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阿姨家有三本充滿了年代感的相冊: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相冊中,大部分照片是段阿姨和中科院理化所的前身低溫技術實驗中心同事們的合照。一張張泛黃的照片,記錄著那一代拓荒人的崢嶸歲月。1995年,孫子潤楓出生;第二年,段阿姨光榮退休。第二本相冊記錄了祖孫倆的歡樂時光。第三本相冊,換成了一本中規中矩的大黑本。進入數碼時代,相冊「下崗」,照片進入電腦。
在這百餘張照片里,大部分是段阿姨和同事、和家人、和孫子的合影,沒有多少阿姨個人的照片。這就是段阿姨這代人的寫真,他們把前半生貢獻給了工作,後半生付出給了家庭。
74歲上火線,祖孫三代齊「站崗」
「74歲上火線,祖孫三代齊『站崗』」是我們此行的採訪目的,採訪就從這裡開始。根據街道、社區的要求,65歲以上的老人原則上是不能安排「站崗」的。他們本身就是易感、高危人群,加上室外天寒地凍,別再凍出個好歹來。科匯社區的社區書記和居委會主任1月22日就開始站崗了,之後下沉幹部、年輕志願者輪崗。段阿姨沒崗,只是「關心關心他們」,「協助協助而已」。兩條回京人員情況登記信息,讓段阿姨深感責任重大。
原來,開始實施回京人員登記最初,由於下沉幹部、年輕志願者們不了解小區情況,有人填錯了手機號、門牌號。「我們小區一共出租二十多戶,大部分的租戶都主動填寫了信息,而且做到主動居家隔離14天。那天,我一看登記表,6號樓606,我們小區沒有6號樓606!然後核對手機號,發現填錯了。我當時就很著急,因為我們小區人員我最了解。」就這樣,大年初二段阿姨戴上紅袖標,站到了第一線。
「家裡人也挺擔心的。畢竟她已經74歲了,身體也不好。看到母親這樣,我們做兒孫的也不能袖手旁觀。」兒子高軍說。2月8日開始,兒子高軍和孫子潤楓也陸續來加入志願值守,這樣就成了祖孫三代齊「站崗」。
「老姐姐,這是什麼人吶?」老街坊們見到我們進小區,遠遠問道。「街道來採訪咱們防疫工作的記者同志。」段阿姨介紹到。一位阿姨湊近我們:「早就應該來寫寫段姐了,他們家三代值班。我們小區里都服她。」
剛進家門,段阿姨家的電話就響了。阿姨招呼我們進屋,忙不迭去接電話。電話的那頭是從外地回京的租戶,按規定居家隔離14天結束,她得辦理進出小區的出入證。
小區是我家
「一租戶,小女孩。她從河南回來的,在家裡隔離了14天。昨天到的日子。」擱下電話,阿姨轉過身,跟我們介紹理化所小區的防疫情況:「我們小區出租房子的有二十多戶,目前8戶外地返京,2戶還在隔離,剩下的都安全度過隔離期。剛才那小孩是初六回來的。」阿姨雖然不會電腦,但是,腦子裡記著小區的「一本帳」,小區人來人往,進進出出,都在她心裡呢。
「要說這小區管理,常住戶人戶一致,有台帳可以管理。這流動人口可不好管理呀。他們白天上班,晚上也不一定能登門登記,關鍵租戶們更換頻繁。您是怎麼把他們也管起來的?而且還主動跟您聯繫呢?」阿姨看出了我們的疑惑。「房主們找到租戶首先先領我們家來。就會囑咐『這是小區段阿姨。我們不在這了,有事找段阿姨。這是段阿姨家電話』。」「我們家這電話,小區居民都知道。」看來阿姨家這電話是熱線,難怪上次電話採訪剛開始一直占線接不通呢。
段阿姨1996年退休後,在家含飴弄孫,盡享天倫。可是,她是個閒不住的人。退休了也想做點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做不了大事,就從家門口開始,從此理化所小區多了一位「熱心腸」,居民們有了貼心人,小朋友們多了一位慈祥的段奶奶。
孩子們在院子裡玩,摔跟頭,磕破了,上段奶奶家找點紅藥水抹上;打球打著打著球上了房頂,怎麼辦?找段奶奶去找竹竿去。找著竹竿還得給它勾下來;誰家鎖壞了,還找段阿姨,給聯繫附近的開鎖匠;下水道堵了,段阿姨負責聯繫維修;家長們上班去了,把孩子擱段阿姨家,「呦,阿姨。中午回不來了,給管頓飯吃啊!」「沒問題,安心上班去吧。」……段阿姨說,做社區工作不能太計較,要有一顆奉獻的心。
平均71.2歲的志願者團隊
