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漂浮在宇宙中不停地自轉,為什麼我們從來沒有頭朝下的感覺?

2020-10-03   天天科技說

原標題:地球漂浮在宇宙中不停地自轉,為什麼我們從來沒有頭朝下的感覺?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系列徵文

這是一個看起來很簡單,因為用萬有引力就能回答這個問題,但要說清楚卻並不容易,值得由淺入深的來探討一下這個司空見慣,卻蘊含不少科學道理的問題。

萬有引力定律

曾經亞里士多德很認真地考慮了這個問題,他認為物體分兩種,一種輕物,一種是重物,輕物比如空氣和火是輕性,天然的網上走!重物比如泥土、水等是重性,它們是會往下掉的。這很有道理啊,所以此後數千年時間裡,居然沒有人再去認真考慮過這個問題

時間走到了伽利略時代,他提出了驗證這個輕性和重性的方式,一個向上走,一個向下走,綁在一起,上下綜合一下,下落速度少一半嘍,所以亞里士多德的結論就此破產。

當然伽利略並沒有這個問題上繼續深究,這讓他錯過了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絕好機會,因為跟他同時代的開普勒發現了行星運動定律,而在兩位開路先鋒後面的牛頓根據自己的觀察結合前人的成就,總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

萬有引力定律認為,天體之間的引力與它們的質量積成正比,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我們站在地球上,那麼就適合距離為「零」的這種條件的設定,假如一個50千克的人站在地球上,那麼他所受到的引力為多少呢?

F=G×地球質量×人體質量/地球半徑的平方=490.261N的引力

這個與G=mg計算所得是一樣的,因為這兩個一個是計算引力,一個簡便計算。因此我們可以將這種不太好理解的問題變成兩個天體之間的引力,似乎會更容易理解一些,但兩者之間的距離不是零哦,因為還存在地球的半徑。

人類的視覺與前庭器官

剛上文我們交代了歷史上對於重力的認知,以及萬有引力的來歷,那麼光有這些夠了嗎?完全不夠,因為人體是一個很複雜的系統,比如對於方位的的「傳感器」就至少有兩個:

前庭器官視覺器官前者是我們人類位置感知的首要器官,它包括半規管、橢圓囊和球囊,是人體對自身狀態和頭部空間位置的傳感器,當運動方式改變時,前庭器官會給我們準確的反饋。

後者則為我們提供視野以及經驗驗證,兩者互相協調時我們對自身空間所在位置判斷準確,因此感覺舒適,當兩者不協調時就會感覺不適,比如坐船或者坐車時,很多朋友的前庭器官感覺比較敏感,而視覺器官卻得不到準確的位置信息,因此暈船或者暈車就成了必然。

為什麼很多暈車的朋友自己開合就不暈車了呢?

其實這個很簡單,因為他在駕車時對於操作已經有了心理準備,而眼睛接收到的信號感知與前庭器官的反饋是一致的,所以大部分暈車的朋友做司機時就不會暈車了。

站在地球的「下面」時候為什麼也不會暈呢?

其實這點很容易理解,我們感覺到的方向從頭開始到地心的,而我們視覺器官接受到的所有的景物也跟感覺一致,所以並不會有不適感。

有什麼能夠模擬引力

以大質量天體來「模擬」引力當然是最好的,但其實此時本來就是引力無需模擬,一般工程上我們會用圓周運動產生的「離心力」來模擬引力,原理很簡單,但卻有一點要注意,以為人體有個套視覺和前庭器官在「監督」這個「離心力」是否模擬得足夠好,比如圓周運動的直徑太小時,前庭器官感受到周圍空間位置迅速變化,會有眩暈感,因此模擬重力的設備直徑與轉速很關鍵。

一般認為1.5-2周/分鐘的速度旋轉模擬的「離心力」會比較舒適,2.5-3周/分是上限,長期在這個轉速下工作人員會比較容易疲勞,眩暈,如果超過3周/分鐘則會極度不適,即使經過訓練的飛行員,短時間沒問題,但長時間會嚴重影響工作。

a為向心加速度,一般一半也差不多了(一半重力下工作還是比較舒適的),取值4.9m/s^2,w為弧度,每分鐘2周,那麼換算成弧度為:

720°/分=12.566371弧度(rad)/分=0.20943弧度/秒

那麼R=111.75M

如果要實現0.5倍的向心力加速度,那麼需要111米半徑的環形工作站以每分鐘2周的速度旋轉,模擬出來的「離心力」是比較舒適的。

但很可惜我們的國際空間站整個結構也之後所需尺寸的一般(國際空間站最大尺寸也就110M左右,模擬需要222米直徑),這也是國際空間站上無法滿足這個模擬重力的原因,不過在未來也許將達到這個水平,我們非常期待。因為長期在失重條件下會影響人體各項機能。

引力和「離心力」的本質區別

用圓周運動產生的向心力來模擬引力可以欺騙前庭器官,但卻騙不了科學,因為這兩者有非常明顯的區別,前者所謂的向心力(「離心力」)用電磁力驅動下的旋轉所模擬的,並不屬於四大基本力之一,而引力則是由質量彎曲時空所產生,它是屬於四大基本力之一。

但引力在四種基本作用力中間是最小的,不過有一個好處是可以無限疊加,因此有無數基本呢粒子組成的地球的引力可以強大到留住大氣層,創造出生命誕生的環境,最後讓我們這幫唧唧哇哇研究人類為什麼倒著站著地球「下面」也不會暈的這種話題,更可以繼續長大成為像木星一樣超級行星,或者恆星,甚至最後成為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因為引力在這個宇宙中它處在上帝的角色,但它有一個黑暗界的對手:暗能量,在宇宙的頭90億年對決中,引力占了上風,但最近卻是暗能量占了絕對優勢,它的作用與引力相反,產生斥力,未來的宇宙將會被它拆得七零八落……再也拼湊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