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格力斯效應:孩子「幼兒叛逆期」到了,家長要懂以柔克剛

2019-12-11     大寶的小海疼

本文為作者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寶媽小林家的兒子現在2歲多,原來是個特別聽話的寶寶,而且喜歡跟著媽媽身後。最近不知為什麼,總是和大人唱反調。寶媽小林每天給她家寶寶洗澡的時候,總是不肯去洗澡,小林對寶寶各種哄。還是不肯去洗澡,爸爸看到了。

直接抱著孩子到衛生間,強行給他洗澡,洗完後把孩子抱到床上,孩子又不肯穿衣服。讓小林更頭疼的還有其它的問題。比如到吃飯的時間不肯吃飯,看到喜歡的玩具想要買不肯走等等。

小林對此束手無策,實在想不明白孩子怎麼會變得無理取鬧。其實,這是2歲多的孩子開始有幼兒叛逆期。家長可能會想這麼小的孩子有叛逆期,和孩子講道理,孩子聽不明白,年齡小又不能打罵。家長應該如何管教?

幼兒叛逆期是什麼?

叛逆期它是指孩子處在心理的過渡期,隨著孩子獨立和自我意識的發展成熟,迫切渴希望擺脫掉大人的監護,他們討厭父母把自己當小孩子,為突顯自己,他們常常對事物都表現出批判的態度。

叛逆期分為三個階段時期,2至3歲是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稱為「幼兒叛逆期」,因「幼兒叛逆期」的孩子處在發育的初期,還不能很好準確的表達自己。

這個時期是家長最頭疼的;7至9歲稱為「兒童叛逆期」,是第二個叛逆期,這個時期是由於孩子開始接觸社會,認識新的小朋友和新的老師,當家長發出命令時會產生質疑;12至18是最後一個叛逆期,我們經常聽到的「青春叛逆期」,它在這三個叛逆期中,孩子表現最為激烈的一個時期。處在「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很容易自認成熟做出一些傻事。

幼兒叛逆期的表現為不聽話,和父母唱反調,有的經常大哭大鬧。它的形成是由於孩子的自我意識的逐漸覺醒。不再願意像嬰兒那樣,什麼事情都聽從父母的安排。

所以才有叛逆的表現。幼兒叛逆期時間維持很短,從2歲左右到3歲時候就會消失。由於幼兒叛逆期表現不激烈,很多家長認為是孩子太小不懂事,常常把孩子的叛逆行為沒有當回事。

但家長如果沒有處理好孩子幼兒叛逆期的心理變化,這有可能導致孩子將來性格的心變,因此家長在要細心觀察孩子的叛逆期表現。雖然叛逆的心理並不是消極的心理疾病,家長也要在這時候重視孩子的管教方法。

幼兒叛逆期有哪些表現?

1、喜歡親力親為,不願讓大人幫忙。幼兒叛逆期的孩子對很多事情都做自己去完成,不願讓大人幫忙,總是喜歡模仿大人的舉動,希望像大人那樣獲得獨立自由的權利。

當大人要幫他們幫做的時候,或替他們做選擇的時候,孩子就會發脾氣,大哭大鬧。他們想要家長平等地對待,得到尊重。不願接受家長的指令和指揮。比如說:喂孩子吃飯的時候,孩子會搶匙子,想要自己吃飯。看到大人剝桔子,會搶過去想要自己剝等等。

2、以自我為中心,和大人唱反調。因幼兒叛逆期的孩子自我的意識開始覺醒,常常會以自我為中心,這時的孩子喜歡和大人唱反調,常常拒絕別人的要求。

即使大人連哄帶騙都不能讓孩子接受的要求。這是因為他們覺得和父母唱反調是可以令他們快樂的事。比如:到洗澡的時間要孩子洗澡,不想吃飯,只想玩等等。



3、愛大哭大鬧,想引起大人的注意。大人常常能感受到幼兒叛逆期的孩子脾氣不好。有時大人說孩子幾句話,孩子立該大哭大鬧起來,甚至扔東西砸東西。

這是因孩子言語表達還沒有發育成熟,自己又有很多東西想表達,孩子無法完整的表達出來。只能通過發脾氣為表達自己的不滿情緒。當孩子感受到大人的注意力不在他身上時,孩子就會感到生氣。想通過做出一些錯誤的行為引起父母的關注。

幼兒的叛逆期的表現明顯,家長如果有時常陪伴在孩子的身邊,都能注意到孩子的變化,幼兒叛逆期雖然周期短,但如果沒有引導好會給孩子的性格帶來改變,影響孩子的發展。所以,家長需要使用正確的育兒方法,用正面的管教去幫助孩子渡過幼兒叛逆期。



面對幼兒叛逆期,家長如何管教孩子?

