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工作者因預測難被誤解,但地震科普需每個人的參與!

2020-05-12     酸甜就好

原標題:地震工作者因預測難被誤解,但地震科普需每個人的參與!

1966年邢台地震後,國家覺得地震這個事兒影響太大,1971年成立國家地震局,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針對單一災害的專門管理機構。

但地震預報仍是科學難題,大眾對於地震工作者存在太多誤解,雖然地震局很難預測地震何時發生,但也確實做了不少地震方面的工作。

簡單來說:地震部門在做的事兒主要有:地下搞清楚,地上搞結實,公眾搞明白。

01: 搞清楚地下

震害經驗告訴我們,地震破壞是有規律可循的,不同地質條件、土層結構條件下的地震作用效果是不同的,靠近地震斷層附近的建築物遭受的地震破壞會更大。

通過專門的研究,探明地下結構,研究岩層土層性質、斷裂分布和斷層活動性,分析當地的地震環境和可能遭受的地震危險性,為國土規劃、工程選址、建(構)築物抗震設計提供依據。

怎樣把地下搞清楚?

通過建立地震台站,形成網絡,收集數據,定位地震,即開展地震監測,在地震發生前後,對地震微觀前兆異常進行監測。

中國最早有關地震的觀測,可以追溯至東漢時期的公元132年,科學家張衡發明「候風地動儀」,通過觀測其銅丸在龍口的掉落方位來辨別地震發生的方向。

上世紀60年代,我國開始建立地震台站,利用這些地震台站(測震台),可以有效地對地震活動和地震微觀前兆進行觀測、記錄和分析,地震監測發展至今,形成了三大學科:地殼形變學科、地下流體學科、電磁學科。

具體地震監測學科與預報工作可點擊下文連結查看:(日本能預測地震了?內閤府:可能!)

搞清楚地下有什麼作用?

(一)進行地震速報

每次地震後,中國地震台網都會在短時間內發布「地震速報」,告訴人們地震的發震時刻、震中位置以及震級,這些都要通過測震台得知。

這也是破壞地震發生後,地震局快速地向政府提供災情預測,救援建議的重要依據。

(二)實現地震預警:

由於地震縱波要比橫波傳播速度快,在監測捕捉到地震縱波後,可快速估算地震參數(發震時刻、地震強度、地震地點、震中烈度等)並預測地震對周邊地區的影響。

搶在破壞性橫波到達震中周邊地區之前,通過電子通信系統發布地震強度和到達時間,使相關機構和公眾能採取應急措施,從而減輕人員傷亡和災害損失。

(三)探測活動斷層

震害經驗告訴我們,越靠近地震斷層,建築物遭受的破壞越大,聰明的你肯定知道建房子的時候離活動斷層越遠越好啦。

地震局的其中一項工作就是探明地下岩層、斷裂分布和斷層活動性,在地圖上標出來。

根據這個圖,設計師們就能對我們的國土利用和城鄉建設進行科學規劃,知道哪裡適合建房子,哪裡的房子要建得多堅固才夠。

02: 地上搞結實

震災教訓讓人們深刻認識到,把房子蓋得結實遠比蓋得漂亮更加重要。「地上搞結實」就是把房子蓋得足夠結實,當地震來襲時,房子不被破壞或者受影響程度很輕,以達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目的。

(一)確定抗震設防要求:

如果你要在一個地方建房子,那麼這房子要建得多堅固才符合這個地方的地震地質狀況呢?一般工業與民用建築應嚴格按照國家頒布的抗震設防標準進行抗震設防設計;

新建的學校和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的建設工程,要按照高於當地房屋建築的抗震設防要求進行設計和施工,重要工程以及容易產生次生災害的工程則要通過地震安全性評價來確定抗震設防標準。

不同地區、不同用途房屋所需的抗震能力如何確定?主要來自兩張圖:全國烈度區劃圖和中國地震動參數圖。

地震局做的就是編制「烈度圖」或「地震動參數圖」,將其作為一般工業、民用建築的抗震設防依據。對於重大工程,地震局負責審定其地震安全性評價報告,並依法確定其抗震設防要求。

(二) 推動地震安全工程實施

校安工程:地震發生後,學校的安全最牽動人心,2008年汶川地震後,國務院決定實施全國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

地震局利用城市活動斷層探測、地震小區劃等地震科技成果,積極提供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Ⅶ度以上地震高烈度區、地震多發區、地震斷裂帶和地震地質災害分布等基礎資料,加強對校舍選址、場地地震安全評估等的指導和監督檢查。

農村安居工程:農民建房往往只考慮量入為出,導致房屋結構設計不當,類型選擇不合理,缺乏抗震設防措施,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存在較大隱患。

近年來,地震局通過與住建部門聯合編制、印發農村民居抗震設計圖集,《農村建房莫忘防震》知識圖冊,對建房選址給予技術指導等方式積極引導農民群眾建設地震安全住宅,使農村不設防的問題得到較大改變。

(三)實施城市防震減災基礎工程

城市防震減災基礎工程包括活動斷層探測和地震危險性評價、地震小區劃、城市震害預測、建(構)築物抗震性能普查等。

這些工程的主要作用就是探明城市地下地震地質基本情況,摸清城市建築物抗震能力家底,為國土利用、城鄉規劃、重要建設工程規劃、舊城改造等提供依據。

03: 防震減災科普宣傳

除了「把地下搞清楚,把地上搞結實」,地震局還做著一件重要的事兒:「讓公眾搞明白」,即:開展防震減災科普宣傳。

地震突發性強、危害大、受影響人群範圍廣,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經濟水平不斷提高,破壞性地震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更加慘重。

目前我們對地震災害本身的預測能力仍顯不足,非常有必要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增強公眾的防震減災意識,提高他們的自我防護技能和本領。

國家要求,要努力實現從注重災後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就是要把地震事件發生之後被動的救災活動,轉變為地震事件發生之前主動積極的防禦行為。

主動防禦行為的養成依靠公眾防震減災意識的提高,這就需要深入持久的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寧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隨著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教育不斷推進,地震局的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形式也日趨豐富,除發放宣傳材料、舉辦知識講座外,還通過建設地震科普館、創作防震科普民歌、情景小品等寓教於樂的形式進行科普。

04: 共同努力,減少災害

目前地震預測是世界難題,很多人對於地震工作者存在很多誤解,但其實他們也奉獻了很多。

監測設備為避免環境干擾,需將監測站點建在荒郊野外,儀器需要24小時不停的運轉,這就需要地震工作者去維護;

地震發生後,他們還有去現場監測餘震發生情況,繪製烈度圖判斷哪裡災害最為嚴重,同時還有救援的任務。

然而地震預警和地震科普是重點,預警提示地震破壞波到來的時間,科普告訴我們,地震來了該怎麼辦,這樣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損失。

因此,地震工作需要地震工作者科學研究,同時也需要每個的參與,提高地震意識,做好地震應急,儘可能地減少災害損失。

參考資料:

古城防震減災 古城防震減災:地震局在做什麼?(一)(二)(三).

楚震科普 楚震科普:防災科普作品展播| 看!rap版地震科普.

注: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Wz0GDHIBiuFnsJQVWTS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