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家:學習習慣管理之6年規劃

2019-08-23     龍城父母幫

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曾說過:「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任何一種習慣都是反射行為,行為的習慣性有多深,它的反射性就有多大。」 所以說,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養成習慣,就會不自覺地在這個軌道上運行。

兒童大腦功能的可塑性比較大,不但容易接受新事物,而且容易形成習慣。學習習慣在小學低年級就會定型,如果以後不給予特別的教育,形成的習慣很難有多大改進。

好習慣是人在神經系統中存放的資本,這個資本會不斷地增長,一個人畢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

鄭懿親子教育管理專家,幼少兒英語教育專家,14歲男孩的媽媽。15+年世界500強外企業全球採購及供應鏈管理高級經理人,6 Sigma黑帶。全球經濟發展促進會宣傳教育部副部長,絲綢之路生態文化萬里行組委會教育推廣中心主任,跨界創新北京羽基金創立人,青年成就(JA)大學就業指導項目企業講師。譯有家教類暢銷書《男孩手冊》,著有《家長手冊,幼小銜接你準備好了麼?》《生活數學大爆炸—學前數學思維(全新修訂版)》。

學習習慣養成的總體布局

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在整個小學六年級過程當中,到底哪些學習習慣是應該布局在整個六年的。我們可以這樣給大家畫一張藍圖,希望在大家的腦海里形成一張picture,這個picture分別從一年級畫到六年級。

也就是說一二年級打基礎,三四年級建立鞏固,到了五六年級,就是小升初衝刺的時候了。

我特別希望不管是在什麼年齡階段的家長,都能夠對我們將要面臨的這個大項目,有一個全局觀。在管理孩子學習習慣的時候,首先有一個全局觀,這樣你就能知道我們停留在哪一步,哪個階段完成的怎麼樣,這個階段是不是還能查漏補缺。當有這樣一個完整的全局觀的時候,你就會覺得無論是在時間、狀態還是進度上,都能把控的瞭然於胸。

各年級學習習慣養成的重點

1 一年級的學習習慣

一年級剛剛入學時,最必要的就是物質和心理準備。學習習慣的建立和疏導,也是在小學一年級就要及時幫助孩子學習和熟練的。

通常我們把學習習慣歸為:課前預習,課上認真聽講,課後認真完成作業,課後複習。這幾點接下來分別說明。

1. 課前預習

簡單地了解一下教材的總體構成,每堂課涉及的基本內容,對於課上的內容有基本了解,也可能有自己的認知思考或者問題,有目的地聽課可以幫助提高課堂聽課效率。

2. 課上認真聽講

很多家長針對學校老師的反應,回來囑咐自己的孩子上課要注意聽講,不要交頭接耳。

但是家長這些抽象的說明,對於孩子來說是「聽不懂」的。

所以,家長需要具體而形象地給孩子指導,說明何為「認真」聽講。

例如:聽課的時候,要眼睛看著老師,耳朵聽著老師的聲音,手上要適當地做記錄,思想要跟上老師的講解。這樣來幫助孩子理解聽課認真專注的意思。

另外,時不時地翻翻孩子的教科書,看一下孩子的書上是否有一些課堂聽講的標註,如果有標註和一些課堂筆記、符號,那說明,課上在聽講。如果,畫了一些小人,那恐怕孩子上課是走神了。

3. 課後及時完成作業

課後作業的完成質量某種程度上是課堂聽講質量的檢驗,也是對課堂和教學學習要點的一種鞏固。

養成每天放學後,第一任務完成課堂作業,是一年級必要的習慣。

一年級的作業主要是對字詞的熟悉,聽寫,默寫,對基本數字的了解和簡單的加減法,還沒有上升到複雜的概念。需要孩子訓練的是及時完成作業的習慣。

每天放學,進家門,洗洗手,休息一下,吃點東西,就要開始寫作業。家長回來後要了解做作業的進度以及遇到的困難。

總之, 做作業是學習習慣中最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很多家長在一年級沒有幫助孩子建立好的習慣,拖拖拉拉,以為孩子大了就好了,說幾次孩子不聽,或者孩子放學後是先玩,玩夠了再做作業,結果做到很晚,影響睡眠。這些都不是良好的做作業習慣。

