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道尚佛,扁舟蓑笠,往來湖泖間,超然物外的大畫家倪瓚

2020-01-10     藝享甜開


倪瓚(1301—1374年),字元鎮,號幼霞,別號雲林子等,無錫(今屬江蘇省)人。家境豪富,築「雲林堂」、「清閟閣」,收藏圖書珍玩。工詩文,善畫山水、竹石,長於書法,諳熟音律。中年以後,既信奉道教,又崇尚佛學,他在詩中自述:「嗟余百歲強半過,欲借玄窗學靜禪」。到了晚年,索性賣去田宅,疏散財產,棄家遁跡,「扁舟蓑笠,往來湖泖間」,過著「不事富貴事作詩」的超然於物外的隱逸生活,思想愈加空寂。其山水宗法董源,參以荊浩、關仝筆法,用筆方折,創「折帶皴」寫山石,畫樹木兼師李成。所作多取材於太湖一帶景色,意境清遠蕭疏,自謂「逸筆草草,不求形似」,畫風對明清文人水墨山水畫影響頗大。書法從古隸入手,又以二王為宗。後人把他和黃公望、吳鎮、王蒙並稱為「元四家」。


《幽澗寒松圖軸》,元,倪瓚作,紙本,水墨,縱59.7厘米,橫50.4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幅是為友人周遜學所作,並題五言詩:「秋暑多病暍,征夫怨行路。瑟瑟幽澗松,清蔭滿庭戶。寒泉溜崖石,白雲集朝暮。懷哉如金玉,周子美無度。息景以橋對,笑言思與晤。」倪瓚清高持節,一生不仕,他「白眼視俗物,清言屈時英。富貴烏足道,所思垂今名。」(《述懷詩》)不僅自己抱守出世的生活態度,而且對朋友們的入世為官也堅決反對。此幅一為友人贈別,更是勸友人「罷」征路,「息」仕思,含有強烈的「招隱之意」。平遠畫溪澗幽谷,山石依次漸遠,二株松樹挺立於杳無人跡的澗底寒泉,意境荒寒,超然出塵,似乎暗寓著仕途的險惡和歸隱的自得。構圖不用常見的「一河兩岸」兩段式章法,但畫幅上方和其大多數作品一樣,留出大片空白,讓觀者分不清哪裡是水,哪裡是天。山石墨色清淡,筆法秀峭,渴筆側鋒作折帶皴,乾淨利落而富於變化。松樹取蕭疏之態,筆力勁拔。此幅作品簡淡超逸,雖未署年款,但從書法由豎長變為扁方以及名款和畫風來看,當是晚年之作。

《竹枝圖》卷,元,倪瓚繪,紙本,墨筆,縱34厘米,橫76.4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自識:「老懶無悰,筆老手倦,畫止乎此,倘不合意,千萬勿罪。懶瓚。」款識內側有清乾隆帝題七絕一首,鈐明代項子京,清代梁清標、安岐、清內府,近人王南屏等鑑藏印多方。

倪瓚的《清閟閣全集》卷九中有一段著名的《跋畫竹》:「……余之竹聊以寫胸中逸氣耳,豈復較其似與非,葉之繁與疏,枝之斜與直哉!或塗抹久之,它人視以為麻為蘆,仆亦不能強辯為竹,真沒耐覽者何……」。觀此圖,竹干與枝節形態宛然,竹葉偃仰疏密布置得當,生意十足,可知作者並非真的不求形似,而是在形似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神似,追求筆墨的逸趣,並藉以抒發自己的心性。正如倪瓚自己所說:「下筆能形蕭散趣,要須胸次有篔簹!」圖中用筆峭勁靈動,似懶實蒼,實已得墨竹畫蕭散清逸的旨趣。只有真正做到「胸中有成竹」並輔以高超的筆墨技巧,才能創作出如此優秀的藝術作品。

《石渠寶笈續編·寧壽宮》、《墨緣匯觀》卷五著錄。

倪瓚 安處齋圖 白紙本水墨 29.0×605.0公分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 倪瓚 六君子圖軸 年代:元 尺寸:縱61.9 厘米 橫33.3 厘米 質地:紙 劉靖基 捐贈 上海博物館藏

此圖繪坡陀上六株樹木勁挺列植。湖面寬闊無波,江上崗巒遙接還空。氣象蕭索清曠。六株樹據李日華去為松、柏、樟、楠、槐、榆,有其象徵意義。黃公望題詩中指謂:「居然相對六君子,正直特立無偏頗。」山崗坡石的畫法從董源脫出,而參以方折之筆,柔中寓剛。樹木用筆簡潔疏放,似不經意而骨力內含。故王鐸題語中評道:「畫之簡者,其神骨韻氣則不薄。」

畫幅中自題一則,述作畫經過。此圖作於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時倪瓚年四十五歲。畫幅中還有元公望、朽木居士、趙覲、錢雲等詩。詩塘中有明人董其昌題識,裱邊有明人王鐸,清人周壽昌、許乃普、陳榮等題跋或觀款。

倪瓚 秋林野興圖 大都會博物館藏


倪瓚 紫芝山房圖 台北故宮藏

水墨畫河岸、疏樹、竹林和小亭,對岸山巒起伏,構圖簡潔,具清逸蕭疏之趣。此幅墨色淡雅,側筆寫山石輪廓,蒼勁沉著,畫竹之筆尤為遒勁有力,是雲林精品。此幅雖無年款,根據畫風特色,推測為倪氏七十歲左右之作。

元 倪瓚 容膝齋圖 紙本水墨畫 74.7×35.5公分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Y7PBmG8BxtCz63RLai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