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什麼時候,我愛上了博物旅行。也許是因為從小看著《動物世界》長大,我生平第一次出國旅行選擇的就是東非肯亞,在親眼見證了東非動物大遷徙的壯觀場景之後,人類的城市變得再沒有吸引力。
雖說「任何為人稱道的美麗都不及自己第一次親眼所見」,但旅行畢竟不是你想走就能走的。不過幸好還有很多博物旅行的書籍可以看。跟著那些世界上真正的探險家和博物學家,神遊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探究無數神奇生物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心裡就像海綿吸飽了水。當然,如果有一天能夠真正踏足那些夢想中的目的地,絕對有一種「朝聞道,夕死可矣」的興奮感。
趙津海Charles,獸醫專業碩士,野生救援志願者,野去博物專家。作為阿騰博士背後的男人,趙老師親眼見證過一系列自然荒野,包括東非肯亞、澳大利亞聖誕島、加拉帕戈斯、馬達加斯加等地,也多次帶隊野去的「足不出滬」觀鳥/夜探和自然博物館活動,對生物多樣性充滿了崇敬與好奇。
如果你也是一位自然博物愛好者,不妨跟著趙老師推薦的書籍,一起來了解那些著名博物學者的野外故事,或者跟著野去的自然博物行程,來一場奇妙的自然探索之旅吧!
一、《與獸同在》——
一位博物學家的野外考察手記
作者:喬治·夏勒
這是一本1992年就已經出版的文集,後來經過多次再版,說明還是有不少朋友對這位著名野外生物學家的經歷感興趣。書中收集了喬治·夏勒從1952年至今野外工作的19個故事,當然,全都是關於野生動物的。
這本書並沒有聚焦在某一個物種或者保護區上,而是濃縮了喬治·夏勒在全球各地的研究經歷。比如他在阿拉斯加荒原追隨北美馴鹿大遷徙;在潘塔納爾和美洲豹過了驚險的一夜;在維龍加火山推進山地大猩猩項目;在塞倫蓋蒂關注獅群的行為;在印度跟蹤孟加拉虎;在中國西部的山林和高原保護性研究大熊貓、羚牛和藏羚羊等等。
喬治·夏勒是幸運的,專業研究人員能夠在野外呆更長的時間,也能夠更加接近這些動物。按照他自己的話來說,從1952年開始,他就漫遊在世界各地的野外,自得其樂地觀察各種野生動物,這是他的生活,也是理想。
我曾經去到過中國的唐家河和臥龍自然保護區,雖然沒有看到野生大熊貓,但能夠和與喬治·夏勒共事過的資深護林員(馬文虎老師)一起遊覽保護區,也是非常有收穫的一段經歷。
曾經有人問喬治·夏勒:既然這個世界的自然遭受著前所未有的傷害,到處傷痕累累,你也滿腹悲觀,那你為什麼不幹脆放棄?他的回答是:自然保護是我的生命,我必須保持希望!
二、《鳥喙》——
加拉帕戈斯群島考察記
作者:喬納生·威諾
每一個生物愛好者都嚮往加拉帕戈斯,每一個去過加拉帕戈斯的遊客都更希望了解演化的故事。
自從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問世之後,人們雖然接受了生命演化的概念,但是對演化的過程卻依舊模糊,這種動輒百萬年計的變化,在人類幾十年的壽命面前,依然無異於神跡。而這本《鳥喙》就是為了打破這樣的神跡。
以達爾文的名字命名的達爾文雀生活在加拉帕戈斯的各個島嶼上,作為遊客你不會錯過這種常見、卻又著名的小鳥。但如果不讀這本《鳥喙》,你根本不會知道它們到底經歷了怎樣殘酷的自然選擇,才分化出現在這十幾個品種。
作者記錄了普林斯頓大學生態與演化生物系的格蘭特教授夫婦在加拉帕戈斯群島研究達爾文雀的過程,在幾十年的時間裡,即使在某個面積狹小的島上,一種雀鳥就可能分化成幾種。自然選擇在不同的年份里肆意擺弄著雀鳥的體型與生存。關鍵的是,觀察到這種變化並不要求你也活個上萬年。
我去過兩次加拉帕戈斯,對我這樣一個生物愛好者來說實屬三生有幸。當然如果不讀一些這樣的專業著作,你的注意力很有可能被巨龜、海鬣蜥、藍腳鰹鳥所吸引,而忽視了這種改變生物學進程的小鳥!
