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大街,哈爾濱的百年記憶

2019-12-06     銀角大王W

每座城市,都有其不一樣的文化與記憶。


中央大街作為哈爾濱的城市名片,不僅僅是一個標誌性地點,更是百年文化的積澱,承載了無數老哈爾濱人的情感。


就像沒登過長城就不算到過中國,沒到過中央大街,就不算真的來過哈爾濱。



哈爾濱的我們一定都聽過這樣的話,

端午節,走啊,去中央大街踏踏青。

中秋節,走啊,晚上去中央大街賞月。

國慶節,走啊,去中央大街逛街。



不管是丁香盛開的春天

還是晚風習習的夏夜

不管是天朗氣清的秋天

還是冰雪覆蓋的冬日

只要一句,走啊,去中央大街

你總能找到陪伴你的夥伴


哈爾濱人的中央大街

中央大街既是建築藝術博物館也是著名的商業步行街,哈爾濱人樂此不疲的在這條街上亂逛。


倒不是為了逛街買什麼東西,而是單單走在石頭路上就有一種難以表達的歸屬感,哈爾濱人在中央大街上壓馬路都是一種踏實。



炎熱的夏天,到中央大街來散散步,吃一根馬迭爾冰棍,涼出一天的好心情。


馬迭爾旁的馬車可是小時候去中央大街時,最愛乾的一件事。現在還記得夏天坐上去那滾燙的感覺。


穿過熙熙攘攘的人群,沒準你還能看到你喜歡的網紅,在中央大街打卡呢。


走累了,席地而坐,看來來往往的人群,好像和行人置身兩個世界。


逛一逛開在寸土寸金中央大街上的中央書店,暫時與世俗的喧囂隔離,尋找內心真實的自己。


走走停停,坐下來讓畫家為你畫上一幅肖像畫,看看畫家筆下的你。


這可是從中央大街到江邊的必經之路,穿過時也可以在裡面的商場溜達一下,那可是哈爾濱的潮流地之一呢。



蹣跚學步的孩童,承載父母殷切的希望;滑旱冰的少女,懷揣著青春的夢想;孩子們的歡聲笑語,不僅為老街注入了生命力,更像是代表了哈爾濱人一代一代的傳承。



自帶茶水小桌的老人,在二階滑板的少年,也許這就是百年老街獨特的魅力,才讓老與少的相處變得如此和諧。



在老街上逛餓了,鍋包肉、羊肉串、烤紅腸、華梅麵包...任君選擇,邊走邊吃也別有一番風情。


中央大街不僅是哈爾濱近代歷史的縮影,更是承載了哈爾濱人世世代代的情感和眷戀。有太多的故事在這裡發生,快樂的,失意的,驚喜的,美滿的...


端午節時的水泄不通;啤酒節時的花車遊行;哈爾濱之夏音樂會的專場演出...都是哈爾濱人業餘生活豐富的體現。


對於我們來說,帶著好友去中央大街走一走,就是對朋友最好的招待。


臨江的中央大街

沿著中央大街走到盡頭,就是防洪紀念塔了。

位於松花江邊的防洪紀念塔,建於1958年,為紀念1957年哈爾濱人民戰勝特大洪水而建造,是哈爾濱的標誌性建築。


設計師為巴吉奇、李光耀和茲耶列夫。整座塔高22.5米,刻有「塔鎮江天」,由20根7米高的古羅馬式迴廊圍繞。如今度過了那段難忘的艱苦歲月,此處變成附近居民茶餘飯後,閒庭信步的場所。


防洪紀念塔的右手邊是松花江鐵路橋,隨著時間的推進已不再使用,雖然老江橋旁邊建了一座新橋,但是老橋並沒有被遺棄。


經過翻新,老江橋不再是風燭殘年,銹跡斑斑。而是成為了人們飯後休閒娛樂的好去處,更成為了年輕人的打卡網紅橋,在夜色下,沿著燈帶散步,拍照拍出不一樣的美。


松花江畔的史達林公園是哈爾濱避暑遊覽地之一,建於1953年,原名"江畔公園",與太陽島隔江相望,是為了紀念哈爾濱人民戰勝兩次特大洪水而建立的。


現在的史達林公園更成為了人們一個豐富業餘生活的活動場所,老年人打太極、跳新疆舞、練大合唱、吹嗩吶...年輕人滑旱冰、玩滑板、彈吉他...這裡更像是哈爾濱人展現生活方式的一個窗口。