趁孩子還小,學業壓力不大,對知識掌握的要求還不是很高,習慣的建立是學習更複雜知識的基礎。

4. 課後複習

當孩子能夠把學習的內容溫故知新,說明孩子已經開始有意識地自己掌握學習的節奏了。另外,複習還會體現在單元練習、期中期末考前複習的規劃中。

一年級時,老師往往會帶著複習,幫助孩子回顧整個學期的學習內容。孩子也開始慢慢有了複習功課的感覺,知道期中期末考試時怎麼回事,以前的複習和自己理解的差距。

當然,到了一年級的第二學期,我們就鼓勵家長,提醒孩子自己有意識地制定複習計劃。參考上學期的複習和考試方式,整理下半學期的學習內容,自己準備複習和老師帶領複習的內容有什麼不同,是否需要適當挑選一些資料提前檢驗一下複習的效果,也可以簡單點,「刷」點兒題檢驗一下。

2 二年級的學習習慣

到了二年級孩子對學習流程應該非常熟練了,那種父母「人肉陪伴」做作業的事情,要堅決杜絕。

俗話說,「不動墨不讀書」。專心聽講表現在耳聽、眼看、心動、手記上。二年級的孩子應該學會「三心二意」地聽課,這是孩子專心聽講的基本功。

學校老師會教孩子學習記筆記的基本方法,從一年級讓孩子記家庭作業,就是循序漸進的導入,但是我們也要關注孩子處理好聽課和記筆記的關係,當然這也考驗老師上課的節奏把控,是否給了記筆記的時間和有意義的停頓。

在孩子寫字的速度和認字的數量有限的情況下,能抓住重點記下來,是專注聽講的技能訓練。

運用符號批註等方法,可以突出記錄重點,而且節省時間。觀察一下孩子的課本,是否孩子在課堂上掌握了這些方法,如果有欠缺,家長可以幫助孩子補足一下。

3 三年級的學習習慣

三年級是小學階段的分水嶺,這一點很大程度上從語文課上能體現出來。到了三年級,如果孩子的閱讀量不夠,孩子在語文成績尤其是閱讀理解部分成績就會不理想。

總之,一二年級閱讀積累的匱乏,會在三年級語文學習的成績上體現出來,但還是那句話,「永遠都不晚」,現在開始,讓閱讀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

如果孩子完成作業速度和質量很好,那麼可以考慮適當地增加一些課外練習,比如口算練習,同步訓練練習,英語閱讀練習等。

但所有這些額外的訓練和作業,都是基於他本身的作業完成很好、時間掌握很好的情況下補足的部分。切忌基本功沒紮實,就把孩子的精力和時間浪費在花樣百出的課外練習上面,這樣只會適得其反。

4 四年級的學習習慣

四年級是驗證學習習慣是否真正養成的階段,這個時候,孩子要真正開始獨立解讀,吸收以及理解知識了。

所以這段時間,如果孩子仍然保持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進入思考、解決、總結問題的狀態,那麼他是真正知道學習方法了。

如果我們利用三年級的期中、期末考試還不能確認,孩子是不是真正掌握了學習技巧;四年級的成績就可以讓我們篤定,孩子在學習這件事情上,是不是已經全面掌握了。

5 五六年級的學習習慣

到了五六年級小升初的備戰階段,如果這個時候孩子的學習習慣仍然成為問題的話,我們真的是沒有能力去跟別人拼。所以學習習慣不好,自然學習成績不會好,不言而喻。

孩子在這個時候開始逐步有自己的認知,我們更要幫他樹立學習的信心,了解學習的難度,甚至謀劃學習的未來,讓孩子有更多的學習動力,從而去解決所有他面臨的難題。

想了解更多家庭教育諮詢獲取學霸筆記請點擊下方連結聯繫我們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YcGiwmwBJleJMoPMOev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