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衝冠一怒,多爾袞展露笑顏

2019-07-19     朝陽阿力

公元1644年(清順治元年,大順永昌元年)四月,清攝政王多爾袞(1612-1650年)率八旗軍與明總兵吳三桂(1612-1678年)合兵,在山海關內外擊敗李自成大順軍。此戰的勝利,拉開了清朝入主中原、征服南明政府與大順、大西等政權,在全國建立政權的序幕。

1644年李自成的農民軍攻入北京,明崇禎帝4月25日(農曆三月十九)弔死在煤山,276年的明朝滅亡。

1644年初中國形勢圖

李自成(1606年-1645年)

在關內形勢發生急速變化的時刻,清內秘書院大學士范文程(1597年-1666年)認為,明亡只是時間問題,因此,現在大清的主要敵人不再是明軍,而是農民軍。范文程建議清軍抓緊時機,火速進關,直取明都。攝政王多爾袞接受了他的建議,立率14萬大軍進關爭奪天下。

當清軍初渡過遼河時,方知李自成(1606年-1645年)的農民軍已於上月攻占北京,明朝已亡。此時,對進退正猶豫不決的多爾袞,徵求了對農民軍頗為了解的明降將洪承疇(1593-1665年)的意見 ,洪承疇堅決主張攻打北京,表示清軍與農民軍大戰必能獲勝。多爾袞聽後深受鼓舞,決定取道蒙古入關,準備攻打北京。

就在清軍與農民軍之戰在所難免之際,戲劇性地一幕發生了:大明山海關守將吳三桂派人前來「借兵」。多爾袞聞後心中暗喜,立刻感到這是一天賜良機。這件事導致了清軍聯合吳三桂與農民軍在山海關展開了一場大戰。

范文程(1597年-1666年)

洪承疇(1593-1665年)

李自成進入北京後,意識到駐兵山海關的吳三桂之向背對局勢的發展至關重要,而解決山海關問題,只有兩種方案,一是武力奪取,徹底消滅吳部;二是招撫,避免流血戰鬥。李自成決定勸降吳三桂,攜犒銀四萬兩、黃金千兩,另有敕書一通,封吳三桂為侯。此時,總管京師兵馬的吳三桂的父親吳襄已在北京被捕,李自成令他給兒子寫信勸降。

李自成令大明居庸關降將唐通領兵8000赴山海關招降。吳三桂反覆思慮後決意歸順,率軍離山海關進京。當吳三桂率軍行至永平(今河北盧龍)西沙河驛時,遇到從北京逃出的家人,得知父吳襄在京遭農民軍拷掠,愛妾陳圓圓被奪占,立時「衝冠一怒」,於是改變初衷,打著為崇禎帝復仇旗號,拒降李自成,還師山海關,襲擊唐通部。

李自成聞訊,即召文武大臣商討對策,確定征撫兼施。在唐通一再告急求援時,李自成於四月十三帶大將軍劉宗敏等率兵約10萬(另一說6萬)向山海關進發。為爭取吳三桂,攜吳襄隨軍同行。

吳三桂(1612-1678年)

攝政王多爾袞(1612-1650年)

吳三桂料不敵李自成,遂遣使致書多爾袞求援。清軍在翁後(遼寧阜新)遇吳三桂使者,多爾袞立即下令改道錦州、寧遠一線日夜兼程,疾馳山海關。

此時,10多萬清軍向山海關滾滾而來,然而,李自成卻對這一情況一無所知。李自成大軍行動遲緩,200多公里的路途竟然走了七天!在21日才抵達山海關下,在石河(山海關西5里)西岸與吳三桂部成對峙之勢。吳三桂派軍在山海關西羅城與石河之間地帶進行防守。

當晚,清軍進至山海關外15里處一線集結,占據山海關東側數里的威遠堡。

此時的山海關上空戰去密布。大順、大清和大明殘軍在山海關遭遇,一場大戰即將來臨,中國的命運將在這裡決定!

