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對審美沒太多研究的人,這兩年也多半聽過「 高顱頂」 吧?
粗略地解釋下,顱頂大致指髮際線到頭邊緣的高度。對應的,「高顱頂」往往擁有較從容的髮際線和較發達的頭骨。
大概是這種感覺
很難否認,「高顱頂」這兩年確實經常被cue到。
從「高顱頂美人」盤點:
劉亦菲和粉墨的Jennie,都是常出現在盤點帖中的高顱頂美人
到各種「墊高顱頂」的教程:
從道具到方法,都有很多介紹
而考慮到我們的讀者多半對審美有興趣,相信對「顱頂」這概念有興趣並付諸行動的應該不在少數——
而如果你屬於這其中的一員,那麼,恭喜你,根據最近蠻火的一篇文章, 你已經被高顱頂審美所「毀掉」了。
這是文章本身的標題,不是我誇大其詞
而更可怕的是,這種認為高顱頂審美正在「毀掉」時髦女孩的文章,居然收到了非常可觀的點贊和分享:
出處還是比較有權威性的媒體,更讓我無語了
當然,在標題黨流行的大環境下,僅憑標題就判定一篇文章在瞎扯,顯然是不公平的。
上面說的這篇文章,其實也給出了相當多的例子和論證,但核心論點是, 所謂的「高顱頂審美」無非是追求「幼態美」和「少女感」的變形:
簡而言之,你追求高顱頂,是因為你想要追求少女感幼態感,不能欣賞成熟態自然態的美
不僅如此,「高顱頂」這個概念只是「 恰好被選中的營銷對象」——商家通過炒作新概念,進行身體羞辱,從而刺激更多的購買。
如果留心一下,這年頭的批判文章,幾乎都會扯到消費主義
而(可能讓不少人覺得有些似曾相識的)例子則給的是本世代審美正確的港風美女:
「你看,她們的顱頂也沒有很高,但還是很美啊!」
如果留心一下X2,這年頭的審美批判文章,幾乎都要拿港風美女來借古諷今
而這當然也不僅是作者的觀點,縱觀文章的評論區,可以發現支持者不在少數:
激起了我強烈的吐槽欲
所以,「高顱頂」審美到底 是不是營銷騙局?我們又到底有沒有被這種包裝出來的營銷審美所毀掉 (如果我不寫,擔心我們讀者會以為自己變成傻蛋)?
而如果從更深更廣的視角審視這類「審美批判文章」,其實更有意思:
為什麼 本沒什麼道理的觀點,反而可以 表述得看似有理有據,甚至得到廣泛的支持?
而可能更重要的是,作為普通人的你我,應該 如何審視流行的審美概念,才能不被洗腦不被毀掉,反而讓其為自己服務?
今天就聽簡妮我來聊聊看吧~
01
審美可以只靠洗腦麼?
無論是批判消費主義還是審美霸權,這年頭的審美批判文章,多半秉持著這樣的邏輯:
「美本來 沒有標準!還不是你們這些商家和審美博主 捏造出來的?然後再營銷擴散,用資本強推。而大眾或是太蠢或是沒有覺察,以至於常被洗腦割韭菜。」
但這種觀點,符合事實和科學嗎?其實已經有答案了。
科學家早就證實,我們對「美」的判斷絕不是武斷的,存在一定規律
「美」雖然看似局限於外表,但其背後有 深刻的生物及社會學原理,並不像很多人想像的那樣「隨機」。
比如「好身材」,世界各地的男性幾乎都偏好腰臀比0.7的女性身材——
與其說是因為他們被某種審美營銷所「洗腦」,科學家更傾向於認為,是因為腰臀比0.7的女性往往更健康更適宜生育,而男性基因上就偏好生育力旺盛的女性。
因為生育力旺盛才能更好地產下後代,延續基因
當然,除了 生理基因偏好, 社會環境也會影響我們的審美偏好——而在很多人看來,這種偏好是「隨機」甚至「非理性」的。
畢竟,社會審美看起來一會流行這個,一會流行那個,而且流行的東西也不乏讓人「看不懂」的:
比如很多大牌的時尚秀,在普通人看來常覺得天雷滾滾
如果純用感覺去分析,很容易得出「審美偏好都是造出來的」結論——不然為什麼變來變去,而且變得毫無道理啊!
