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戲《徽州女人》20年久演不衰

2019-11-29     聽戲APP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國家大劇院戲劇場內大幕緩緩拉開。由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韓再芬領銜主演的經典原創黃梅戲《徽州女人》,11月12日至17日在這裡連演六場,這也是該劇二十周年紀念演出。《徽州女人》自1999年首演以來,引起了巨大反響,還數度赴香港、澳門、台灣以及海外演出,成為當代中國戲曲畫廊中的保留劇目。

從1999年至2019年,黃梅戲《徽州女人》跨越新世紀,綻放於新時代,經過二十年的檢驗和淘洗,以其思想的穿透力、審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創造力,成為久演不衰的舞台經典,被戲劇界譽為黃梅戲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文藝作品。回望二十年,從創意誕生到首演成功,從創新爭議到久演不衰,《徽州女人》一路走來的歷程恰恰印證了——好的作品能夠經得起時間和觀眾的檢驗。

  • 見證

從黃梅戲電視劇《龍鳳奇緣》和《徽商情緣》開始,韓再芬便和徽州結下了不解之緣。1999年,韓再芬前往徽州採風,坐在古老的廊橋上,看著身邊的水車和遠處的牌坊,看著大片金燦燦的油菜花,心裡突然就有一種莫名的衝動。想用徽州女人的故事,創作一部屬於自己的黃梅戲舞台作品。

韓再芬說,當時心中充滿創作衝動的人,遠不止她一個。於是共同的願望,將一批志同道合的藝術家集合到她的家鄉安慶,在經過無數次心靈撞擊與磨合,《徽州女人》終於被搬上了黃梅戲的舞台。

這部戲通過一個女人「嫁、盼、吟、歸」的四個過程,以鮮活靈動的舞台表現和扣人心弦的唱腔動作刻畫了徽州女人的一生。在藝術呈現上,它一反傳統黃梅戲小、巧、輕、喜等風格,代之以深邃、凝重,催人淚下,啟人思辨,產生無與倫比的震撼力量和藝術效果。《徽州女人》不僅收穫觀眾的掌聲,也讓韓再芬收穫創作的滿足,更收穫了無數的獎項。

安徽省文化廳原副廳長唐躍,一路見證著黃梅戲《徽州女人》的誕生與成長。他說,當年,一批藝術家聚集在黃梅戲的旗幟下,用創造性的藝術思維審視這個從傳統民俗走來、卻富有青春活力的戲曲劇種,從文本到音樂、舞美、導演,及至整體舞台呈現,進行了種種新的創作探索。20年演下來,這些探索得到了廣泛認可,被證明是傳統藝術當代轉型的一次成功實踐。舞台上的徽州女人,兼具小家碧玉和大家閨秀的氣質,洋溢著詩化的哲思精神,比我們習慣看到的戲曲人物形象更加典雅。劇作的結束處,這位守望了幾十年的女人從遙遠的小巷深處向著台口緩緩前行,象徵著歷經滄桑的戲曲藝術正在走向現代,走向未來。

  • 傳遞

傳統戲曲的改革一直以來就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很多時候一些劇種的創新未必能得到觀眾的認可。2002年,《徽州女人》在長安大戲院連演16場,有戲迷回憶當時的場景,演出期間場場座無虛席,每天晚上都有許多票販子在炒票。一位從外地趕到北京的戲迷沒買到票,最後從票販子手裡以1500元買了一張價值500元的高價票。

《徽州女人》的成功,無疑為當時傳統戲曲藝術在新時代的生存發展做出了範本參考。即使距離首演已過去二十年,很多戲劇設計和表現手法在當下看也仍具新鮮感。在國家大劇院連演的六天,劇場裡年輕人的身影隨處可見。很多第一次走進劇場看黃梅戲的年輕觀眾都被深深震撼到了,忍不住感慨,原來黃梅戲可以這麼唯美好聽,更點燃了他們對徽文化的濃厚興趣。其中一位觀眾說道:「《徽州女人》的突破和分寸拿捏的非常好,它既保留了黃梅戲質樸靈動的本質特徵,又讓觀眾看到了黃梅戲更多的可能性。尤其是韓再芬老師的表演,對不同年齡層次進行差異化的演繹,讓人忍不住拍手叫絕。」

經典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其中必然含有雋永的美,永恆的情,浩蕩的氣。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傅謹表示,《徽州女人》自首演以來,他看了有四五遍,此次再看感慨良多。他說,這部戲除了劇本、舞美造型外,最成功的地方得益於韓再芬的表演。優秀的藝術家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對人物理解越來越深入,她的表演也更具有深度和感染力。很多文藝作品塑造的都是令人敬仰的人物形象,這部劇塑造的女人「忍受」、「守望」這樣一個看似悲情的故事,卻給人帶來了極大反思,在任何時代都會讓觀眾產生共鳴。同時,這部劇呈現的地域文化特點,也為徽州文化的宣傳和對黃梅戲做出了突出貢獻。

  • 傳承

山一程,水一程。20年來,《徽州女人》的演出陣容除了女人、婆婆和嗩吶大哥外,其餘角色換了一批又一批。越來越多有信仰、有情懷的年輕人加入到了再芬黃梅隊伍,他們也從前輩手裡接過傳承的重擔,成為《徽州女人》繼續演下去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此次演出,飾演養子的江李匯是90後演員,這幾天,每當她和韓再芬演到最後一幕時,台底下的觀眾都不禁潸然淚下。她說,在她五歲的時候看到《徽州女人》的宣傳冊,就被韓老師美麗的扮相深深吸引。沒想到18年後自己的名字也可以出現在《徽州女人》的宣傳冊上,她感嘆這真是一種奇妙的緣分。

與江李匯一樣,飾演小叔子的青年演員謝軍也是個90後,這個角色對於他來說挑戰很大。每一次上場前,上一任小叔子的扮演者胥翼都會在台側,告訴謝軍什麼時候該上場,好讓他及時找到角色的節奏感。正是再芬劇院這種「傳幫帶」的優良傳統,才得以讓年輕人迅速成長。

為了給青年演員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2013年底,韓再芬建立了再芬黃梅公館。這些年輕演員成了公館演出最主要的力量,六年多來,《徽州女人》中的經典唱段《煙雨濛濛一把傘》、《井台打水》、《看故園》等,都在公館舞台一一得到展現。如今的再芬黃梅公館不僅成為青年演員學藝成才的練兵之地、圓夢劇場,更成為了中國黃梅戲非物質文化傳承基地。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從黃梅戲的種子在韓再芬心底悄悄種下時,她也就選擇了堅守。如今,這份對信仰的堅守,對藝術的執著,已然從韓再芬變成了整個再芬黃梅,他們在黃梅戲的舞台上深深紮根,將戲曲之花賡續傳承。

(圖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YCSxu24BMH2_cNUgdXQ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