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難,難於上青天」,這是很多孩子都有的狀態,特別是初學作文的孩子。
經過一番自我鬥爭、東拼西湊、絞盡腦汁的寫作之後,他們的作品卻是這樣:
同學,語文老師找你去趟辦公室
不得不說,生活閱歷的確「豐富」
媽媽看過你作文了嗎?
可以和樓上炸魚的那位同學多交流
你家孩子有沒有踩雷?
笑歸笑,其實從這些孩子的寫作案例中,桃子老師明白他們覺得作文難、寫不好的原因——寫作態度決定了作文的品質。
古人好的作品得以流傳至今是為何?或許我們能夠從古人嚴謹、認真的寫作態度中獲得一些啟發。
01
賈島苦思「推敲」二字
唐代著名詩人賈島還是雲遊四方的出家僧人時,一晚他騎驢路經一戶人家,見眼前門戶月影婆娑,詩興大發,即刻賦詩一首:「鳥宿池邊樹,僧…月下門」,但就對僧月二字之間用「敲」,還是用「推」,陷入了糾結。
就在這時,韓愈乘轎路過,問起何事,賈島便如實告知。韓愈聽了,對賈島說:「我看還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靜,拜訪友人,還敲門代表你是一個有禮貌的人!而且一個『敲』字,使夜深人靜時,多了幾分聲響。再說,讀起來也響亮些。」賈島聽了連連點頭稱讚。於是才有了後來的「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賈島經過一番月下斟酌後才有了「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這般佳作,這一段推敲的故事也被流傳於後世,成了寫作的一段佳話。如今「推敲」成為了膾炙人口的常用詞,用來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時態度認真,反覆思量、斟酌。
02
克服寫作障礙是寫好作文的第一步
古人對於一個字尚且如此「計較」,而我們對待寫作的態度卻遠不及古人,由此才會出現寫不出高分作文的情況。但很多時候,端正了寫作態度,也並不說明一定會寫出好的作文。之所以會這樣,其實是因為還存在這三大寫作障礙。
審題慌張
相信很多孩子在面對作文寫作時都有審題慌亂、「抓住半邊就開跑」的問題,尤其是在考試中,時間緊任務重,更易審題錯誤。其實審題出現問題,與平時錯誤的寫作習慣有關。因此,在平時就要通過多練習審題,提高審題效率。
細節描寫不到位
許多孩子不會處理人物、事物、場景的細節,寫出的語言很難讓人產生畫面感,作文很難拿高分。其實細節與生活息息相關,若在生活中就養成留心觀察的習慣,對於各種細節的把控自然會更加到位。比如這位孩子的細節描寫就十分精彩:
此素材由心田花開學生提供
缺乏積累
為什麼有的孩子寫出的文章妙筆生花,而有的卻空洞乏味、滿篇的大白話、結構似流水帳?其實精髓就在於——積累。正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由此可見積累的重要性。通常有積累的孩子的寫作是這樣的:
此素材由心田花開學生提供
發現了這些寫作障礙,一定要對症下藥,一一克服。但想要寫好一篇作文,光是避免障礙、用好寫作技巧,還遠遠不夠。
寫作能力強的人,大多有長期積累的習慣,比如著名的紙條作家濟慈,就因為他長期用紙條記錄、積累文段而得名。但這些積累來源於什麼地方呢?積累可不是光靠死記硬背書中的好內容。
03
在生活中累積寫作素材
看過許多作文,拼湊而成的宏大的語言模式、華麗的寫作技巧只會給人一種不接地氣的感覺。好的作文是平淡而真實的,就像朱自清筆下的《父親》,字裡行間我們能看到一個平凡卻溫暖的父親。說到底,寫作的積累是離不開生活的,要學會在生活中留心積累精彩的寫作素材。
「寫文章不是生活的點綴或裝飾,而就是生活本身」這是葉聖陶先生對寫作的評價。作文是對生活的一種自我表達,但卻不是生活的複製品,它應該源於生活、高於生活。
我們常會發現,心思細膩、留心觀察的孩子往往在寫作時不會遇到多大困難。因為他們在生活中就已經攢夠了第一手寫作素材,寫出的文章也更有人情味、觸動性,更能引起共鳴。所以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了發現美的眼睛」,這一點對於寫作文來說同樣受用。
真正熱愛生活的孩子,定會妙筆生花。
(來源:心田花開語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ZTXXxm4BMH2_cNUg2Yl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