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寒假時,孩子們高高興興地迎來了屬於自己的節日,快快樂樂地玩耍著。
很多孩子走出了家門,呼朋引伴,玩得十分開心,可也有一些孩子不喜歡和人打交道,更願意一個人呆在家裡,讓爸爸媽媽有些莫名的擔心。
樓下鄰居家的洋洋就是這樣的孩子。他爸爸帶著一臉愁容對我說:「我家的孩子就是不喜歡社交,平時在學校沒幾個朋友,現在放假了在家沒事做,我說帶他去親戚家玩,他怎麼都不肯。讓他去找小朋友,他也只是搖頭。可是我們要去上班,留下他一個人坐在屋裡,實在是可憐。」
聽完了這番話,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出了那個怯生生的小男孩的模樣。看他爸爸如此擔心,我主動提出讓孩子來我家和我女兒一起玩。
也不知他爸爸回去給孩子做了多少工作,幾天後,洋洋終於來到了我家,我發現他特別怕生,不敢和別人有目光接觸,問他什麼就回答什麼,答完了滿臉通紅,實在是個靦腆怕生的孩子。
還好我們之前見過幾次面,他和我女兒又是同齡的小朋友,沒過多久兩個孩子就熟稔了,洋洋也放下了心理戒備,變得輕鬆自在多了。
那天洋洋在我家玩得十分開心,爸爸來接的時候還有些戀戀不捨的。
我覺得他並不是像他爸爸所說的那樣「不喜歡社交」,而是不會處理和他人剛見面時那種孤獨、尷尬的感覺,只要度過了這段「痛苦時光」,他也會表現的非常活潑、非常熱情。
洋洋身上的問題,其實並非個案,有不少孩子甚至是成年人也存在類似的問題,他們幾乎每時每刻都會掙扎在趨向-迴避型衝突之中:
一方面,他們的內心其實是「趨向社交」的,他們非常渴望與他人發生接觸,並不喜歡一個人孤零零的狀態。
可另一方面,他們又特別害怕剛剛見到他人時的尷尬感覺,還會覺得自己表現的不夠自然,他人會對自己做出不好的評價,因而會表現出對社交活動的「主動迴避」。
那麼,這種讓人煩惱的「趨向-迴避型衝突」到底是如何產生的呢?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美國社會適應中心以及伯克利害羞研究院的創立者,林恩•亨德森教授對於這個問題進行過大量的研究,並發現了一條非常有趣的「三循環」理論。
它告訴了我們那些「不善於社交」的人是如何一步一步陷入痛苦中無法自拔的,下面我將結合洋洋這個具體案例來進行分析:
第一個循環:不斷強化的「負面預期」
在洋洋這樣的孩子身上,最容易出現「負面預期」的問題,也就是說,在進入社交場合、參加某個社交活動之前,他們就會不由自主地進行負面想像,進而會對自己造成很多不良影響。
比如,洋洋在來到我家之前,就會情不自禁地設想這樣的場景:沒人搭理他,他無聊地一個人獨坐著,周身透露出一種十分尷尬的氣息。
他可能還會對自己進行負面暗示:「我這麼緊張、這麼怕生,他們一定會嘲笑我,哪怕當時沒有表現出來,也一定會在背地裡說我是個笨拙的孩子。」
類似這樣的負面預期會在他的腦海中不停地湧現,不斷地強化,讓他的內心感覺惶恐不安,對於即將到來的社交活動更是充滿了恐懼。
第二個循環:依次出現的「羞恥感和自責感」
在正式參加社交活動之前,洋洋不知給自己做了多少心理建設,這才鼓起勇氣來到我家門前。
可是到了門口時,他卻開始猶豫了,不知道自己該不該按響門鈴,走進別人的家裡。
可要是就這樣轉身離去,他又會覺得有些捨不得,因為他確實渴望能夠和他人接觸,不想再一個人無聊地坐在家裡。
更何況他心裡也有些不甘心,覺得就這樣轉身「逃跑」,會讓自己成為一個「失敗者」。
此時在他的心中,會不斷湧現出羞恥感、自責感,他會為自己勇氣不足而感到難過,並會不停地責問自己:「我怎麼會這麼差勁呢?」「我為什麼就不能大大方方地走進去,跟他們打個招呼?」
如果從第三人的視角來看,洋洋在我家門口可能只站了短短的幾分鐘,可是他內心的複雜感受如果全部攤開來的話,一定會讓人大吃一驚。
就是懷著這樣無法言喻的感覺,他終於走進了我家的大門,但他內心的焦慮不安也變得更加嚴重了。
第三個循環:攻擊的「靶子」由內向外
當洋洋身處交際現場時,他的焦慮和痛苦也達到了頂峰。