家長需要知道「海格力斯的效應」。

「海格力斯的效應」它源自希臘神話。海格力斯是希臘神話故事裡英雄大力士的名字。有一天,在坑坑窪窪的道路上走,突然發現腳邊有一個鼓起來又很醜的破袋子,他便踩了袋子一腳,袋子反而沒有被踩扁,慢慢的漲起來越來越大。

海格力斯發怒起來,隨手撿起一根粗棍子砸向袋子。袋子變得更大,把整條路都堵了起來。海格力斯沒辦法過去,正在苦惱。這時,一位聖者來到他的面前,對他說:「請你不要生氣,快點遠離袋子,隨它去。這個袋子是仇恨之袋。如果你對他報復,他就越低抗,越變會越大。」

教育孩子如果像海格力斯遇到的那個仇恨之袋那樣,打罵孩子,孩子就會越反抗你。還有可能改變孩子的性格,讓親子關係變得積緊張。所以「海格力斯效應」是一種錯誤的教育方法。家長警惕自己的教育方式,不要讓自己變成海格力斯。


家長注意與孩子溝通交流的方式。家長對孩子的教導被孩子「反抗」回來的時候,覺得不要覺得孩子是在挑戰你的權威,切勿對孩子更加嚴厲。因幼兒叛逆期的孩子身心發育還沒成熟。

家長要學會改變與孩子的溝通的方式,應站在孩子的角度和他溝通。比如說,當孩子犯錯時,家長要耐心的問孩子:「寶寶你知道你為什麼做錯了嗎?媽媽沒有怪你的,你能和媽媽說說你那時候是怎麼想的嗎?

看媽媽能不能幫寶寶處理。」當孩子感受到家長是關心自己,孩子願意和你分享他的內心的真正的想法。家長才能解決問題。處在幼兒叛逆期的孩子沒有錯,作為家長的我們要去了解孩子反叛的真正原因。才能在孩子叛逆的問題進行有效的溝通。


家長要轉變自身的教育觀念。伴隨孩子的逐步成長,孩子的心智發展會越來越成熟,他的自我意識也慢慢的形成。有了自我獨立的意識,孩子就會開始和大人唱反調。

來宣告自己的獨立權。這時如果家長的經常指責孩子,孩子就會反抗,和家長頂嘴。家長可以轉變一下自身的教育觀念。當孩子提出他的想法時,只要是正當的,合理的。

家長可以試著接受他們的建議。最重要的一點是家長要意識到孩子也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即使是兩歲的孩子也會渴望受大人的尊重和自己能做主。所以家長若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決定,孩子的叛逆會減少。

了解孩子行為的動機,適當的冷處理。孩子的想法有時讓大人捉摸不透,但如果家長仔細觀察,會發現孩子的喜好都能通行他們的行動透露出來,比如孩子不肯去洗澡,家長要去了解孩子不肯洗澡的原因。

而不是一直告訴孩子洗澡的好處和壞處。用這樣的理由要求孩子服從。孩子不想洗澡的原因可能很多,像想多玩一會兒,不想那麼早洗澡,洗澡麻煩等等。

當孩子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或犯一些錯,家長還要學會保持冷靜,學著冷處理。可能在這個期間孩子會和你哭著鬧著要求。這時候無論孩子做出什麼反應,家長都不要去理會的話,慢慢的孩子知道哭鬧也沒有用,以後就不會做出同樣的事情。


家長和孩子發生爭執時,以退為進。家長和孩子發生爭執的時候,家長要顯示自己的權威性,強行要求孩子聽自己的話,這樣做是很不正確的。

家長換個角度去想,我們常在生活中對各種各樣的人都會去忍讓,為什麼不能去容忍孩子的犯錯呢?孩子犯錯時,做為大人的我們試著忍讓孩子,選擇退一步給孩子犯錯學會成長的空間。

家長在進行家庭教育的過程中,孩子容易和自己爸爸媽媽變成為對立關係,家長要學會轉換,孩子畢竟還不是成熟的個體,而且他們在成長擁有自己的想法和思維方式。

所以,家長應給予孩子更多的空間,讓他們犯錯,自己去學會承擔後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才能鍛鍊孩子的能力,提高孩子的責任心,讓孩子在人生的選擇道路能自己自由做主。才不會後悔自己的決定。

幼兒叛逆期是孩子發育成長的需要,家長應該去了解孩子叛逆的的原因,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和操控欲,避免採用「海格力斯的效應」,把孩子當做是一個獨立的人對待,要用平等和尊重去看待孩子,學會平靜和溫柔的對待叛逆期的孩子,幫助孩子平穩的渡過叛逆期。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Xm_t9W4BMH2_cNUgK-p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