但如果你願意放下這種成見,更深層去看,其實社會因素(包括營銷)對審美的塑造雖有影響,但也 絕不是可「隨機捏造」的,背後亦有複雜的機制運作。
簡單例子,流行的膚色:
中世紀時期,亞洲和歐洲都更偏好蒼白的皮膚,看起來是一種隨機的審美選擇。
日本的藝妓至今還留著這種妝面
但如果更深層地看,白皮膚 生理上意味著年輕、很難隱藏瑕疵 (因為瑕疵在白皮膚上看起來明顯), 社會上則意味著屬於不事勞作的貴族階層,是一種身份的象徵。
認為「流行審美可以純靠瞎吹」的人,往往會拿今天的歐美 流行小麥色說事:
從偏好蒼白到偏好健康膚色,轉折點可能是香奈兒女士 1928年在《時尚》雜誌上發表的文章,其中寫道「任何充滿智慧、追求完美的女性,如果希望能成功地站在社會和流行時尚的前沿,都不會忽略 美黑」。
這種風潮一直流行到如今
乍一看,似乎是香奈兒女士說了一句話,社會審美偏好就180°調轉——審美風潮,是多麼容易被創造,被營銷!
但深入想一下,如果香奈兒女士說的不是「美黑」,而是「美綠」或者「美藍」,審美風潮還會因為她說的一句話發生如此廣泛且深遠的變化嗎?
阿凡達:美藍,我看行!
相信大多數人都會跟我一樣認同,答案會是否定的——
之所以流行美黑,固然有香奈兒女士作為時尚領路人的推廣,但核心是,當時的歐美 社會環境發生了改變:有錢人們有空去度假曬太陽,而白領們反而一天蝸居在室內變得蒼白。
看起來是膚色審美偏好發生了不合常理的轉變,但從「 美是稀缺,是優勢階級的外貌表現」來看,審美不僅不是無規律隨機的,反而是非常遵循深層規律的。
而為什麼美藍和美綠幾乎不可能像美黑或美白一樣廣泛流行?因為無論是小麥色或白色,都有著深厚的 生理基礎:看起來健康,有活力。
雖然膚色很不一樣,但都給人感覺很健康
但人如果不生病,應該很難變成藍色或綠色,我們生理上也並不太喜歡藍色的動物——
硬要強推這種沒有生理基礎的審美,就跟微博硬塞給你各種推廣博主一樣,雖然看的人多了總有人會關注,但總體來說博主不行還是不行(狗頭)。
類似的,還有娛樂圈很多強行美強行帥的通稿,營銷最多能讓這種稿子到處發,但人家信不信就是另一回事了。
從這意義來講,任何審美觀都很難長期「洗腦」受眾—— 認為受眾會被長期洗腦,反而是十足傲慢又缺乏認知的表現。
類比一下,應該能幫大家更好地理解這種機制:
如果把「流行審美」看作是一種 產品,那麼,認為審美觀只需要靠無中生有憑空捏造,然後再靠大量通稿強推就可以的人,無異於認為產品可以不顧客戶需求弄出來,然後再發大量通稿說「這產品就是牛逼,不買你就是傻逼」,這產品就能大賣。
當然,這也是一種營銷策略,但往往只能在小眾或短期內成功。
所謂大浪淘沙,說的是 大眾有足夠的時間和試錯機會後,往往還是能認出什麼是好的,什麼是扯的——大眾真沒有很多批判家們想的那麼傻。
唯一比較接近這個路線的可能是愛馬仕,但愛馬仕也需要種種明星身體力行的宣傳,不是光靠說「我很高貴,你不買是不配」讓別人購買的——關鍵是,世界上有幾個愛馬仕啊!(希望愛馬仕給我打錢)
