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已經告訴我們怎麼能成功了,為什麼現在你還一無所有呢?

2019-10-11     華視教育

某日,地鐵里,聽到身邊的人感慨:高中時代竟是自己最博學的一段時光,遙想那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解的了三角函數,背的了《離騷》,再看看現在,除了聊天追劇打遊戲,甚至沒能一技傍身。對此我深感認同,於是放下手中的手機向那位感慨之士投去讚許的目光,而她卻已停止抱怨,拿起了手機,刷起了自己九月份新男友的新劇。

其實,這種現象在年輕人中屢見不鮮。作為工薪一族,我們深知自己的不足,一面內心惶恐,畏懼落後於他人;一面卻又沒有自制力,缺乏一顆恆心。不忘初心,方可始終更是不存在的,所以最後的最後,相似的我們這一類人會隨遇而安的活著,每天抱著親人一樣的手機萬分苦惱,成了一個真正碌碌無為的庸人。這就是所謂的庸人自擾吧!


對於成功學我並沒有執念,並且認為那只是庸人自欺欺人的藉口。

但成功學是存在的,不過不是在所謂的成功學大師兜售的書中,而是在先賢、前輩們的著作里。有無數先賢已經把畢生心血凝練成文字,書寫著自己的成功與失敗,還有為人處世治學的哲學。從《誡子書》《誡外甥書》到《曾國藩家訓》《傅雷家書》,甚至是現在的各類傳記(良莠不齊,切忌亂讀),都是前輩們在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怎麼樣做才能走上成功之路。

《曾國藩家訓》中有這樣一條:

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不甘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兩百年前,曾國雖然是針對讀書說了這段話,但同樣可以用在生活的其他方面。

做事先立志,且志當存高遠,此為行事之根本;做事要有識、有知,有識當知能力有限,且前途無限;做事當有恆心,有志有識鍥而不捨,斷無不成之事!

如果我們都能遵循曾國藩的囑託而學習行事,必然不會像現在苦惱。


知之非艱,行之惟艱。

事情一般都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艱難。現在的我們大道理知道了一堆,卻沒有任何反思的行動,為何?

這大概是因為我們總是本能的趨利避害,沉溺在一個安逸的環境,從而缺乏一個自我認識和自我反思的契機。

這個契機是什麼,因人而異。有的人會因為周圍人勵志的故事而反思,有的人會因生活中一次大的轉折而痛定思痛,有的人則會因為書上先賢的一句話而覺悟……

地鐵上刷著手機抱怨著生活的我們應該醒醒了。

曾國藩已經告訴我們怎麼能走向成功了,怎麼還能像溫水裡的青蛙一樣安穩的刷手機呢?

反思一下吧。

文/愛米粒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Y-7sOW8BMH2_cNUg7ST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