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靠哭戲取勝嗎?

2019-08-02   谷天娛樂

這幾個月,常常能在微博熱搜上看到誰誰的哭戲。



點進去看,都是在討論誰誰的哭戲又是什麼水平。

最近因《親愛的,熱愛的》大火,常駐熱搜的李現,他的哭戲也不例外地上了熱搜。

好奇點進去,沒想到看得好焦急,純乾嚎,半天也沒看到眼淚。

甚至還有人調侃:他完美演繹什麼是「哭著哭著就差笑了」。



相反,與他同劇的女主楊紫卻因為哭戲,博得大量的好感。

火遍全網的「我的小毛驢不見了」,楊紫鼓起嘴巴欲言又止的樣子,仿佛看到了一個為愛倔強的自己。

還有正在播出的《七月與安生》,飾演安生的沈月,她的哭戲也掛在熱搜好幾天。



其中一場是安生的媽媽去世,她在家裡對著媽媽的遺像哭泣。為了表現怨恨和不服,眼睛越瞪越大。





(眼淚呢?眼淚呢?怎麼還不粗來!)



(好了,我可以放聲痛哭了!)



怎麼看都是為了哭而哭,台詞還說得燙嘴,情緒感染力嘛,也不太······夠。

而同劇中飾演七月的陳都靈,哭戲不免也被拿來作對比。

哭得自帶震感,動次打次,動次打次。



擦淚嘛,就和補妝似的。

網友紛紛表示,看過陳都靈的哭戲之後,完全原諒了沈月的哭戲。

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哭戲成為了衡量演技的一大重要標準。

只要能哭出淚來,似乎就是演技不錯。

為了解除這種沒必要的誤解,貼心小谷總結了哭戲集錦,供大家大笑參考。


初階版

別讓我哭了,我笑還不行嗎

首先出場的是我們的大寶貝。

畢竟她的演技,一直都是我們的歡樂源泉。

先看看已經被她冠名的瞪眼式表演法。

再看看她的這種很有難度的哭。

或許你們會想這是在······哭?這是······哭戲?


還別說,這種哭挺有難度的。

不僅要哭,要皺眉,而且還要高低眉!(對著鏡子已經放棄的小谷)

再看看偉霆的這張哭,對,是哭!

另一種不同尋常的哭,哭著哭著下一秒自己就笑了。




還有凡凡一邊說「你終究還是不愛我」一邊悲傷時,小谷以為他下一秒就要邪魅發笑了。




內心OS估計是:誒威瑞八迪,她不愛我,快舉起香檳嗨起來~

最後看看宋茜在某劇中,被未婚夫取消婚禮時的哭戲。

眯起的眼裡藏著大大的悲傷,嘴巴卻在用力憋住,不讓自己笑出聲來。

看完這一版的迷之哭戲,小谷只能感慨一句: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啊。

進階版

忘記形象只為哭得實在

周冬雨的哭戲,讓很多人都印象深刻,情緒和感染力都有。



還有這場,周冬雨撅著嘴巴,眼淚啪嗒啪嗒直往下掉。

從視覺來看,確實不太好看,五官全部都擰在一起,但是看這場哭戲,卻不會覺得這樣哭有什麼不妥。

因為觀眾的情緒都被代入到劇情中去,這對哭戲來講才是最重要的。

而和周冬雨對戲,另一邊的張若昀哭成什麼樣呢?

這位少年45度仰角微微抿嘴,一行清淚划過臉頰,含情脈脈看著對方,很美、很心疼。



對比一下,能再次感受到周冬雨在這場戲中,哭得多實在。

前面提到的楊紫,她哭起來也是撕心裂肺、不顧忌形象的代表。

《歡樂頌》里,楊紫把小蚯蚓剛踏入社會,身上仍有孩子氣的撒潑與倔強,都表現得恰到好處。



還有姚晨在《都挺好》中,發現自己的父親得了老年痴呆,一心想給自己買中考資料,也是哭得泣不成聲。



劇中的她,一直以來在家裡不受寵愛,吃盡苦頭,到頭來卻發現爸爸什麼都忘記了還記著自己要中考的事情。

多年的酸楚一下湧來,哭到不能自已,足以想來她有多麼悲傷。

最後,孫娘娘必須擁有姓名。



娘娘的丑哭到了什麼地步呢?已經被網友們做成了滿天飛的表情包。

這一方面說明娘娘確實哭得很醜,另一方面也側面反映網友們對娘娘哭戲的肯定。

提到孫娘娘,就不得不來看看,那些哭戲中的經典名場面。

終極版

經典名場面的哭戲

孫娘娘在《甄嬛傳》中的哭戲,可謂是經典。

得知好姐妹眉莊去世時,從一開始的尚未緩過神來;



