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幼兒園的運動會、小區里的親子遊戲、還是上小學以後的聽寫、測試……比賽簡直無處不在。
就連家長自己都忍不住發出幾聲感嘆:
現在社會競爭太激烈了!
這真的是一件好事嗎?是我們應該灌輸給孩子們的東西嗎?
是否應該向孩子傳授競爭力?看法不一。
- 正方觀點:
應該!競爭性比賽的潛在利益有:
讓孩子為將來的現實生活做好準備;
發展重要的生活技能,比如同理心;
讓孩子走出舒適區,迎接挑戰;
幫助孩子從失敗中學習
……
- 反方觀點:
不應該!競爭性比賽的潛在缺點有:
給孩子帶來太大的不必要的壓力和焦慮;
導致負面情緒;
看重結果而忽視了努力;
破壞自尊;
……
不論你站在正反還是反方,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都經常看到這樣的處理方式:
大人給孩子組織活動的時候,會有意識地取消活動中有競爭性的部分,比如:
最後宣布每個人都是贏家;
頒獎時人人都有獎盃。
這樣做好嗎?
先說結論:確實挺有幫助的。
有一位叫做瑟斯頓·多米納(Thurston Domina)的社會學副教授做過一個相關的研究,研究發現:將低風險的活動變成比賽對孩子並沒有什麼激勵作用。
相反,一些非競爭的活動為孩子提供了很多學習新技能的機會。
非競爭性的活動有哪些好處?
首先,因為活動是非競爭性的,孩子的關注點自然不是輸贏,而是更為關注學習新技能、發展一個新的愛好。並有望把這個愛好發展成表達自己、形成自己身份認同的一種方式。
其次,在進行這項活動的過程中,孩子有機會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時間管理技能並培養興趣,結識志趣相投的朋友,學會健康的放鬆和釋放壓力的方式。
第三,非競爭性的活動不是和別人競爭,而是與自己競爭,從事這些活動的時候,我們可以在自己的時間裡盡情學習,致力於提高自己的技能。
我有個心理學老師曾經在課堂里跟我們閒聊:
我之所以送我兒子去學鋼琴,並不是希望他成名成家,而是因為他喜歡,我就想幫助他培養一個興趣。
等他長大成人,工作勞累的間隙,還可以彈彈琴,愉悅和放鬆自己。
否則,一個人獨處時,要是不知道能幹些什麼,不知道如何自我享受、自我愉悅,於是只好購物、酗酒、抽煙……那之後的感覺是多麼空虛!
當時這段話讓我十分動容。
我想到我爸。
退休了之後,他身邊很多老同事都不習慣,不用上班了,時間一下子多起來,又不知道做些什麼來填滿,生活突然變得無聊。
可我爸不一樣,他說:
我現在每天可忙了,比上班還忙!
我爸喜歡騎行和攝影。
他每天6點左右就起床了,吃過早餐就帶上相機,騎車出去玩。
幾個小時之後,帶著拍滿照片的相機回家,又開始忙著導進電腦,給照片做後期處理,做好了發給他的朋友們欣賞。
很多朋友還給他打賞,雖然只是幾塊錢,但我爸特別有成就感。
前兩天,我爸說:
好睏啊,今天起太早了。
我說:
那你幹嘛不多睡一會兒,沒人催你早起啊,又不用打卡上班!
我爸說:
我要起來騎車玩啊!
我好羨慕,我覺得我爸每天活得可充實可幸福了。
今天的父母其實也已經給孩子創造了很多參與非競爭活動的機會。比如送孩子去學習舞蹈、跆拳道、輪滑……帶孩子去徒步、騎車、釣魚……
就算某項活動無法引起孩子的興趣,那也無需灰心,繼續尋找嘗試,總能找到喜歡的活動。
但是!
注意了!
儘管「非競爭活動」好處多多,卻也不能因此就放棄「競爭活動」了。
畢竟還有很多父母是持「正方觀點」,而且健康的比賽,對孩子們也同樣有益。
競爭性的活動有哪些好處?
如同前面提到的「正方觀點」,首先,競爭性活動有助於為孩子們為將來的勝利和失敗做好準備,同時也有助於幫助孩子培養重要的品質,例如毅力和堅韌。
其次,競爭性的遊戲,還為孩子們提供了學習輪流、鼓勵他人並發展同理心的機會。
第三、養育孩子,不僅要保證孩子的安全,還應該幫助孩子走出舒適區,去迎接進一步的挑戰,看到更大的世界。
讓孩子知道安全很重要,但讓孩子經歷來自競爭環境的不穩定和不確定性也很重要。
失敗並不是什麼壞事,儘管當時可能非常傷心、難過、沮喪……但這也是學習的絕佳機會。
小時候在爸爸媽媽的陪伴下經歷了走出失敗的過程,不僅可以激勵孩子們更加努力地練習和提高技能,而且還可以幫助他們成為更有能力的成年人,未來的人生里,孩子再遇到困難的時就不會崩潰,而是充滿信心,不輕易放棄。即便暫時不順,卻仍然對自己的努力感到滿意。
當然,這些競爭的益處,都建立在「健康競爭」的基礎之上。
競爭本身不是壞事,但人們對待競爭的態度,可能會使得競爭變得不健康。父母之前對於競爭遊戲的擔憂,也有部分原因是害怕「不健康競爭」帶來的負面影響。
不健康的競爭什麼樣?