三、《馬來群島自然科學考察記》
作者:阿爾弗雷德·拉塞爾·華萊士
聊起物競天擇的自然演化理論,大家無疑會想起達爾文,卻很容易忽視這位幾乎做出相同貢獻的科學巨匠華萊士。這本《馬來群島自然科學考察記》正是一本在生物演化史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著作。
華萊士在1854-1862年的8年時間裡對馬來群島的動植物進行了深入探究。與此同時,他將自己的研究論文寄給了達爾文,其中「適者生存」的結論也促使達爾文儘快發表自己劃時代的著作《物種起源》,客觀上促進了演化理論的完成。
當然,華萊士的貢獻不僅於此,他通過對馬來群島的數次考察,發現了一條以他名字命名的,區分動物種系的地理分界線——「華萊士線」。所以華萊士本人也被稱為「生物地理學之父」。
我在2019年來到馬來西亞沙巴旅行,見到了許多這裡的獨特生物,包括紅毛猩猩、長鼻猴、侏儒象、犀鳥、天堂金花蛇等等。
聯想到《馬來群島自然科學考察記》中華萊士對紅毛猩猩的描述,這種感覺猶如穿越時空。那時,婆羅洲的雨林還未遭破壞,華萊士很容易就能見到或捕捉它們。而現在,紅毛猩猩已經變成了瀕危物種,遊客甚至很難在野外見到它們。我們無法苛責100多年前的科學家,因為他們也不曾想到,曾經隨處可見的動物有一天會變得瀕危甚至滅絕!
四、《大滅絕時代》——
一部反常的自然史
作者:伊莉莎白·科爾伯特
2019年長江白鱘滅絕;2018年「蘇丹」去世,北方白犀牛功能性滅絕;2012年「孤獨的喬治」去世,加拉帕戈斯平塔島巨龜滅絕;2000年,華南虎野外滅絕……。
近年來,我們越來越頻繁地聽到某種動物滅絕的消息,這些動物還都是備受人們關注的,而那些不起眼的兩棲爬行類和無脊椎動物,甚至可能還未被發現就已滅絕。
據科學家報告,目前全球物種滅絕的平均速度已是自然背景下滅絕速率的上百倍,而我們人類正是這次大滅絕的罪魁禍首。
這本《大滅絕時代》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作者回顧了自然歷史上的五次大滅絕,分析了自人類走出非洲以來滅絕的幾種典型動物,乳齒象、大海雀、渡渡鳥、巴拿馬金蛙,甚至是我們的近親尼安德特人,他們的滅絕絕非偶然,正是我們智人遍布全球引發的後果,這就是第六次大滅絕——人類滅絕世。
工業革命之後,人類活動引發的一系列氣候變化、環境污染、棲息地喪失等問題,更加速了物種的滅亡。也許人類自己也沒有想到,自己族人的生存方式已經大大改變了地球的生態地貌,而這種改變甚至已經威脅到我們自己的生存。
上海自然博物館曾經辦過一個臨時展覽,主題就是「滅絕」,裡面展出的大部分生物都是因為人類活動而滅絕的。看到最後,題板上給出一個問題,滅絕:是終結,還是開始?有一個比喻我覺得特別恰當:在演化樹上,人類正忙著鋸斷自己棲息的那根樹枝。
五、《大衛·愛登堡自傳》
(Life on Air)
作者:大衛·愛登堡
可能很多朋友跟我的感受相同,大衛·愛登堡爵士我最崇拜的人之一!因為他的自然紀錄片啟蒙了一代又一代孩子,無數自然科學家、自然攝影師、自然愛好者都是看著他的紀錄片長大,那些博學的知識、雋永的聲音、精美的畫面永遠銘刻在我們心裡,是他讓我們足不出戶就能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壯美!
這本《大衛·愛登堡自傳》記錄了愛登堡從1952年加入BBC電視部門,直到2014年3D技術在自然記錄片領域廣泛應用,在他60多年職業生涯中所經歷的一系列野外拍攝趣聞。
從早期的《動物園探奇》,到成名之作《生命的進化》,再到回顧性的《野外探索60年》,每一部自然紀錄片的推出都伴隨著愛登堡環球探索的腳步,雖然有時氣喘吁吁,卻始終充滿激情!
書中有一句話最能道出每一位自然愛好者的心聲,愛爵爺說道:「我之所以用這樣的方式度過一生且不願停下製作節目的腳步,最根本的原因只是,我不知道這世上還有比凝望自然並嘗試去理解她,更為深刻的快樂。」
我曾經去過幾處世界上的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比如東非大草原、加拉帕戈斯群島、馬達加斯加、科莫多等等,有些地方正是看了愛爵爺的紀錄片才決定前往的。
雖然不太可能像老爺子一樣一輩子週遊世界,觀賞記錄各種動物,但正是大衛愛登堡和他的紀錄片,使我保持一顆赤子之心。無論身在何處,自然就在我們身邊,野生動物與我們共享一個地球,我們應該善待地球,善待野生動物!
歡迎關注野去自然旅行資訊公眾號(yetravel2014),了解更多自然故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XX6P6XgB9EJ7ZLmJ6gL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