更進一步, 什麼樣的審美觀才會真正廣泛而長遠的流行?審美趨勢又會往什麼方向發展?——別以為這問題很抽象沒意義,不想照著當下審美整完過兩年修復換臉,這會是很有意義的問題。
除了前文說的,有 生理和 社會基礎的,更重要的是, 能滿足人群需要的——類似於流行產品,往往滿足了廣泛需要,或解決了廣泛問題。
還是以審美為例,中世紀曾流行過假痣。一開始只是為了遮掩瑕疵(當時流行白皙無暇的皮膚)——這是一個 廣泛需求。
以現在的眼光看有些痣太誇張,也是因為要遮掩瑕疵,可能瑕疵比較大
而後,大眾又發現了假痣的新優點:
不僅可以讓整張臉顯得風情有特色,還可以用於表明個性,點在太陽穴是「尊嚴」,點在眼角是「充滿激情」——
在當時常見的社交場合舞會上,不同位置的痣可以幫人迅速判別對方想要呈現的個性,從而更快地找到自己心儀的對象,再一次, 符合需求所以流行。
順便說一句,我好喜歡淚痣啊
如果理解了這一點,再來看整容模板的變更,就會有頭緒得多——
早在幾年前流行把臉填成氣球那會,簡妮我就說過,這種臉遲早過時,將來一定會流行更自然化、個性化、精細化的臉。
結果也確實如此。
相比於前幾年一直在吹的心形臉,新晉整容模板可是把矽膠臉變成自然臉了
為什麼我會下這種判斷?
因為人 生理上一定是偏好自然感的,這是寫在我們基因里的東西——普通人未必能那麼精細地判斷出整容的部位和術式,但那種不舒服的感覺多少會被感知。
之所以前兩年這並不構成問題,是因為在「真實的丑」和「假的美」之間,大家還是更願意選擇後者——但當選擇變成「假而誇張的美」和「真實而自然的美」之後,大眾會 選擇哪個,不需要我再說了吧?
《美女的煩惱》女主就是整的特別自然,相比之下《江南美人》女主整很美但整容痕跡很強,人們對她態度明顯差很多
類似的,流水線化的整容模板臉,優點在於高效可複製,缺點也在於可複製性強所以 通貨膨脹嚴重。
而隨大眾的審美疲勞和求美者經濟水平審美水平的升高,更精細、更有特點的美一定是更被追求的, 這不是N個博主吹假臉更好看就能扭轉過來的——
套用那句知名的話, 你可以在所有時間忽悠一小部分人,也可以在一段時間忽悠所有人,但你不可能在所有時間忽悠所有人——這也是審美的規律。
02
高顱頂審美:為什麼流行?
而從「生理基礎」「社會基礎」和「普遍需求」去看被批判的高顱頂審美,會發現,它的流行幾乎是必然的。
首先,高顱頂可以 視覺上增加發量,對髮際線偏高偏寬的人有較好的修飾作用。
熱巴要是高顱頂,發量看著會多一些,整體也好看些
而由於人生理上,耳朵到頭頂這部分的頭髮就比較少,而且容易出油扁塌,隨年齡增長還更容易變細變少——
一定程度上來說,高顱頂由於可以視覺上增加發量,所以會讓人顯得更年輕(年輕不是幼態)更健康有活力些。
而考慮到現代人普遍脫髮少發細軟發,高顱頂審美無疑是 對世代普遍問題的「良藥」,流行幾乎是必然的。
湯唯頭髮挺多,但頭頂頭髮略少些,加顱頂低,顱頂高些顯得人氣血更旺盛些
而換個角度,什麼人其實不太受顱頂高低影響?
