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2020年高考的第二天,河南省平頂山市一中考點,發生了不可思議的一幕:一名女生突然情緒失控,先後將她右側、後側考生的答題卡撕毀!
高考年年有,但這樣的場面絕對罕見。「怎會有如此扭曲的心理?」這是很多憤怒家長的心聲。一時間,高三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再次成了關注的熱點。
然而,由高考造成的心理壓力絕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面臨的最大心理挑戰。相反,許多在高考中披荊斬棘取得優異成績的天之驕子,卻在象牙塔里被各種各樣的「心事」困住走不出來,甚至出現極端行為。
據《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7-2018)》顯示,全世界青少年健康心理疾病發病率在20%左右,我國稍低,但卻在逐年增加。據國內學者針對不同省份的調查,大學生極端行為亦成逐年上漲趨勢,如來自河南科技學院教授王冰蔚9年前的調查就已顯示,河南省的大學生有極端行為意願的報告率為15.9%。早在2011年,江漢大學醫院心理科主任王祖錫在對武漢某高校本科生進行調查時發現,約23.8%的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鬱,其中輕度抑鬱占65.75%,中度抑鬱占23.5%,重度抑鬱占10.75%……
如果你家也有剛剛參加完高考的孩子,看到這裡,你是不是心頭一緊?不管咱家孩子平時有多優秀,在進大學之前提前補一堂心理知識課是絕對正確的選擇。常常有學者說,高中以後的競爭就是素質的競爭,那麼,自我心理建設能力,就是此後每個人最重要的素質之一。
少對孩子說「上了大學就可以放飛自我」
寒假第一天,王宏(化名)拖著行李箱離開了大學宿舍。當晚,他沒有回家,他的同班好友易力(化名)則收到了他發來的微信:「想死。」
儘管家人、老師、同學的電話和信息像潮水一樣用來,王宏也不回。大部分時間,他的手機處於關機狀態。直到第二天凌晨,王宏才給他的哥哥發來一封郵件,說出他的心裡話。
原來,性格內向的他喜歡上了同班同學,那天,他鼓起勇氣向喜歡的人表白,未獲迴音,內心很痛苦孤獨。在郵件中,王宏說自己已經無法繼續待下去,要到一個新的地方重新開始,希望大家不要找他了。
這是廣西醫科大學學者梁永鋒今年發表的研究論文《對一起大學生心理危機事件的干預及思考》中,披露的一則大學生心理危機案例——王宏最終回到了學校,並接受心理諮詢與治療。
大學生失戀導致情緒崩潰,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對於不少輔導員來說,處理學生因失戀導致的情緒崩潰或者極端行為,甚至成了「常規工作」。
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院心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尹華站指出,除了情感危機,來自學業競爭、社交、經濟上的壓力也是大學生最主要的心理危機來源。
「舍友間日常起居習慣的不同,社團成員之間的各種猜忌,這些社會人士看來無足輕重的問題,其實都會給學生累積無形的心理壓力,從而造成危機。」尹華站說,「還有一些適應性的心理落差,則是由高中老師、家長造成的。為了讓孩子鯉魚躍龍門,家長們不斷在高考生耳朵里灌輸『上了大學你就可以談戀愛了』『上了大學就可以隨便玩遊戲了』『上了大學就可以打扮自己,出去社交了』等等,他們甚至在高考之前就將考大學設置為了人生最大的目標和門檻。」
「這就導致很多學生在大一時就要花很長時間去適應幻想與現實的落差。」尹華站坦言,這種過於理想化甚至帶有「哄騙性」的預設,實際上更多起到反作用。因為大學不是天堂,大學實際上彙集著更多優秀的人才,也就有了更加激烈的競爭,同時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也會帶來比中學時更加複雜的社交網絡。從心理上說,這就意味著大學生活實際上是美好與挑戰並存的,並不能真正的「放飛自我」。
