個。

複姓是指由兩個及以上的漢字組成的姓氏。如:歐陽,司馬,上官,西門;複姓的來源較多,大多是官名,封邑,職業等,有的則源於少數民族改姓。

(2)謝詠老師:中國姓氏由來

中國是禮儀之邦,文化之邦,還有很多的傳統文化等待著我們去挖掘,去發現,去細細的品味,去認真的傳承,大家在評論區留下你姓什麼吧!

為了便於人與人之間的區分,人們創造了姓名這一特別的符號,用作自身的身份標識,不管是在遙遠的古代還是在如今的社會,每個人都需要有一個名字,可以說,名字在人類的生命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下面小編就為你簡單介紹一下中國的姓名文化,一起來看一看吧。

氏的由來

「氏」這個稱號是在古代氏族發展的過程衍生出來的。由於人口的繁衍,原來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這些部落為了互相區別以表示自己的特異性,就為自己的子部落單獨起一個本部落共用的代號,這便是「氏」。從時間上來講,這已是父系氏族社會的事情了,氏帶上了這個時代的烙印。《通簽·外紀》說:「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所以可以這麼說:「氏」是姓的分支,「姓」是不變的,「氏」是可變的。

氏的產生,最大量、最頻繁的時代是周朝,為控制被征服的廣大地區,大規模地分封諸侯,而這些諸侯國的後人即以封國名為氏。各諸侯國又以同樣的方式對國內的卿大夫進行分封,大夫的後人又以受封國的名稱為氏。以後,各種形式的氏的來源又不斷出現,並且氏的數量遠遠超過了姓的數量。因此說,「氏」是從君主所封的地、所賜的爵位、所任的官職,或者死後按照功績,追加的稱號而來。所以貴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沒有氏。氏成為貴族獨有的標誌。至於貴族婦女,則無論怎麼稱呼都必須帶上姓,這反映了中國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權威性和嚴謹性。秦漢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場合使用,哪些人有姓,哪些人用氏都有嚴格規定。而到了漢代以後,姓氏不加區分,姓氏合一,統稱為姓,其最明顯的標誌是《史記》。

從上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現在說的「姓」或「姓氏」,實際上大多就是「氏」。如:娰、姬、姜、媯、贏等,這些才是最早的真正的「姓」。除此之外,如:馬、龍、柳、李、花、葉、谷、麻、林、江、金、石等,是以動植物或其他自然物為姓氏;齊、韓、趙、魏、秦、魯、蔡、鄭、陳、宋;司徒、司馬、宰、上官、太史、王、侯、公孫等,是以封國、采邑或職官、爵位為姓氏;姚、東方、西門、東郭、南、歐陽、陶、巫、卜等,是以出生地、居住地或職業為姓氏;唐、虞、夏、商、周、殷以及文、武、穆、康、莊、成等,是以祖先族號、諡號為姓氏。其他還有多種變種與突變,如帝王賜姓、為避災難而改姓、為避皇帝或聖人諱而改姓、嫌原姓複雜或字多而改姓、少數民族主動從漢姓以及少數民族姓的漢語譯音為姓等等

(3)謝詠老師:中國人名的由來

名是每個人的代號。姓氏是公共的,名是個人的。「名」的產生也是在氏族社會時期,同時也是人的個體意識逐漸覺醒的必然結果。《說文解字》對「名」是這樣解釋的:「名,自命也。從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意思是說:黃昏後,天暗黑了,不能相認識,各以代號稱。這便是名的由來,不過還真有點傳說的意味。後來,人們發現使用「名」的便利性,便逐漸通行起來,使得人皆有名,並對取「名」講究起來。

據《周禮》「婚生三月而加名」,嬰兒出生三個月後由父親取名,我們現在所看見最早的名是商代人的名。當時的*慣,崇尚以天干為名,如太乙、盤庚、帝辛、武丁等。周代以後對命名有所講究,提出「信」、「義」、「象」、「假」、「類」所謂的「五則」。到戰國時,很多貴族通過占卜來給自己的兒子命名,如屈原。隨著儒學的興起,對起名的講究越來越複雜,取名除了應注意的「五則」之外,還規定了「六不」。秦漢以後,一些朝代還增加了禁止使用如龍、天、君、王、帝、上、聖、皇等一些寓含王霸意義的字眼。魏晉以後,一代代的學風、思潮也直接影響到名字的取捨,魏晉南北朝人盛行以「之」命名或取帶「佛」、帶「僧」名;唐宋時,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命名成了時尚。當然,古人取名意向還有:崇尚英武,雄渾勁健;賢淑艷麗,優美動聽;見賢思齊、追慕聖人;求長生長壽、借生時節令、以族譜輩分排序,等等。現代人照樣還在取名時追崇這些玩意兒,當然也有與時俱進、崇洋媚外搞些更富具時代特色的名字甚至洋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a1b0d6de2098ea1e4590aa721f63c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