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柱礎 古建築中一道靚麗的風景

2019-10-05     秉筆人

柱礎,顧名思義,即柱子的基礎,除古時偶用金屬材料外,絕大部分為石質,因此民間俗稱柱礎石,亦有磉石、磉盤之稱。它是中國傳統建築中最基本的構件之一,對於木構建築來說「一個蘿蔔一個坑」,一根柱子一個柱礎,柱柱皆有,缺一不可。


圓鼓式柱礎


作為傳統建築中最基本的構件,石柱礎是我國傳統建築中結構構件與藝術構件完美統一的典型代表,同時也是流存於中國幾千年建築藝術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閃光點。

柱礎首要的功用,是承受由柱子傳來的屋頂(和梁架)荷載,並將其傳送到地基上。石材有很強的抗壓性,再加上柱礎的斷面比柱子直徑大,礎下的方石就更大,柱子傳來的荷載通過它可以均勻地傳達給地基。柱子並不是硬生生地接在柱礎上,而是有一定的活動空間,在地震的強力作用下,整座建築猶如踩在滑板上,抗震性能極佳。在中國歷史上,木構建築經歷強震後柱子偏離柱礎、甚至落在柱礎之外,整座建築仍完好無損、屹立不倒的例子可謂屢見不鮮。


復合式柱礎


《淮南子》有語:「山雲蒸,柱礎潤。」——山中雲霧繚繞之際,柱礎也濕了。民間也有「礎潤而雨」的說法:每年梅雨季即將開始時,空氣濕度驟增形成返潮,柱礎也跟著受潮了——換言之,要是沒有柱礎,受潮的就是柱子了。中國傳統建築以木為主要構材,木不但怕火,也怕潮,所謂「朽木不可雕也」,木長期受潮會慢慢腐朽壞掉,對於木構建築來說不啻是災難;而柱礎是石質,不但不怕潮,還能夠有效地隔絕潮氣,從而保護(木質的)柱子不受地氣侵襲而受潮腐敗。


素覆盆式柱礎


南北方的氣候差異,在柱礎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南方濕潤多雨,柱礎明顯較高;北方乾燥少雨,柱礎也就低矮得多。再者,踩著柱礎這塊「墊腳石」,柱子的腿腳不容易被磕碰而損壞,也延長了使用壽命。

柱礎雖因機能上的需求而產生,但當其發展成熟後,也逐漸形成了柱子的收頭,使單調平直的柱身,產生視覺上之變化,兼具有裝飾之功能。因此,隨著時代的發展,即使是石柱也運用了柱礎做為裝飾,所以其在裝飾上的作用已大於機能上之需求。


柱礎·老照片


在漫長的歲月里,柱礎經歷了由簡而繁、由拙樸而華麗的演變過程。早先柱礎不是鼓形就是圓柱形,僅裝飾簡單的淺浮雕花紋或線條;後來明顯變高,形式也有變化,裝飾愈加豐富。成書於北宋年間的《營造法式》堪稱中國傳統建築行業的「聖經」,書中對柱礎的形式、比例、裝飾紋樣等都做了詳細規定。儘管如此,宋以後,特別是清以降,民間的柱礎不拘一格乃至花樣百出,完全拋開了《營造法式》設置的條條框框。這想必是因為柱礎石體量比較小,好折騰;在建築中所處的位置雖偏低,但畢竟在人的視線之內,好顯擺,所以工匠們樂於在柱礎上大顯身手炫技秀才藝,房屋的主人們也樂於在柱礎上表達自己的身份、地位和情懷,一拍即合。至此,柱礎成了中國傳統建築中一道靚麗的風景,即使脫離了它所棲身的建築,也往往會被人挪作他用而毫無違和感,甚至被當作石雕藝術品收藏起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YK9m3m0BMH2_cNUgCDD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