本身就頭髮多(特別是頭頂頭髮多),顯得氣血旺盛的。
以批判文章中提到的李嘉欣為例,她固然顱頂偏低偏尖也好看——但她也確實這輩子都在 修飾顱頂。
港風蓬鬆卷髮,可以很大程度上修飾不夠飽滿的顱頂
而更重要的是,李美人頭髮真的很多,結合港風濃眉厚紅唇的 豐潤氣血,並不會像很多低顱頂一樣顯得頭髮少氣血差。
這頭髮我哭了
這點看她和 倪妮合影特別明顯:這倆顱頂都不算高,但李美人容色鮮妍烏髮如雲看著很棒,倪妮則看起來是有點該回去補覺了。
倪妮的頭髮跟我好像啊,哭了
而從社會基礎來說,現代人普遍忙碌,能「打理」能「精緻」本身就暗示著 擁有更多的社會資源,要麼有錢要麼有時間,因此不難理解 打理感精緻感成為時代偏好。
而高顱頂在這點亦有加成,自帶髮根蓬鬆感,讓人有 打理感加成——再一次滿足時代普遍需求。
湯唯這種低顱頂,加高顱頂後才有打理感
相對的,如果你本身頭髮就很蓬鬆,有打理感,其實沒必要強行追求高顱頂。
比如舒淇,應該是天然卷沙發,微亂的髮型與她慵懶的氣質相得益彰,太過整齊墊高顱頂反而感覺奇怪。
左邊的打理感就夠了,右邊反而超過了(每個人適合的打理感專門寫過,戳這裡 )
最後,高顱頂,或更確切地說,飽滿的顱頂, 主要的功勞其實在修飾臉型和比例——真的削臉代價太大,修飾顱型更像四兩撥千斤。
飽滿顱頂更容易形成「頭包臉」的顱面關係,讓臉型顯得更飽滿、流暢,從而顯得更年輕、協調。
以蔡少芬為例,她的頭略尖窄些,一定程度上會顯得顴骨更加外擴。模擬蓬鬆頭頂達到頭包臉後,臉型也顯得更飽滿流暢了。
左邊略有點尖刻感,右邊則圓潤很多
類似的,顱型還可以 調整視覺上臉型的長寬比:如果本身臉型偏短偏寬,加高顱型可以讓整體效果顯得更修長些。
晚晚這種標準短臉,就很懂得調整顱型帶動臉型
還有一種情況是趙小棠:
與其說她顱頂低,不如說她整個頭型帶臉型形狀太倒三角,加上眉毛位置靠上, 上半部顯得太短,所以墊高顱頂後會協調好看些。
她自己也基本這麼操作
順便說一句, 是否需要墊高顱頂其實更多看視覺效果,而非絕對數據——
眼睛是否位於頭部½處,並不是判斷是否應該墊高顱頂的好方法:
按這個標準,趙小棠和陳慧琳都不需要墊高顱頂,但其實這倆都需要。
因為張嘴所以線畫的靠上些,但總體來說她眼睛位置沒啥問題,問題出在上面說的
具體說來,像趙小棠這種下半張臉顯得偏長,上半張臉顯得偏短的人(注意是視覺效果,不是長度數據),往往會發現自己墊高顱頂更好看些——整體效果更為協調。
這當然不代表她們顱頂一定低,其實跟五官位置和頭型臉型都有關係——但調整顱頂顯然更方便快捷。
不墊高顱頂,調整眉毛、臉型和頭型,達到協調後,也是好看的
總結一下, 適合加高顱頂的,一般是 髮際線偏高偏寬、發量少細軟氣血感差、細軟扁塌精緻感低,顱型臉型比例距協調有明顯距離——
如果你都不符合,其實高低顱頂對你影響不會很大。
蒼井優顱頂就有點低,但頭型臉型好看,發量髮際線OK,大多數時候並不影響整體效果
但以本時代普遍情況看,有上述需求的人顯然不在少數,這才是高顱頂審美之所以流行的根本原因——確實能解決很多人的問題,讓很多人更協調好看。
童瑤也被網友當做低顱頂好看的例子,但她自己也是蓬鬆顱頂更好看的
再要扯飽滿顱頂是當代洗腦審美的,最後補上一個絕殺例子:
于謙老師燙頭那會,還沒高顱頂這說法呢,但他也能感知到怎樣是好看的。
不是人家告訴他圓頭好看才去燙頭的吧!
從這意義來說,還是簡妮我一直說的那句話, 審美博主並不是「發明」了審美標準,而最多是「發現」了審美標準——這玩意真的不能無中生有暗度陳倉。
03
為什麼瞎扯的批判文章可以看起來很有道理?
一個隨之而來的問題是, 為什麼很多瞎扯的批判文章,看起來也很有道理?
