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是一年春運時,不知道現在提起「春運」兩個字,大家腦子裡第一時間會想起什麼。
是塞車擁堵的回憶,是一票難求的無奈,還是對回家過年的溫暖期待?如果留心觀察的話,你會發現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中國的春運,正一年比一年「順暢」起來;春節回家的路途,也一年比一年輕鬆起來。
2008年春運期間,一場百年不遇的風雪襲來,廣州火車站50萬人滯留,白雲機場人海如潮的場景仿佛還在昨天;再往前看,車票機票都要現場購買的時候,無數人頂著冬夜的寒風早早去排好幾個小時的隊買一張回家的票……那才叫「一票難求」。
廣州站 1990年 王福春/攝
更別說我們從蒸汽機車時代走過來的父輩,他們的春運可能是扛著大編織袋的農民工,帶著大哥大的老闆,人擠人幾十小時的火車顛簸,還有停站時要將杯子伸出窗外接水的記憶。
所有這一切,都已成為再難重現的過往。而今我們回頭看那些紀實攝影作品,攝影師鏡頭下凝固的一個個當時可能稀疏平常的瞬間,竟構成了我們認識父母輩經歷的珍貴窗口。
1990年-1992年 石家莊-哈爾濱及廣州、太原-上海 列車靠站場景 王福春/攝
而說到這個領域,王福春老先生的作品絕對是必看的一個系列。
鐵道工人出身的他,1977年在機緣巧合之下「奉命」借了一台海鷗相機給同事拍勞模像。就此「一飛就再也停不下來」,一直拍到了70多歲高齡的今天。
他自選、自寫、自編年輕時的作品凝成一本《火車上的中國人》,引來無數攝影愛好者追捧與模仿——只是時代不再,很多時候再怎麼模仿,也都不對味了。
王福春作品集《火車上的中國人》中的王福春本人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王福春剛開始嘗試攝影的時候,還沒有伴隨著民工潮出現的「春運」現象。正值改革開放初期,大家還習慣捧著搪瓷水杯、戴著頗具年代感的「解放帽」坐上火車。
1977年,他在哈爾濱至綏化還有哈爾濱至呼和浩特的兩趟火車上分別拍下了幾位老者。他們眼神明亮,笑容可掬。
聯想到當時的時代背景,中國境內一場長達十年的混亂浩劫剛剛過去。大家宛如撥開烏雲初見日,內心充滿著希望,人與人交流的眼神中也透露出無盡的真誠。這些珍貴的照片,正是對一個時代最真實的寫照。
哈爾濱-綏化(左) 哈爾濱-呼和浩特(右) 1977年 王福春/攝
沒有春運的年代,也有客運繁忙的時節。在交通建設較為落後的條件下,平時用於運送貨物的「悶罐車」,包括掛在貨物列車尾部的「守車」都會被徵用來載人。
沒有座位、沒有窗戶、沒有洗手間的狹小空間裡,人多的時候甚至可能像現在上班高峰期的地鐵一般擠在一起——但那一擠就是十幾小時吶。
王福春的相機也將這一切忠實地記錄了下來。在條件落後的往昔,很多時候我們的先輩都是靠不怕苦不怕難的意志撐過來的。跟這些在悶罐車裡「泰然處之」的先輩比起來,春運路上的我們堵一堵又算得上什麼呢?
