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做了十萬餘件木桿秤,唐氏木桿秤第6代傳承人的她在堅守著……

2020-06-20   棗莊快報

原標題:四十年做了十萬餘件木桿秤,唐氏木桿秤第6代傳承人的她在堅守著……

木桿秤在我國已有3000年的歷史,如今,伴隨著電子秤、磅秤的廣泛使用,木桿秤雖已基本退出歷史舞台,但人們對木桿秤還是有一種特殊的情感在裡面。近日,記者幾經周折,在山亭區西集鎮西集村的一條小巷內,尋訪到了製作木桿秤的手藝人張建風。

張建風也叫張建鳳、張靜,今年55歲,是滕州市羊莊鎮蔣行村唐氏木桿秤手工製作第6代傳承人,也是唯一的女傳承人。記者見到她時,她正專心製作木桿秤。

據其介紹,製作桿秤從選料、截木開始,到做成一桿好秤,中間要經過十幾道工序,每道工序都必須精工細作、精益求精,一個小小的失誤都會影響到秤的準確性。

「我的手藝是父親教的,父親的手藝是父親的娘舅教的。」張建風的父親12歲時,父母先後離世,無依無靠的他被其外姥爺收留。其外姥爺一家是唐氏木桿秤手工製作世家,便將制秤技術傳授給張父。

張建風共有姐妹三人,她排行老二。1976年,她的大姐因病去世,其父深受打擊。由於體弱多病,身體越來越差,父親開始為木桿秤技藝傳承憂心忡忡。張建風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暗下決心,一定要把父親的技藝接過來、傳下去。1978年,為了繼承父業,張建風初中沒畢業就離開了學校。由於從小耳濡目染,加上聰慧和努力,很快便學會了木桿秤製作技藝。

1990年,張建風的父親去世。張建風也嫁到了西集村。此後張建風繼承父業,用心研究唐氏木桿秤技藝,一干就是40年,製作了十萬餘件木桿秤。她制秤用材考究、技藝精湛,每一桿秤都堪稱藝術品,在市場上很受歡迎。做秤要做良心秤,不能做坑人、缺斤少兩的秤……直到現在,張建風還銘記著父親當時教她學做秤的叮囑。

她的心中有桿秤,並占據重要的位置。

「再難再苦,也不能讓唐氏木桿秤手藝在我手裡斷了。」張建風說。為了留住木桿秤文化,兩年前,她搜集整理木桿秤文化資料和實物,創辦了家庭木桿秤展覽室,免費向青少年學生開放。現在,她大學畢業的大兒子自主創業,利用業餘時間跟著她學習木桿秤製作技藝,決心接續傳承木桿秤製作這一古老的民間技藝。

記者了解到,在非遺志願者的協助下,張建風的木桿秤製作技藝已為山亭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目前正在申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對於擁有幾千年文化歷史的中國來說,木桿秤代表著古人的聰明和智慧,是一種歷史的延續。把木桿秤製作技藝傳承下去,其意義已遠超技藝本身。

棗莊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明

責編:李曉晴複審:種冰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