沒聊上幾句,阿姨又要出門去小區花園巡視。對面,一位阿姨在鍛鍊,疫情時期,大家都隔開,扯大了嗓門打招呼。78歲的林雪琴阿姨,是段阿姨在小區里的「老搭檔」了。她比段阿姨還要年長四歲,也是一位閒不住的「馬大姐」。事實上,年初一之後,一同上崗的不僅僅只有段阿姨家祖孫三代,還有這位老阿姨,她也在段阿姨的帶領下加入到了志願站崗的行列中。
出門獨自遛彎忘了戴上口罩,林阿姨往後退了幾步,從兜里掏出口罩,趕忙戴上。「08年北京奧運會組織志願者。我和你們段阿姨就是從那年開始參加志願服務的。奧運會期間,我們值了三個月勤。小區里打掃衛生、掃雪,國慶「兩會」重大活動四環邊上群防群治崗,只要國家招呼,套上紅袖標,戴上小紅帽,就去。都是我們這撥人。」
話也趕巧,遠處一位大爺頭戴小紅帽,拄著助步器走了過來。「這是何(秉坤)大爺。也是我們小區志願團隊的。去年摔斷了腿,」阿姨介紹到。「您這是幹嘛去呀?」「我去門口轉轉去,要不是腿斷了,也跟您二位一塊去執勤呀!」「您可得保重,先把傷養好,」阿姨安慰何大爺。「我們這群志願者原來有17個人,由於年齡和身體問題,退了四個,現在還有十三個人。我還年輕,還能再干幾年。」
「沒有年輕人嗎?」我們追問道。「我算是年紀第二小的。我們這十幾個人平均年齡可得70多了。」「年輕人們都有工作,都忙。我們這群老同志來頂上吧。」「也幹不了什麼大事,就是站站崗、掃掃地,打掃打掃衛生的事。」「你們段阿姨,還自掏腰包買笤帚、鏟子呢!」林阿姨在一旁補充道。「嘿,那也沒什麼。小區是我家嘛。」段阿姨說。(後來,我們從社區找到了十三位志願者的材料,他們的平均年齡是71.2歲,最大的叔叔阿姨78歲,最小的69歲。)
說話間,我們又到了小區的門口。一位大姐開車進入,「段阿姨好。我去買了點東西,把車停好就來門口替會班啊!」「沒事,沒事。不急,高軍在門口值班兒呢。」阿姨介紹到,「這是我們業委會的劉紅。」「剛開始(值班)人手多,這段時間陸續上班復工,人手又緊張起來了。居委會、下沉幹部太辛苦了。所以,我就跟那批志願者還有咱們業委會的同志們說,咱們得頂上。最後大家讓我來排班,我排好了,大家就執行。」
劉紅停穩車,快跑兩步來到值班門亭。「阿姨叔叔們這些年把小區管理得井井有條,挺不容易的。去年被選進業委會,真正對小區的事有了了解,才知道原來有那麼多事。」劉紅說,「段阿姨一聲令下,我們業委會成員也積極上崗。我們都願意聽她的。」
代代傳
下午五點半左右,段阿姨的孫子潤楓從單位回來了。下車走到小區門口的值守點,一聲「奶奶!林奶奶。誒,爸也在呀。」「趕緊地,把衣服穿好。車裡熱,車外涼。」段阿姨忙著給孫子整理衣服。孫子比奶奶高出一頭,奶奶仰頭望著,拍拍孫兒身上,抻抻他的衣服。「瞧這大孫子,就跟孫子親。」一旁林阿姨滿心羨慕。「奶奶、爸,你們回吧。我來替會兒。」「沒事,沒事。今天風沒有昨天大。這不,街道的記者同志還在呢!」
孫子潤楓去年進了燕園街道工作,剛工作半年不到,就趕上了「疫情」的考驗。我們拉著潤楓來到一邊,讓他說說自己的奶奶。「奶奶挺不容易的。一個人拉扯大我爸。退休後,又把主要精力放在照顧我身上了。我和奶奶最親,我倆誰也離不了誰。」
孫子潤楓到崗換下了高軍,我們才有機會採訪到他。這些年段阿姨在居委會、業委會、小區志願者團隊的工作,也拉上了他。「也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高軍說,「晚上了,幫住戶們換換燈泡。類似這些,都不值一提。」「之前,小區門口道路整修。半夜水泥管爆裂,把水泥濺在了停車場上。母親知道了之後,晚上12點把我拉起來,提著水去沖洗車身。『不能等呀!是速干水泥,等到天亮了,就粘在車子上了。』媽媽說。」「我媽總說『做人要實事求是,做事多替別人著想』。」
確實,段奶奶的這種奉獻精神首先傳遞給了子孫,然後感動了周邊,帶動了大家都參與到小區的事情中來。用她自己的話說:「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小區就會充滿愛,成為美好的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