還是回到讓我吐槽欲爆棚的文章上,它是如何論證「高顱頂不重要」的呢?
像很多人可能猜到的一樣,舉了很多「 顱頂不高也很美」的女明星例子,從新垣結衣到泫雅:
泫雅這個髮型和角度,我也不知道怎麼看出顱頂低的
到李嘉欣和關之琳:
關之琳:???
再到「並不符合高顱頂」的張曼玉和王祖賢:
張曼玉王祖賢:???
這些例子有什麼問題呢?我們一個一個來說:
首先, 這些所謂「顱頂不高也很美」的女明星,顱頂真的不高嗎?
以王祖賢為例,取兩個比較公平無造型的平視角度,她的顱頂情況是這樣的:
絕對稱不上低吧?
做個橫向對比,把她跟造型後的劉亦菲做個顱頂比較:
不比知名高顱頂劉亦菲差,怎麼能算低顱頂?
而張曼玉更是了,跟王祖賢合照,顱頂看著比王還寬裕點:
她的寬方臉之所以看著還行,跟顱頂也有一定關係
簡而言之,這篇文章舉的好幾個「顱頂不高也好看的女明星」,顱頂其實都相當不錯——那她們整體好看,能說明低顱頂也能美?
但為什麼文中看起來,這幾位好像顱頂確實不算高?
角度和造型很重要——即使是知名高顱頂美人如劉亦菲,硬搞個貼頭皮造型加仰頭,顱頂都只有一點點。
還好他們知道劉亦菲是知名高顱頂,不然我想可能會用右圖說明顱頂不高也好看
而理解了這點再看文章配圖,王和張都選了 偏仰角來說明她倆顱頂低——這角度能這樣已經很不錯了好嗎?
為證明自己觀點強行選圖……
其次, 顱頂不優越的女明星好看,能說明顱頂不重要嗎?
不重要的話,為什麼關之琳這輩子頭頂都要挑高?
首先她也並不低,但還是經常要蓬鬆調高顯得頭型更鵝蛋些
新垣結衣更是了,她主要髮際線高,加頭髮細軟貼,所以後期基本染髮+短髮,讓頭髮蓬鬆之餘,避免低顱頂加細軟帶來的少發憔悴感。
右邊確實看著更協調有精神些
幼態審美其實是15年左右才興起的概念,但關之琳也好李嘉欣也好(還有前面的于謙)也好,其實都早就開始修飾顱頂。說這種偏好是因為幼態美的流行,顯然站不住腳——因果關係建立的太武斷了。
但更進一步來看, 為什麼這種強行因果關係,能得到很多人的贊同?
給大家一個很有深度(適合裝嗶)的答案, 因為大多數人是用感覺去感知,但不懂得用理性去檢驗。
什麼叫 感性感知呢?典型例子比如下面這則發言:
原來也沒注意過顱頂高不高,所以覺得高顱頂概念是炒作出來的
這種「原來沒注意過顱頂高不高」的 感覺非常普遍,以至於會得到很多人的認同——用感知去發現是很棒的。
但如果我們用理性去檢驗一下這種感知,一個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會是, 我們注意不到一個東西的存在,是否代表它不重要?
當然不是吧,典型的反例,空氣——
不會覺得重要是因為你一直有,沒有的時候你才會知道它有多重要(並沒有說高顱頂像空氣一樣重要的意思)。
同理顱頂——為什麼我們之前覺得高低顱頂不重要?包括低顱頂的人為什麼看著也還不錯?
因為你覺得OK的時候,顱頂已經多半被修飾到了不影響整體效果的程度——如果它影響到了整體效果,它就會很突出,變得很重要。
不是說一定要高顱頂才好看,而是顱頂不要影響整體效果,讓人覺得哪裡不對
明星的普遍情況,要麼是有瑕疵但有被修飾,要麼是瑕不掩瑜,要麼是搭配著協調——整體效果都是OK的。
但如果你的 整體效果就不行,那麼, 發現問題才能解決問題,解決問題才能提升整體效果,不是嗎?