從表面上看,他極力表現得自然、平靜,可在誰也看不見的地方,他的內心正在瘋狂呼救:「我該坐在哪裡好?」「我要不要和XX打個招呼,可她要是不回應我,我可怎麼辦啊?」
如果社交場合中的其他人沒有特別留意到他,沒能及時幫他消除這份尷尬的話,他就會獨自停留在不良感受中,不知如何才能擺脫。
此時他的過度自責倒是停止了,但他心中卻會充滿了對他人的抱怨,會毫無理由地怪責別人:「她為什麼顯得不夠熱情?」「他們一定是不歡迎我,沒錯,確實是這樣!」
此時在他看來,在交際場合中的每一個人似乎都對自己不熱情、不喜愛,這讓他恨不得立刻從現場消失……
這樣的交往經歷往往會成為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每次一想到這段經歷他就會更加迴避社交、逃離社交。
上面的心理「三循環」過程會不斷循環往復出現,嚴重影響孩子的正常社交能力。
歸根結底,不敢社交的孩子最大的問題是對自己和他人有很多不正確的認知。
比如在面對自己時,他們喜歡貼上一些「負面標籤」,而這種「標籤」會不斷影響他們的潛意識,使他們的表現最終和標籤完全吻合。
同樣,對他人他們也會產生很多非理性的負向觀念,比如,他們認為別人總是在審視和批評自己,認為別人不喜歡、不歡迎自己,不願意與自己交往。
可事實上,恰恰是這樣的觀念影響了他們的表現,讓他們變得高冷、疏離,使別人覺得不好接近。
因此,想要擺脫這種痛苦的局面,我們就需要特別針對這兩方面的問題幫助孩子尋找對策:
第一,別讓孩子再給自己貼「負面標籤」
像洋洋這樣的孩子通常無法對自己做出準確的自我評估。
在社交時表現不好的時候,他們會自然而然地給自己貼上很多負面標籤,如「我是不會說話的」、「我是最不起眼的」、「我是非常失敗的」……
似乎有了這些標籤,就可以合理解釋一切問題,而他們也無需為此承擔責任了。
但事實上,「負面標籤」會進一步扭曲自我認知,會讓孩子變得更加緊張、焦慮、無所適從,由此產生的強烈的負面情緒反而會讓他們更加無法承受。
因此,爸爸媽媽要引導孩子改變這樣的做法,代之以積極、自信的「正面標籤」,以便給自己一些積極的心理暗示。
比如可以教孩子這樣說「我穿得很漂亮,也很乾凈,人人都會對我有好感。」「我今天的精神狀態很好,可以自信地說話,讓大家喜歡我」……
孩子多用「正面標籤」鼓勵自己,就能夠樹立起強大的自信心,也就不會總是覺得自己「不行」,在交往中也能夠逐漸展現出自己最好的一面。
第二,教孩子改變自己的「自動化負面思維模式」
爸爸媽媽還要提醒孩子,不要總是對他人做出負面的評價,別總是覺得他人都在等著看自己的笑話,而是要代之以這樣的想法:「我知道,他們都在等著看我一鳴驚人。」
同樣,在初次和人打交道時,也不要總是覺得別人不歡迎自己,而是要嘗試這樣的思維:「他們可能也有和我一樣的問題,不知道該如何開始交往。那麼,讓我來試試做個『破冰者』,先主動和他們對話。」
像這樣,一次次地改變自己的「自動化負面思維模式」,將之轉化為積極的思維方式,孩子的心理就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而這,也將直接影響到孩子的交際結果,常常會讓他們感到非常驚喜。
第三,鼓勵孩子勇敢地表達自己的交往需要。
很多看上去不善於社交的孩子其實是很渴望與人接觸的,希望能夠增進和他人的聯繫以擺脫孤獨,可是因為上述「三循環」心理的存在,讓他們不敢表達這種需要,而這可能會引起人們的誤解,覺得他們欠缺交往的慾望。
因此,爸爸媽媽還應鼓勵孩子鍛鍊自己的勇氣,告訴他們如果確實想和某人建立友誼,就不妨主動表達「我想多了解你」的需要。
只要孩子的態度足夠真誠,對方便有很大可能會被孩子打動,一段良好的友誼便有可能由此開始。
當然,表達需要也有可能遭到對方的拒絕,這時爸爸媽媽要安慰孩子,告訴他不必為此感到灰心失望。
孩子可以鼓勵一下自己,對自己說:「我剛剛做了一次非常勇敢的社交嘗試,這對我來說非常難得,下次我會繼續努力。」
我是【親子育兒堂】,長期關注孩子的成長和教育問題。您有任何問題,都可以給我留言。敬請關注我,獲取更多實用的育兒乾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