歷史中的中央大街


現代生活中的中央大街已經成為了哈爾濱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地方,現在讓我們走進歷史,看看歷史中的中央大街又是什麼樣的。



中央大街北起江畔的防洪紀念塔廣場,南接新陽廣場,長1400米。舊稱中國大街,是哈爾濱西洋風情的所在。這條大街的形成,要追溯到1898年。


當年,哈爾濱開始大規模地修築鐵路和城市建設,原沿江地段是古河道,儘是荒涼低洼的草甸子,運送鐵路器材的馬車在泥濘中開出一條土道。


於是中東鐵路工程局將沿江荒地撥給散居哈爾濱的中國人,至1900年即形成「中國大街」,意為中國人住的大街。



俄國工程師科姆特拉肖克在1924年5月設計、監工,為中央大街鋪上了方石,鋪路用的方石為花崗岩雕鑄,長18厘米寬10厘米,又被稱作麵包石


麵包石路是中央大街標誌性的符號,因鋪路用的長方塊花崗岩中間凸起、細膩光滑、四邊倒角,形狀像極了俄式麵包而得名麵包石,鋪設至今已有90年的歷史了。九十多年過去了,任車碾人踏,依然精巧光亮。


據說,當時一塊方石的價值一塊銀元,一塊銀元夠窮人吃一個月。整條街粗算用石87萬塊,也可謂是黃金鋪路了。



1928年7月,中國大街正式改稱「中央大街」。中央大街,從它誕生不久,就已成為哈爾濱著名的商業一條街。


因為有眾多的外國人進駐經商,貿易空前繁榮。經濟的飛速發展,刺激了這些商人在此大興土木。


中央大街是哈爾濱的縮影,哈爾濱的獨特建築文化和哈爾濱人的歐式生活,都在這裡明顯的體現,並且被稱為「亞洲第一街」。


建築藝術博物館

中央大街的建築包含了西方建築史上的四大建築流派,建有歐式及仿歐式建築71棟市級保護建築13棟。


常見的有起源於十五十六世紀的文藝復興式,十七世紀的巴洛克式、折衷主義,以及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新藝術運動建築等等。


走在這條街上,等於走進了建築藝術的博物館


01

中央大街1號,原為法國萬國儲金會

屬古典主義建築風格

造型嚴謹,裝飾豐富

門前古典門柱

使得整棟建築莊嚴肅穆


02

中央大街92號,原為伊格萊維纖商店

折衷主義建築風格

比例均衡,設計隨性

浮雕搭配半圓形窗帷

彰顯獨一無二的形式美


03

華梅西餐廳,建於1925年

以俄式西餐為經營重點

兼營法意式菜系

落地窗,古銅色

感受舊俄貴族沒落前的須臾

體驗餓式經典的羅曼蒂克


04

馬迭爾賓館,1913年落成

屬於法蘭西式的新運動藝術風格

新中國成立時全國第一次政協籌備會議在此召開

線條柔媚,優雅名貴

幾經周折

生命依舊,飄然于飛


05

道里秋林,原為俄國商人開辦的商行

新藝術運動建築風格

色彩清新,造型明快

品嘗俄羅斯濃烈的酒

置身莫斯科郊外的夜


06

中央大街57號,

原為哈爾濱猶太國民銀行

文藝復興建築風格

和諧理性,黃金分割

延續古典的美

纏綿憂鬱的街


07

教育書店,原為松浦洋行

具有鮮明的巴洛克風格

裝飾豐富有強烈的光影效果

摒棄浮誇的矯揉造作

建築整體盡顯寬偉雄闊


文藝復興,巴洛克,折衷主義,新藝術運動等各式建築風格陳列在中央大街上。


黃色,綠色,棕色,白色...眾多建築色彩,在一起融合、碰撞,強烈的反差給百年老街帶來了一種新的感覺。


鴿子伴著悠揚的音樂,從房檐跳到屋脊。漫步其中,感受生活的美好。



從黎明走到黃昏,從一頭走到另一頭

碰撞與融合,過去與現實

在一百多年的時光里

這條老街大抵是不會孤獨的吧


END


#今日話題討論#


你在中央大街上有什麼難忘的回憶?

寫留言和小編互動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YlAI324BMH2_cNUg_Bp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