而這類文章理性上更大的問題,其實 在邏輯:
當我們說顱頂重要,高顱頂好看(更確切地說是可以解決普遍的顏值困擾)時,我們並沒有說 低顱頂就一定不好看吧?
就像覺得瓜子臉好看的人,未必會覺得方臉就不好看
換個領域,這就像我說「麵條很好吃」,有人硬要槓「你是說米飯不好吃咯」——所謂 審美界槓精發言,大致就是上面這類。
而審美不僅靠感知,更靠邏輯:你要說一個東西對整體效果重要不重要, 控制變量對比是起碼的吧?
加高顱頂到底好不好看?以亞洲人普遍情況來看,確實大機率加高一點更好看:
就連本身發量不多的張曼玉,修飾顱型後也更好看些
但這種文章一定會迴避這種精準但枯燥的 控制變量對比,而試圖通過學霸不學習也可以考90,學渣努力也只能考50來論證學不學習不重要——變量那麼多,能說明啥?
類似的,當我們說飽滿的顱頂好看時,如果稍微深入地研究一下審美,會發現是 有具體原因和適用範圍的——顱型很大程度上是為了修飾臉型,臉型發量沒問題,那沒必要追求高顱頂。
事實上,過高的顱頂也不好看,會顯得頭髮太多壓人,昆凌和Jennie都有相對失敗的造型:
吃藥還得講個適應症呢
顱型與臉型的審美,也要服從於大規律「適合」「協調」,顯然也 並不是越高越好:
劉詩詩唐嫣的造型師,應該不太明白這個道理
如果要批判, 搞清楚自己在批判什麼,哪些值得肯定哪些值得反對,其實是基本中的基本。
以高顱頂審美為例,產生基礎是人們對 卵圓頭型的審美偏好、亞洲人普遍顱骨發育較差 (美是優良的稀缺),普遍存在的低打理感和少發脫髮氣血差問題——由於以上原因,加高顱頂大機率會美一些,但也需要 合適的程度和適用範圍。
但這類批判文章由於對審美觀的起源,適用範圍等都知之甚少,也沒有做對比的技術基礎和耐心,所以很多時候,分析都局限於 大而空而政治正確的「 消費主義」「 審美綁架」「 營銷」——
這種發言給人的感覺就是,在哪看了幾個厲害名詞,說什麼都要套一套(只說給人的感覺,不代表真實水平)
誠然,這種文章會得到不少擁躉(其實每段時間都會有一篇類似套路的流行,你看完這篇就一通百通了),除了利用 混亂的邏輯和不客觀的例子,更核心的機制其實在 受眾的心理。
每一種標準都會劃分出贏家與輸家,而輸家的普遍反應就是, 我不要當輸家,你這個標準是瞎扯淡——
但問題來了,單靠辱罵,人們的審美觀就會向對我們有利的方向發展嗎?前面說過了,審美觀不能光靠憑空捏造。
這種簡單粗暴邏輯混亂的文章,其實會導致很多有思考能力讀者的反感(將健身跟消費主義聯繫在一起的批判文章底下的留言)
與其抱著「這標準把我劃成輸家」的牴觸心理,換個心態,「我發現了可以讓我變得更美的新契機」,給別人和自己的感覺是不是更積極些?
我們當然要反對消費主義洗腦的審美觀(我前幾年一直在反對氣球臉),要反對簡單粗暴的顱頂越高越好——
但如果用「顱頂美=扯淡」的粗暴態度,去反對「顱頂高=美」的審美,這種反對除了獲得一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快感,又比它批判的東西高在哪裡呢?
什麼能讓我們真正從流行審美中獲得力量而非焦慮?什麼能讓我們不被真正的營銷審美所洗腦? 了解審美,了解自己,調整心態——在我看來,這才是 真正能推動進步的東西。
可惜啊,比起情緒化的宣洩,願意去寫和讀深入剖析的人真的太少了。
—想看更多顱頂相關?
—想看頭髮蓬鬆技巧?
怎麼讓頭頂蓬鬆 / 典型臉的特徵和髮型修飾技巧
—想看更多關於審美思考?
商業合作/轉載申請,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W8VEzHUBxV5JH8q_WzN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