到回憶與眉莊相處的點點滴滴的泣不成聲;



再到嚎啕大哭。



情緒的遞進,對往日的回憶,對故人的不舍和思念,都在在短短几十秒的時間內被完美詮釋,這才是好看的哭戲啊。

張曼玉在《甜蜜蜜》中的哭戲,當她看到豹哥屍體上的米老鼠紋身,先是覺得好笑,一個大男人背上紋一個這麼可愛的紋身。

接著,後知後覺反應過來,人已經死了,於是悲從笑中來。



這段哭戲原本沒有寫在劇本里,張曼玉一開始是真的笑場了,但是導演沒有喊停,張曼玉就接著往下演了。

因此,這場哭戲也成為哭戲中的教科書。

《一代宗師》中,章子怡飾演的宮二向葉問表露心意,我喜歡你。但也就到喜歡為止,讓兩人的恩怨像盤棋一樣保留在那。

當梁朝偉飾演的葉問說,沒有恩怨,只有緣分,期待他日能再見宮家六十四手時,宮二這些年來,壓抑在心中的所有情緒都融化在眼角的這一滴淚中。



電影《親愛的》末尾,看著別人找回自己的孩子,而自己卻仍不知道孩子在哪一個角落的張譯,一個人躲在角落哭得泣不成聲。



這是一種孤獨的無助,知道希望渺茫也明知不能放棄的無助。

張譯把一位父親的脆弱與心碎表現得淋漓盡致。

還有在《喜劇之王》中那一句「我養你啊」,和張柏芝在計程車上的泣不成聲。



那是一種成年人的無奈,沒有物質的愛情真的好難,即使相愛也沒有勇氣在一起的難。

《天下無賊》中的劉若英,知道自己的老公再也回不來時,只能不斷的往嘴裡塞烤鴨。



那仿佛是她人生中唯一還能自己掌控的事情,那種無奈與悲傷,是任其如何努力都無法掩蓋的。

《李米的猜想》里,周迅苦苦尋找自己愛的人,4年里飽受煎熬,在希望和失望之間淪落,找到後發現對方卻做起了販毒的生意。



鞏俐在《藝伎回憶錄》中,先是滿臉充滿的傲氣與不服,當得知再也見不到自己心愛的男人時,神情瞬間陷入慌張,隨後表現出了對眼前女人的憎惡。

而眼眶的那一滴淚,又表現出她作為一個女人此時的無助與悲傷。

《心花路放》中,黃渤在機場和前妻打電話,聽到前妻要結婚的消息,一直沒有放下的他難掩心中的悲傷,但又不知如何開口。

賈靜雯在《我們與惡的距離》中,因為無差別殺人事件痛失自己的兒子。

內心充滿對殺手的恨,但面對現實生活,她又不知該如何疏解內心的恨。

賈靜雯將一位母親對兇手的痛恨,對兒子的抱歉,對自己的埋怨,全部化解在這一場哭戲中,哪怕不為人母,也能體會到她內心的千滋百味。

是不是看了這些名場面的哭戲,才覺得過癮!

看過這麼多哭戲名場面,其實不難發現,好的哭戲並不難,經典片段也是一抓一大把。

但為什麼近些年來娛樂圈總有一股鼓吹哭戲的風氣呢?

大概在大寶貝兒式演員盛行的當下,能哭好一場戲已經變成了難得的事情。

但是,這樣是對的嗎?

宋丹丹曾在《演員的誕生》里說,「不是會哭就是好演員,聲嘶力竭就是好演員。」


的確,哭戲只是演員需要掌握眾多情緒中的一個,能演好哭戲的並不一定是好的演員。

鱷魚的眼淚沒有感情,也不足以打動觀眾。

或許,現在對哭戲的追求,本質上也是觀眾對於演員情緒把控的要求。

好演員,一定是與角色共情,才可以演好每一場戲,表達喜怒哀樂。

只有走入劇本,走入劇中的人物,對劇本和人物都有敬畏之心,這樣才能將情緒傳遞給螢幕前方的觀眾,也才能成長成為更好的演員。

所以,還是不要一哭就上熱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