孩子們的問題來自哪兒?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原本大學生活里客觀存在的一些風浪,對於學生的成長是一種最好的鍛鍊,但為什麼對於某些學生來說,「小問題」卻會成為壓壞他們心弦的千鈞之力呢?縱觀當前國內外學者的觀點,大致離不開三個方面。
首先,成長環境是一個「哈哈鏡」,最易給孩子的心理健康埋下隱患。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庫利認為,自我認識是在個人與他人、社會的互動中,通過他人對自己的態度、評價而形成的。也就是說,孩子會把父母家長對他的評價當成一面「鏡子」,來「認識」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如果父母家人溺愛或者過於苛刻,這面鏡子就會變成「哈哈鏡」,從而給孩子帶來錯誤的「自我意識」。福建學者肖長洪、林婉凌發表的一則典型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案例顯示,大三學生李銘(化名)因失戀患上了睡眠障礙。研究者,也就是李銘的心理諮詢老師和他促膝長談後發現,李銘父母工作很忙,日常主要由爺爺奶奶照顧。祖輩的遷就、寵愛以及對他的不正確評價,讓他形成了錯誤的認知,養成了過分「自我」的性格,原本感情不錯的女朋友就是因為他的這種性格堅決要分手。
其次,學習成績至上的家庭教育導致抗挫折能力差。肖長洪指出,家庭教育原本是是塑造與培養個人良好抗挫折力最有效的方式。但遺憾的是。許多家庭對孩子的培養專注在學業上。「你只管學習,其他的事情你都別操心。」很多家長的心態本身就存在問題。可以想像,在一片讚譽聲中成長起來的優等生,突然在大學遇到了不那麼正面的評價或者挫敗,自然會被無限放大,甚至會感到絕望。
除上述兩大因素直接導致大學生心理問題以外,大多數心理專家更願意強調「情感後盾的缺位」。當個人處於情感危機中而無法自拔時,社會支持系統就是一隻拉住他們的大手。顯然,對於大學生來說,父母家人就是他們最大的社會支持系統。然而,一些父母在與孩子的交往過程中,卻並沒有扮演這種雪中送炭的角色,甚至還會無意識地「雪上加霜」。過去的優等生進入人才濟濟的高校,學業不再出類拔萃,但父母往往憑經驗判定是孩子進大學後放鬆了學業,不再那麼努力了;在感情中受到傷害嘗試向父母傾訴,卻被斥責不該過早談戀愛;在各類比賽競爭、社團合作中受到打擊,父母卻反問:「搞這些事有什麼用?」顯然,這些溝通障礙和情感支持系統的缺位,會讓原本不知所措的大學生產生更大的心理壓力。
未進大學,認知先行 「對於預備大學生來說,首先要學會的是認識自我,悅納自己。」尹華站說,大學教育成績不再排名量化,競爭壓力卻比較大。因此不要抱著急於求成的心態去設置自己的大學目標,而應該鼓勵自己一步步踏出「舒適圈」。在獨立生活中,尤其要學會理智、樂觀的「解釋」生活事件,無論是室友、同學的人際處理,還是兩性關係,都需要一個更加開闊、樂觀的理解,不能杞人憂天,也不能鑽牛角尖,把自己的觀點當作全天下人的觀點。「18歲的孩子閱歷尚淺,父母可以以自身經驗多多交流,學生自己也可以多向年長者請教。而對於家長來說,停止過分美化大學和對孩子粗暴的情感交流才是最重要的課題。」
「每一個人前進的過程中,總有讓自己不快樂的點,總有看起來與自己相差甚遠的人,但這正是現實所在,學會悅納自己,尊重他人。『心有猛虎,細嗅薔薇』,就這麼慢慢突破自己足矣。後面的路,畢竟還長著呢。」跟很多學者一樣,針對即將踏入新征程的准大學生們,尹華站重點強調的始終是認知層面的自我心理建設,而在具體的操作層面上,比如如何戰勝遠離家鄉的孤獨,如何擺脫對父母的依賴,如何擺脫與同學對比帶來的自卑,甚至如何面對失戀等等……對於這些瑣碎而普遍存在的問題,儘管在不少大學都有相應的輔導老師進行針對性的疏導,但事實上,國內外一些教育心理專家都主張留給每一個孩子自己去探索,畢竟這也是成長的一部分。
編輯:依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