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菊軒,名虔榮,字菊軒。名在《宜興縣誌》長壽耄耋之列,當地砂藝老輩頗為推崇。
高熙的《茗壺說·贈邵大亨君》一文中,亦首提其名:「近得菊軒掇,並蒼老可玩」。
潘氏作品並不多見,近代壺藝大師顧景舟對其評價甚佳。顧老在多方面考證後,具體推算認為,潘虔榮估計出生於乾隆二十一年(1756),並且至少在七十六歲時,尚能搏制佳器。
以下節選自顧景舟《紫砂陶瓷概論》
倒是另外一位叫虔榮的,應記上一筆。虔榮,潘姓,字菊軒。名在《宜興縣誌》長壽耄耋之列,當地砂藝老輩頗為推重。高熙的《茗壺說·贈邵大亨君》一文中,亦首提其名。現尚有二佳器傳世。此壺曾見於《宜興陶器圖譜》(台灣版第202頁圖版),壺底刻有紀年名款及作者年齡。
1937年李景康、張虹著《陽羨砂壺圖考》,即載有碧山壺館及披雲樓各藏同型同款紫砂大壺一持,「……砂細工精,底鐫楷書『歲在辛卯伸春,虔榮制時年七十六並書』十六字」。
筆者1981年秋訪問香港時,由羅桂祥先生陪同參觀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偶見珍藏砂器中有此同樣款式的壺,很覺稀罕,亦感欣逢。
據館長高美慶博士介紹,此壺數十年中輾轉新加坡、台灣、香港,現為私人藏而寄存博物館中。筆者於1985年和1989年再訪香港時,都去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觀摩欣賞,洵可樂也。
按上述該壺和作者的紀年推算,作壺年代當為道光十一年(1831年),是年虔榮七十六歲,往上推算,虔榮當出生於乾隆二十一年(丙子,1756年)。
陳鴻壽生於乾隆三十三年(戊子,1768年),卒於道光二年(壬午,1822年),據此,虔榮即長於曼生十二歲;曼生去世時,虔榮還健在,且七十六歲尚有如此佳作。
潘虔榮傳器
潘炳榮制 直筒壺
環把,彎流,高圈足,笠帽蓋。壺身與壺鈕形制相似,上下呼應,是典型的紫砂結構法則。整器觀之從容大度,曲度結構得意,形貌優雅,猶如明季儒生,頭戴笠帽,兩袖清風,縱情山水。壺底鈐「潘虔榮制」四字篆書。
潘虔榮 提梁壺
虛燈壺 潘虔榮制
潘虔榮制仲芳式笠帽壺
潘虔榮葵瓣紋紫砂壺
潘虔榮款 蓮子壺
潘虔榮菊頌壺
造型仿菊花花瓣樣式,彎流曲柄,圓形蓋鈕,上飾回紋及菱花紋。敞口,束頸,鼓腹,下呈矮圈足。壺身紋飾分三層,口沿處雕飾一周弦紋,頸部裝飾蝠紋,底部環飾回紋。
淺赭色調砂泥,滿布白砂點,觀之顆粒較粗,撫之極細。菊壺製作,講究工高藝深,歷代陶人不乏傳世之作,然上品者,只是偶見。秋高賞菊,看潘氏採菊入砂,功力非凡。
感謝閱讀,請點擊關注,每天持續更新紫砂內容,買壺詢價請點擊我的頭像在我的簡介里添加我的vx。添加vx便可免費領取粉絲大禮包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