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村」--它山堰村(寧波海曙區鄞江鎮)

2020-05-05     寧波記憶

它山堰村是「四明首鎮」鄞江文明示範線的第二站,位於鄞江鎮的中心,北臨光溪,南靠鄞江,四面環水,地理位置獨特,原稱「水中村」,村西端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山堰,故名。村民主姓朱、劉、葛、夏,村中有眾多的古建築,如郎官第古建築群、上如松古建築群、養正堂、朱氏宗祠、瑞慶弄民居、廣福泰米店舊址、偉泰軋米廠舊址、正新門民居、大夫第門屋、蜜岩應氏二三房民居等等,除了「文保」建築外,還有十八個寧波市第一批歷史建築,鄞江鎮最為著名的古橋--鄞江橋也位於它山堰村與懸慈村之間,遺憾的是鄞江古橋已在1979年被拆除,現已重建。有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重點保護項目--鄞江廟會,在一年中有三個廟會,即「三月三」、「六月六」、「十月十」,其中以「十月十」場面最為盛大;它山堰村的養正堂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寧波走書的傳承基地」。

鄞江•文明從水源走來

它山堰村,北臨光溪,南靠鄞江,四面環水,地理位置獨特,原稱「水中村」。

「它山堰村歡迎您」•文明示範線

樟溪在此一分為二,左側為光溪,右側為鄞江。

它山堰的分水龍舌

它山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位於海曙區鄞江鎮它山堰村,它山與廟前山兩山之間,它山堰始建於唐大和七年(833)鄮縣縣令王元暐主持建造,是全國四大古水利工程(鄭國渠、靈渠、都江堰)之一,至今仍然發揮阻咸、蓄淡、引水、泄洪作用。

它山堰渠首樞紐由攔河堰、回沙閘、官池塘和洪水灣塘等組成,是具有蓄水、溢洪、引水灌溉、沖砂、通航等功能的綜合性水利樞紐。堰上之水,旱時七分入河,三分入江,澇時七分入江,三分入河。這是高潮位時它山堰兩邊的水位,鄞江(右)應該是屬於海水,它山堰使淡水、海水在此相見不相接。

回沙閘,區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它山堰上游,始建於宋代,為防內港淤積而建,三孔。今存石柱四根,西首第三根石柱刻「測水尺」三字,第三根石柱刻有「回沙閘」三字。

「它山遺德廟」始建於宋,現為清至現代,為紀念王元暐的功德而建,南宋乾道四年(1168),敕賜廟號為「它山遺德廟」,坐北朝南,前後三進三開間,祀廟神王元暐及功臣「十兄弟」。


重建鄞江橋碑記


刻於民國22年的「賀秘監畫像」(唐朝著名詩人「四明狂客」賀知章)

廟外的「片石留香」碑亭,亭中石碑為清嘉慶十一年所立,碑上鐫刻著王元暐的不朽功德。


洪水灣塘遺址,區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鄞江鎮東首,外泄江潮,內攻塘,為阻隔江河之控制性工程,宋淳祐三年(1243)秋在此築堤,寶祐三年(1255),知府吳潛就其地置三壩,一瀕江、一瀕河、一介其中,後中、外二壩墊於江中,只存瀕河一壩,即洪水灣塘。

洪水灣塘遺址,此塘於1988年在其東側段改塘為閘,建成洪水灣排洪閘,以提高排洪能力。

現僅存西側石塘遺蹟約180餘米,均由條石砌築,上覆石板而成。

鄞江廊橋,位於它山堰村與懸慈村之間,其前身稱「大德橋」,始建於唐代,於北宋時期改建石墩木結構廊橋,並更名為鄞江橋,是浙江省第一座木結構風雨廊橋。

重建的鄞江廊橋

鄞江美景

鄞江美景

養正堂,又名紹文堂、朱氏宗祠,曾辦過養正小學堂,故名養正堂,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養正堂的馬頭牆

養正堂,現存建築,前進民國,後殿清代。

主體坐南朝北,中軸線上:由門樓、前進、東西廂、後殿等組成的四合院,

現在是「寧波走書傳承基地」,村民正在聽「寧波走書」(這張拍於2015年)。

上如松古建築群,為清末民國初期建築,前後共三進院落,區級文物保護點。

上如松古建築群

第一進由石庫門、門屋、正廳及廂房四部分組成,石庫門位於南牆東側。

第一進門屋,位於院落東側,正廳面闊五間一弄,廂房位於天井西側,面闊兩間一弄;第二、三進院落結構與上基本相似。

第二、三進外牆

陳季房

「水中村」--它山堰村(寧波海曙區鄞江鎮)

「陳季房已牆」

「大夫第」(寧波市第一批歷史建築),清,坐北朝南,臨街,主體單開間。

「大夫第」(寧波市第一批歷史建築)

「大夫第」(寧波市第一批歷史建築)

郎官第古建築群,主體坐北朝南,以正門所在巷道為軸心,共分東、西、北三跨院落。西跨院位於軸線西側,共五進院落;北跨院位東北側,原為四進院,現一進已重建;東跨院結構與西跨院相類似,共五進院。

郎官第古建築群,又稱下如松,該建築於清末民國初期陸續建成,區級文物保護點。

這個應該屬於西跨院,共五進院落。

西跨院第一、二進


西跨院第二、三進

西跨院第四進

這個院落應該是屬於北跨院

北跨院第一進


圍牆正中有一「福」字

東跨院





廣福泰米店舊址(寧波市第一批歷史建築),清末民初,坐南朝北,臨街,店主姓周。

小如松民居(寧波市第一批歷史建築),坐北朝南,前後二進,合院式結構。

下明堂(寧波市第一批歷史建築),坐北朝南,青磚斗牆。

朱氏宗祠(寧波市第一批歷史建築),清,坐北朝南,合院式結構。

蜜岩應氏二三房民居(寧波市第一批歷史建築),清至民國,坐西朝東,合院式結構。

「水中村」--它山堰村(寧波海曙區鄞江鎮)

蜜岩應氏二三房民居(寧波市第一批歷史建築)

夏家弄民居(寧波市第一批歷史建築),清,青磚斗牆。

生生牆門(寧波市第一批歷史建築)

生生牆門(寧波市第一批歷史建築),清,合院式,前後兩進。



偉泰軋米廠舊址(寧波市第一批歷史建築),清末民初,坐西朝東,葛氏二代股董,家族米廠。


正新門民居(寧波市第一批歷史建築),清。

正新門民居

貴和弄3~7號民居(寧波市第一批歷史建築),清-民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_t106XEBnkjnB-0zZUm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