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謀者勝於計
古人說,凡是「預則立,不預則廢。」凡是提前謀劃、想計策,則成功更有保證。
《菜根譚》中說:「謀,而後定;不謀,而衰矣」,「謀深,慮遠,成之因也」。
縱觀歷史,大多數事件的成功,離不開人謀和計策。早在周代,姜子牙就在渭水邊以直鉤垂釣,最終成功成為了西伯侯的最大智囊;晏子二桃殺三士,替國家除去禍患;劉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最終滅掉項羽。
《三國演義》里充滿了謀略,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諸葛亮火燒博望坡、草船借箭、空城計……古人的計謀在三國里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這或許也是三國經久不衰的一個重要原因。日本人更是把《三國演義》當作企業經營管理之寶,當成商戰不可不讀的經典。
古人說,謀定而後動,知止而有得。有了計劃和計策,然後才開始行動,更容易成功。但有時候成功不知看人謀,更要看天時地利,看天意。
謀略更容易禍害人心,讓人貪得無厭,最終害了自己。「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所以,善謀固然重要,但更要知道停止、滿足,才能保身。
2
勇者勝於膽
孔子說:「勇者無懼」。
有勇氣的人,都要有膽魄。《三國演義》中,劉備稱讚趙雲「一身是膽。」所以趙雲才能長坂坡七進七出,救出阿斗。
《亮劍》中,李雲龍給我們最大的啟發就是亮劍精神,就是敢於亮劍的勇氣和膽魄。這是一個民族所必須長存的寶貴財富。
當然,勇,並非單指外在的衝鋒陷陣。蘇軾說,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魯迅說:「真正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真正的勇者,更敢於面對自己,面對慘澹的人生,面對自己的壞情緒,面對那些無形的敵人!
現實中,我們經常說「被嚇破了膽」。如果一個人被困難嚇破了膽,也就意味著就失去了克服困難的勇氣。
有的人,在厄運的打擊下一蹶不振,沒有勇氣面對自己的過去,也就更不會有光明的未來。
所以,不管是求學、生活還是工作,都要有膽魄,有勇氣、豪氣。就如孟子說,雖千萬人吾往矣!
3
智者勝於藏
《史記》上記載,年輕的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道理。
老子說:「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老子告訴年輕的孔子,高明的商人懂得深藏財貨,而外表看起來好像空無所有;品行高尚的人懂得內藏道德,而外表看起來好像是愚蠢遲鈍。
在孔子的弟子中,顏回可以說達到了老子所說的境界。《論語》中評論顏回「有若無,實若虛」。
有智慧和學問,就好像沒有一樣,普普通通,完全沒有驕矜之氣。《莊子》中有很多寫顏回的篇幅,可以看出莊子也很喜歡顏回。這就是「藏」的智慧和境界。
有鋒芒,去砍東西,自己也會受傷。久而久之,這鋒芒就鈍了、廢了!只有藏匿著,在最需要的時候出手,才是利器。
《道德經》中說,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上天厭棄露才揚己的人,社會上討厭驕傲自大的人。越是自誇自賣的人,其實越無知,越淺薄,也越不會有好結果。
古人推崇「是非瞭然於心而一毫不露」。善藏者,不動聲色,心跡無痕,讓人看不透,才不會受制於人;就像古代皇帝,深深藏起自己的喜好,怕別人用自己的愛好誘惑自己。
而不善藏者,無城府和內涵,很容易讓人一眼看穿,常常被人利用,受制於人。
藏,不僅是一種手段,還是一種智慧,更是人生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