如果唯一的目標是贏,而不是在此過程中學習任何東西,那這無疑是不健康的競爭活動。
一旦孩子輸掉了比賽,他一定會無比灰心。
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Carol Dweck)表示:
競爭必須培養成長型思維而不是固定型思維,這一點很重要。
• 固定型思維(fixed mindset)
相信聰明才智能力是天生的,後天無法改變。遇到挫折失敗,歸咎於自己不具有這方面天賦,所以會不惜一切代價去避免嘗試新的挑戰。
• 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
相信天賦只是起點,人的才智通過鍛鍊可以提高,只要努力就可以做的更好,把每一次挫折失敗,都看做是提高自己的機會,不斷改善,從而不斷進步。
舉個例子:
孩子覺得自己所具備的某種素質無法改變的時候,比如「我就是學不好數學」、「我沒有畫畫的天賦」,他們就會有固定的心態。
固定心態的孩子,覺得自己需要一遍又一遍地證明自己,常常以一種「全有或全無」的方式來評估自己,要是贏了自然皆大歡喜,要是輸了簡直萬劫不復。所以他們非常在意比賽的輸贏,至於過程中的經驗、努力、樂趣……全都被忽略了。
相反,有成長心態的孩子不僅能認識到自己目前的技能和能力,而且相信自己可以隨著時間和經歷而改變、改進、增加新技能。
所以,即便自己在比賽中做得不好,但這絕不是世界末日,他們知道自己可以學習和提高。更重要的是,他們願意嘗試。
作為父母,我們有能力,並且也應該幫助孩子積極地看待競爭比賽這件事。
父母如何與孩子討論競爭?
健康的競爭,不僅給孩子看到輸贏,而且還讓孩子明白,比賽是一個設定目標,然後實現目標的過程。
如何教孩子充分、健康地利用好競爭?
一、認識不同類型的目標
不可否認,在某些競爭情況下,首要目標是贏得勝利。
能贏當然很好,但比賽總會有失敗者。如果贏是唯一目標,那勢必會營造出一個不健康的環境。
沒有人能控制比賽的結果。所以除了贏得勝利以外,孩子還應該有其他目標,例如制定好基於個人表現、個人技能的目標。即便最後可能輸掉了比賽,但通過比賽,檢驗出自己的技能水平有所提高,這無疑是值得高興事情。
二、促進個人特質勝過結果
無論他們是參加體育運動,參加舞蹈比賽還是以後上學後要迎接的各種考試,在孩子的一生中都有很多時候必須與他人比賽。
與其專注於獲勝,不如專注於我所能控制的事情。
之後無論結果如何,都可以幫助孩子看看自己的表現如何。
比如,學校里要開運動會了,我們的孩子不能保證自己一定會獲勝,也不能保證他的小隊友們都能發揮出色。
不過,孩子至少能控制自己為比賽做多少練習、做多少準備。
孩子至少能監督自己:
我是否非常專注?
我是否足夠堅毅?
我的時間安排得好嗎?
其實孩子在比賽中最大的競爭對手正是自己。
比賽已經結束之後,最終的成績已然無法改變,也不是最重要的,但孩子是否完成了自己給自己定的計劃和目標,這才是最重要的。
有了這樣的經驗和態度,孩子將來遇到困難、遇到挫折、結果不盡如人意的時候,才能懂得後退一步,反思自己表現出色的地方,以及可以改進的地方。而不是輕易放棄或情緒崩潰。
三、你不是失敗,只是還沒成功
咱中國人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其實很有道理,只是不太準確。畢竟不是每次失敗都能「生」出成功的。
不過我們確實應該讓孩子知道:
失敗是成功的一部分。
任何錯誤和失敗都是通往精熟之路的一部分,所以,完全不用因為害怕犯錯而停下腳步。相反,這些一次次的試錯,都是過程,都是通往成功的階梯。
所以你不是失敗,只是還沒成功。
所以爸媽的千萬被讓孩子覺得「失敗會讓父母失望」。無論出於何種原因,這種恐懼都會阻止孩子嘗試困難的事情。
父母應該做的,是分享自己的失敗經歷,以及從失敗中學到的東西。
這樣,當孩子也遇到挑戰或失敗時,他們只會自然地將其視為一種生活方式,並且能夠以健康的方式繼續前進。
最後,總結一下:
- 非競爭性活動,有助於為孩子提供學習新技能的機會,還能幫助孩子培養興趣愛好,學會健康的放鬆和愉悅自己的方法。
- 競爭性活動,有助於幫助孩子為將來的勝利和失敗做好準備,同時也有助於幫助孩子培養重要的品質,例如毅力和堅韌。
- 競爭性和非競爭性活動,其實各有益處,它們可以從不同的方面給予孩子幫助。
- 爸媽值得注意的是:競爭本身不是壞事,但人們對待競爭的態度,可能會使得競爭變得不健康。
- 所以,教孩子充分、健康地利用好競爭,才不會懼怕競爭,更不用擔心那些所謂的競爭帶來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