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人生固有階層的突破,都源於自己的認知突圍

2020-04-10     國學書舍


人生所有偉大的成就,都基於一個原則之上,那就是突破自己的固有階層。

所有擁有非凡成就的人,都在曾經的某一個階段突破自己的固有圈層之後才取得的成功,因為對於任何人來說,當下的圈層都是他的禁錮。

而突破這一個圈層的根源則在於自己的「認知」,所以人生的上限首先就在於對於自我認知的突破,而這一切的根源又源於自我的反省。

因為一個人的認知局限並不是外界環境對他產生的束縛,而是他內心自以為傲的焦點,所有他自以為是的成就,反而是他的人生局限。

《道德經》中說: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

知道自己不知道是最好的,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是毛病。

對於生活中的很多人來說,正是因為他自認為知道某一件事情,甚至引以為傲,那麼就說明了他在這個方向和領域的認知過於自信。

在這樣過度自滿的基礎上,他便看不到自己的缺陷,看不到自己的問題,以及看不到自己需要突破的狀態。

所以一個人的自以為是,就是他人生的局限,當他的思維受到自身的禁錮之後,便永遠看不清需要改變和突破的地方,自然也談不上階層突破。

很多人總在抱怨說現在階層固化,想要突破階層很難,其實並不難,只是沒有找到核心。

無論在什麼樣的時代,突破階層的根源,並不是外界的環境,而是自己的認知思維。

《菜根譚》之中說:「利慾未盡害心,意見乃害心之蟊賊;聲色未必障道,聰明乃障道之屏藩。」

名利和慾望未必能夠傷害自己的心性,而剛愎自用,自以為是,抱著偏見不放才是殘害心靈的毒蟲;淫樂美色並不一定會妨礙一個人的品德,自作聰明,目中無人才是影響道德的障礙。

所有能夠建立偉大功業的人,在他突破某一個認知圈層的背後,一定會有一種謙虛,和潤的態度作為輔助。

因為自以為是的人大多比較犟,會時刻的把自己擺在一個至高點,覺得自己是一個了不起的人,覺得自己在某個行業就是佼佼者等等。

反之,只有那些處事謙虛和潤的人,他們能夠將自己放在「低位」,而這樣的心態就是心理學之中所說的「清零狀態」。

以這樣的態度去看待某些問題的時候,更容易接受新鮮的思維和知識,這也是突破階層的根源,對於一個人來說,最大的傷害就是他的「引以為傲」。

東晉時期,王導和溫嶠兩個人去面見晉明帝司馬紹。

司馬紹就問溫嶠:「前朝能得天下的原因是什麼?」

溫嶠這個時候想了一下,沒回答,王導當時就說:「溫嶠年輕,他對以前的事情不熟悉,我來說給陛下聽吧。」

王導當時就把前朝,也就是晉宣王司馬懿開始創業,並且誅殺自己名門望族,培植親信,以及文王司馬昭晚年的時候還除掉忠臣的事情說給司馬紹聽。

司馬紹聽了之後痛苦萬分,倒在座位上就說:「如果像您說的那樣,晉國的國運怎麼能長久呢。」

我們把這個事情來捋一捋,王導和溫嶠去見司馬紹,也就是晉明帝對於司馬紹的問話,溫嶠並不是不知情,而是在想如何回答。

而直率的王導當時就直言不諱的把司馬氏誅殺名門望族,培植親信以及殺害忠良的那些不光彩的事情,一 一說出來。

司馬紹聽了之後覺得羞愧萬分,好像自己做了那些事情被人指出來一樣。

在這一個事件中體現出來一種狀態,司馬懿創立基業時殘害忠良,當他的兒子司馬紹登基之後,聽王導提起這些事情就悲痛萬分,說明司馬紹這個人非常有覺悟,並且能夠認識到自己國家的問題,能夠直面自己存在的缺點,於是就感慨著說:「晉國的國運如果像這樣的話,怎麼能夠長久呢。」

這就是一個人能夠拋開自己的剛愎自用的傲性,以謙和的態度去看待自身的問題以及接納自己的不足的體現。

在生活中極少有人能夠做到這樣,特別是當一個人位居高位之時,一定會有得意忘形的因素存在,因為他所處的是順境, 因為順境而看不見自己存在的問題,但是人生的局限往往在這裡。

只有以謙虛和人的態度看待問題才能找出問題,並且突破問題,而人生的所有進步突破,都源於這種謙虛和順的認知態度。

對於每一個世俗之人來說,如果想讓你的人生有所成就,首先要摒棄的就是自以為是,因為你所有自以為是的焦點,都是你的人生局限,只有這樣才能有人生突破階層的那一天。

文|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YoEWaXEBnkjnB-0zIyc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