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朋友閒聊時,她跟我說了不久前跟家裡大寶吵架的事情。
那天她剛哄8個月大的二寶睡下,大寶就過來,跟她說:
「媽媽,我想去豆豆家玩兒。」
豆豆是她家大寶在舞蹈班認識的好朋友,住在隔壁小區。
倆孩子都是4歲多,平時沒事兒就湊在一起。
要是二寶沒睡,她倒是可以推著嬰兒車,送大寶過去。
但現在二寶睡了,再一折騰肯定又會哭鬧。
她就跟大寶說,現在妹妹剛睡著,等妹妹什麼時候睡醒了再說吧,你先去玩兒會別的。
結果大寶馬上開始哼哼唧唧要哭,她跟大寶講道理,說有事兒說事兒,哭什麼。
大寶就開始發脾氣,邊哭邊嚷嚷:「我就要去!就要去!」
還把身邊的二寶的衣服扔到了地上去。
而且大寶這一哭,二寶也給驚醒了,倆孩子對著哭,聲音一個比一個大。
她這個媽媽一時間也心裡委屈,差點兒跟著一起哭。
其實孩子哭鬧和發脾氣,倒也並不是故意跟父母作對,也不都是任性、犟、不懂事。
他們只是還不成熟,缺乏應對困境所需的技能。
就如王小波所說的:「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的無能的憤怒。」
孩子們感受到了痛苦、無助、憤怒,而發脾氣、哭鬧,是在他們有限的認知里,跟父母溝通比較「有效」的一種手段。
任何手段一旦有效,就會越來越頻繁的被使用。
用哭鬧和發脾氣做威脅,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所以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父母最重要的絕對不是滿足孩子的慾望需求,讓孩子停止發脾氣,而是必須處理好孩子的情緒。
父母如何跟孩子對話,就顯得非常重要。
今天這篇文章里,樹媽特別整理了一些跟孩子溝通比較實用的「話術公式」。
對想跟孩子共情、理解孩子的情緒、以及爭取孩子合作,但是又不知道具體如何說的朋友,可能會有一些幫助。
與孩子共情的話術公式
媽媽/爸爸知道你現在覺得+感覺詞彙(類似於難過、憤怒、生氣……)+是因為(孩子情緒的導火索)+要是(孩子的願望)就好了。
很多朋友可能都知道吼孩子的危害,也都聽說過「共情」,但是每當事情發生的時候,都是一股火氣湧上心頭,根本顧不上。
這個共情公式,是教育學領域的專家簡·尼爾森博士提出的。
一句話並不長,但是卻能很有效的幫助孩子面對他們的感受。
像前面提到的我朋友家的這件事,套用共情公式來說,就會變成:
媽媽知道你現在覺得委屈+是因為媽媽要照顧妹妹,都暫時沒辦法帶你去豆豆家玩兒。+要是媽媽能馬上帶你飛到豆豆家,或者馬上把豆豆變到咱們家來就好了……
聽到父母這樣說,孩子會有一種他們的感受被接納和理解的感受,心裡會好受很多。
當然,運用這個話術的前提,是父母需要專注的傾聽孩子,發自內心的想跟孩子溝通。
父母越真誠,效果越好。
圖片來源:電視劇《梅爾羅斯》
當孩子已經發脾氣,並作出不當行為後的話術公式:
明確表達強烈的不同意的立場+表達你的期望+告訴孩子怎樣彌補自己的失誤+提供選擇 + 採取行動 + 解決問題
還是以我朋友家的這個小例子來說,對大寶發脾氣扔妹妹衣服的這個行為,就可以很明確的跟大寶說:
你把妹妹的衣服扔到了地上,剛疊好的都亂了,我太生氣了+我希望你不要用扔東西的方式,來跟媽媽說話+現在需要把這些衣服都撿起來,重新疊好+你要麼把地上的衣服撿起來,要麼以後不要讓媽媽給疊衣服,你自己選擇
話說到了這兒,很多孩子可能會選擇把地上衣服撿起來 ,這當然也是最理想的結果。
但肯定也有不少孩子不吃這套,就是會裝作聽不見,或者繼續不配合。
圖片來源:電影《凱文怎麼了》
那麼就到了「採取行動"這一步:
孩子沒有把妹妹衣服撿起來,那麼媽媽就要做到一段時間內,真的不再給大寶疊衣服。
這個就是她不當行為的後果。
最後當孩子發現這個後果給她帶來了不便,父母就可以一起跟孩子想辦法「解決問題」:
可以拉著大寶跟她說:「那麼我們一起想個辦法,既能讓家裡的衣服整齊有序,又不會讓媽媽辛苦反覆收拾。」
這些辦法可以是承諾以後不再亂扔東西,也可以是自己學著疊衣服……
總之要通過語言和行動讓孩子知道,她的感受是可以被接納的,但行為要受到限制。
家裡不管是誰,都要守規則,有界限。
觀察:描述我所看到的和聽到的+感受:訴說自己的真實感受+需求:說出自己現在的需要+請求:說出具體的要求
這個基本就是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提出的非暴力溝通公式。
同樣也是非常簡單,但是事實證明能夠很有效的減少孩子發脾氣的可能。
比如孩子隨手放東西,把房間弄的很亂,我們希望孩子收拾,這句話就會變成:
我看到房間裡的東西被堆得到處都是+你知道媽媽喜歡家裡乾淨整潔,這樣的房間讓媽媽感到不舒服+我累了一天,想要個舒服的環境+你能在9點之前,把屋子整理好嗎?
這樣的句式是不帶攻擊性的,要遠比責罵孩子「懶」、「房間像豬窩」這些攻擊性的詞彙,更容易得到孩子的配合。
當然,也可能孩子還是不配合。
這時候還是返回到上一個孩子進行不當行為的公式。
進入到「提供選擇」「採取行動」和「解決問題」的步驟。
告訴孩子:「9點之後,父母會幫忙收拾,但是也有權把收到的東西保管起來。」
直到孩子能夠保證不再亂丟,自己主動收拾,才會把東西還給他。
做父母,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兒。
特別是當孩子通過生氣、發脾氣、哭鬧、不合作等等手段來要挾我們的時候。
這些話術公式,就是為了幫助父母們先控制住自己的脾氣。
去嘗試理解孩子的同時來解決問題,而不是跟孩子對吼。
也許最初使用的時候,會經常忘記或者覺得彆扭,但是多多練習之後,效果就會出來了。
還是那句話,孩子的發脾氣和哭鬧,並不是真正的跟父母作對,他們只是在發出求救信號。
背後的那句話是:「我不知道該怎麼做,救救我。」
發自內心的理解和尊重孩子,加上合適的方法,才能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