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盡其才 千古一帝唐太宗的用人之道

2019-09-17     朝陽阿力

漢高祖劉邦雖無識人之明,但是幸得西漢三傑——韓信、蕭何和張良的輔佐,最終在垓下之戰中一舉擊敗西楚霸王項羽,統一了中國,奠定了漢王朝四百年基業。劉邦用人多依賴於蕭何的推薦,他自己並不識才。劉備在諸葛亮初出茅廬之前,雖有關羽、張飛和趙雲等勇將輔佐,但轉戰多年仍無立足之地,直到諸葛亮出任軍師之後才得以南下襄樊、奪取西蜀並在漢中稱帝,形成三國鼎立之勢。因此,論及用人之道,雖然二劉也算禮賢下士,但都是天賜英才,而沒有達到人盡其才的境界。

唐太宗(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

縱觀中國歷史,知人善任的聖王明主非唐太宗李世民莫屬。在貞觀時代,人才輩出,君子與小人各得其位,文臣武將都能發揮各自的長處。

唐太宗在《帝范》中說:「故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直者以為轅,曲者以為輪;長者以為棟樑,短者以為栱角。無曲直長短,各有所施。明主之任人,亦由是也。智者取其謀,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無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匠無棄材,明主無棄士。不以一惡忘其善;勿以小瑕掩其功。割政分機,儘其所有。」

房玄齡(579-648年) 武德九年,他參與玄武門之變

唐朝一代名相魏徵(580-643 年)

這段話翻譯為現代的白話文就是說:「所以聖明的君主任人選官,就好像能工巧匠製作木器一樣,直的就用它做車轅,曲的就用它做車輪;長的就用它做棟樑,短的就用它做栱角。無論是曲的、直的、長的、短的,都能根據它的能力派上用場。聖明的君主任用人才,和能工巧匠選用木料同樣的道理。如果是有智慧的人,就採用他的謀略;如果是比較愚笨的人,就使用他的蠻力;如果是勇敢的人,就使用他的威武;如果是膽小的人就使用他的謹慎;無論是聰明、愚笨、勇敢還是膽小的,都會全面考察來任用他。所以,對於一個良好的工匠來說,沒有無用之材;對於一個聖明的君主來說,沒有無用的人。對於一個人,不能因為他做了一件壞事,就忘掉他所做過的好事。也不能因為他有一點小的過錯,就抹殺掉他的功績。應該根據不同的政務,分設不同的職能部門來管理,儘量發揮他們所具有的能力。」

唐代古畫

良匠無棄材,明主無棄士。高明的經營者求賢若渴,自然明白「不以一惡忘其善,勿以小瑕掩其功」的道理。用人得當還是失當,是一個國家大治或是動亂的根本原因,也是一個企業走向成功或是衰落的關鍵所在。有許多心胸狹隘的經營者只重用聽話、順從的下屬,而不喜歡個性比較強而能力大的人才。

唐代古畫

前漢《陳湯傳》中說:「論大功者,不錄小過;舉大美者,不疵細瑕。」瑕者,玉之玷也。人有微過,就如玉有小瑕,不可因其瑕而棄其玉,見其過而忘其功。先賢有言:「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人無完人,百分之百純凈的事物幾乎不存在。人的可貴之處就在於不斷地反省自己,不斷地糾正自己的錯誤。以寬容之心看待別人的錯誤才能增加自己的容量,這是一個成功的團隊經營者所必須具備的素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WMZxQ20BJleJMoPM3kU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