王福春1980年(左)及1987年(右)攝影作品
到了80年代中後期,改革開放春風吹滿地,經濟的抬頭也讓人民的精神生活追求豐富起來。王福春開始在火車上偶遇一對對的新人——那時候條件較好的人家中,旅行結婚成了一種時髦。
不過那可不是現在我們說的旅行結婚,坐個飛機咻地一下子飛到歐洲度蜜月。那會新郎新娘結伴買下長途火車票,盛裝打扮著登上列車沿著神州大地飽覽山光湖色,抵達遠方的目的地都可能要花上好幾天。
現在想想麻煩,苦嗎?那會可是「高級享受」。
雙峰-長汀 1987年(左) 哈爾濱站 1985年(右) 王福春/攝
有人選擇在火車上見證一段愛情的美好結果,而火車這個慢悠悠的大傢伙也成為了很多年輕人摩擦出愛情火花的一塊戀愛聖地。
王福春在攝影集中寫道:「當年,有多少青年男女要感謝火車。遠離父母和同事,沒有訓斥和詆毀。在車廂里留下了初吻,火車容得下他倆的親熱。」
王福春「偷偷摸摸」抓拍下的這些瞬間,充滿了那個年代特有的深情與浪漫。很多人一見之下,便不由自主地想起來,那是一個青年人寫詩、彈琴、讀高深的哲學書籍、大膽地拋下一切去遠方的時代啊。
北京-哈爾濱 1997年(左) 北京-瀋陽 1994年(右) 王福春/攝
廣州-成都 1996年 這是王福春最得意的一張抓拍情侶作品
步入90年代中期,中國列車提速,分出快車與慢車。往日擁堵的情況得到極大緩解,加上人民生活越來越好,大家開始在車廂中尋求更多的娛樂活動打發時間。
現在的人可敢想像,曾經的火車車廂中是可以隨手招徠幾位牌友,開桌搓起麻將來的。下象棋、打麻將,這些傳統「國粹」曾經是一代人的旅途消遣日常活動。
北京-瀋陽 1994年(左) 哈爾濱-上海 1991年(右) 王福春/攝
隨著科技的發展,各種初代電子產品也作為極其稀罕的物件開始出現在火車上。
在王福春的攝影作品中,1988年的年輕人圍坐在一起聽收音機中的鄧麗君磁帶,到了1999年大叔大媽們已經變成人手一幅耳機圍坐在一起看小電視機了。(這多孔耳機配置得可比高鐵上的抖音外放選手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廣州-北京 1988年(左) 哈爾濱-牡丹江 1999年(右) 王福春/攝
三十年間,王福春拍下了上萬張記錄歷史的珍貴相片。他記錄的不僅是時代的變化、環境的變化,更重要的其實是中國人的變化。
不知道你有沒有留意到,王福春作品中的大部分人像表現出來的都是一種熱情洋溢的喜氣。
他不是看不到人世間的疾苦,在鐵路工作這麼多年,他見得比我們任何一個人都多。只是他始終相信我們是一個如此堅韌而又永懷希望的民族,因此每每不自覺地將鏡頭對準那些美好的事物。
廣州-貴陽 1994年 王福春/攝
王福春記錄下了70年代的搪瓷杯和解放帽,記錄下了八十年代的悶罐車和小情侶,也記錄下了90年代初代電子產品漸漸「入侵」人們生活的點點滴滴。
只是一開始的他可能怎麼也無法預見到,2000年新世紀一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漸漸變得難拍了起來。現代人之間的疏遠與距離感,強烈的自我保護意識及肖像權意識的提升都成為了他舉起相機的巨大阻力。
就在2015年夏天,上海到杭州的高鐵上王福春因多年的習慣沒忍住舉起相機捕抓畫面,還因被誤會而挨過打。那會他已經72歲了。
瀋陽-大連 1994年 王福春/攝
不過這個整天嬉皮笑臉的老頭從未考慮過放棄,他始終覺得每一個時代都有被記錄的價值。他換了小巧的數位相機,自稱在高鐵,甚至地鐵上「偷畫面的賊」。
的確,就算是他在近年拍下的照片,高速發展的社會也使得這批相片被賦予了不同尋常的時代意義。
北京南-杭州 2015年 王福春/攝
2003年正式建成通車的秦沈客專是中國第一條高鐵線路,罕見的高鐵在近十年內都是很多人喜歡與之合影留念的「奢侈享受」。
而十幾年間,我們已建成了目前全球最大規模的高速鐵路網,而且其票價收費也幾乎是全球最低價。高鐵出行已經成為極其普遍的便民選擇,現在哪還有人會特意跑到車頭拍合影呢?
所以你看到這張照片時覺得有多莫名其妙,中國的發展之迅速就有多出人意料。
王福春拍下的「高鐵上的中國人」
不知不覺中,這幾年的機場、高鐵,各種春運場所執勤維穩服務的人員中,90後已成了新一代生力軍。
從蒸汽機車到高鐵動車,昔日稀罕的「和諧號」也已成日常。解放帽、編織袋、大哥大……還有火車上天南海北的人們聚在一起聊天娛樂的那種情懷也隨時代遠去。
拍攝中的王福春先生
感謝王福春先生記錄下了這些無價的畫面,讓我們有機會了解再也不會重現的,屬於我們先輩的一切。有時候回頭看看,真的分不清究竟我們是最幸福的一代,還是父母輩生活中的喜樂更加真實。
但我們肯定是條件更好的一代,國家強盛、交通便利,也許這就是最為實打實的幸福了。
參考文獻:
數碼攝影 《王福春 鐵路流年》 採訪整理/王飛
新京報 《火車上的中國人:紀實,慰藉生命的傷痕》 作者/孔雪
惠新茶座 ·攝影家《「紀實攝影也是『』人學」——對話攝影家王福春》編輯/段琳琳
中國攝影家協會 《歷經30年、上千次列車、行程十幾萬公里:火車上的影像見證改革開放40年變遷》 負責編輯/斫子 Su Yuezhuo
內容為『手望Sowarm』出品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