山海關復原圖

山海關城平面圖

山海關北依角山,南傍渤海, 城高牆堅, 外築羅城、翼城互為犄角,易守難攻。守軍除吳三桂部有2萬人外,還有山海關總兵高第部1萬、鄉勇約3萬人。

李自成抵關當日,向吳三桂發出逼降通牒,遭拒絕後,一面令唐通2萬人從一片石(遼寧綏中九門口)出邊,斷吳三桂退路,一面以主力6萬分別對西羅、北翼和東羅城猛攻。

吳三桂以主力列陣於西羅城石河以西一線,阻止大順軍攻關。雙方激戰於西羅城附近。守軍為擺脫困境,詐降誘大順軍數千人抵近城垣,在城上突發火炮。大順軍死傷甚眾,被迫後撤。在北翼城,大順軍利用居高臨下地形,猛攻城垣,激戰至第二日黎明,迫守軍一部投降。但因其他各城未下,大順軍未能進據羅城。

21日夜,唐通部在一片石被清軍擊敗,餘眾退入關內。

長城關隘九門口(古稱一片石)

長城關隘九門口(古稱一片石)

經一日激戰,多爾袞已知大順軍虛實,遂採用以逸待勞、後發制人的慎戰之策,欲待大順軍與吳三桂部連戰疲憊時,突出奇兵,一舉取勝。

22日晨,山海關形勢已十分危急。吳三桂遂帶精兵衛隊,以城頭大炮開道,衝出唐通的圍困,至關城東二里的威遠堡,向多爾袞剃髮稱臣,歸降清軍,請其入關進擊大順軍。多爾袞見吳三桂歸順非詐,在令莽古爾泰將唐通趕回九門口後,遂偕和碩英郡王阿濟格、多羅郡王多鐸率勁旅8萬,分別從南水門、北水門、關中門進入關,直接穿城到達西羅城。多爾袞令吳三桂部系以白布為號任前鋒。

大順軍因攻堅一晝夜未能奪關,乃改取野戰,自角山至渤海投入全部兵力,布一字長蛇陣,成決戰架勢。多爾袞以吳三桂部為右翼迎戰,重兵則鱗次列陣於渤海濱大順軍陣尾薄弱處,待機出擊。大順軍不明清軍意圖,仍按原計劃向吳三桂軍緊逼,令旗左右揮動,來回衝殺。吳三桂因有清軍壓陣,頑強抵禦。時狂風揚沙,咫尺不見,雙方展開肉搏,大順軍不顧傷亡,把吳三桂部團團圍住,血戰至中午,雙方均已疲憊,損失甚眾。

山i海關大戰各方態勢圖

大清疆域鼎盛時期達1300萬平方公里

時至中午,山海關戰場在大風中飛沙走石,當吳軍與農民軍酣戰之時,多爾袞下令突擊,清軍鐵騎如弦上之箭銳不可當。多爾袞率領的清軍兵馬均身披鐵甲,百步之外無法洞穿,戰力極強。

李自成立馬於高崗之上,見一白旗軍衝破農民軍陣勢,正驚異之際,一僧人跪在他的馬前,說:「為白旗的騎兵不是關寧兵(指吳軍),必是滿洲兵,大王趕快迴避。」李自成一言不發,策馬下崗西走,農民軍也在一片「滿兵來矣」的驚呼聲中被衝過來的清軍壓向海邊,以致「死屍相枕」。此戰,大順軍死者數萬。

戰至午後,李自成見無法挽回頹勢,急令餘部且戰且向永平方向撤退。當清軍追至范家店,再敗李自成。李自成殺吳襄以泄忿, 並將首級懸掛高竿示眾。之後,李自成率餘部於26日退回北京。 回師京城後,李自成又殺了吳家老少三十八口。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匆匆稱帝,次日,李自成離開北京,向西安撤退。前後僅四十二天。

此戰,李自成大順軍對清軍入關助戰毫無準備,同時缺乏對清軍騎兵作戰的經驗,終為清軍所乘,精銳遭受重創,未能再起。而清軍則乘勢占領北京,最後逐步取得全國政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X-o_E2wBmyVoG_1Zy4f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