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墉,字崇如,號石庵,出生於山東諸城,清朝政治家、書法家。大學士劉統勛長子,家族是當時的名門望族,其曾祖父劉必顯是順治年間進士,祖父劉棨曾擔任四川布政使。
劉墉成長在名門相府,家族成員世代為官,自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寧府知府、內閣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等職,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潔聞名於世。劉墉的書法造詣深厚,是清朝著名的帖學大家,被世人稱為「濃墨宰相」。
嘉慶九年,享年八十五歲的劉墉,在家中逝世。
前幾年,隨著電視劇《宰相劉羅鍋》的熱播,讓大家看到了乾隆、劉墉、和珅三人之間的趣味互動,很多人還紛紛做了表情包,可見,對其喜愛程度。劉墉雖與和珅同朝為官,還都是大學士,但是,劉墉卻很是看不起這個只會溜須拍馬的和珅。而和珅也看不過頑固不冥的劉墉,總想找機會將其除之而後快。
雖然,兩人表面上很平靜,但是,內心卻早已波濤洶湧了。一天,二人在朝房內等待吃飯,和珅心生奸計準備加害劉墉。於是,他當著眾大臣的面說:「劉中堂,我聽說您是絕頂好官,為人清廉。而且,剛正不阿,誰人都敢上奏,是不是這樣?」
劉墉見狀絲毫不畏懼他的挑釁,回覆說:「沒錯兒,這都是皇上和先父對我的教誨。」和珅見劉墉馬上入了他的圈套,於是說道:「如果你敢參我說的這位,我今天就當著大家的面兒,向你磕頭拜師。」劉墉雖將信將疑,但是,內心卻也猜到了他要說誰。
只見和珅伸出右手要與劉墉擊掌為誓,劉墉自然不會含糊,把手掌跟和珅會在一處,算是接受了他發起的「挑戰」。
這時,只見和珅向金鑾殿方向看了一眼,得意洋洋的說出:「就是那一位」時,當時的大臣都為之震驚。按照大清律法,參皇帝是掉頭的大罪,即使是劉墉這樣的重臣,也免不了發配流放的命運。
但是,劉墉面不改色,只見他整理衣著後,大搖大擺的走上了朝堂。此時,乾隆正在專注的批奏摺,只見台下傳聲:「參見吾皇萬歲。」乾隆就算隔著龍書案也知道來者正是劉墉。只見劉墉緩緩道來:「皇上,臣有一事不懂,希望您指點。不知道那些偷墳掘墓的人,應該處以什麼樣的罪行?」
乾隆下意識的在腦子裡轉了轉,不知道他又有什麼「心思」,於是,答覆道:「按大清律例,是死罪。」劉墉又問:「大清律例能管您嗎?還是只管百姓?」乾隆面露不悅:「難道你沒聽說過什麼是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嗎?何苦問我有什麼罪?」劉墉看皇帝上套了,馬上說:「萬歲重修明陵是怎麼回事?」
聽到這,乾隆才恍然大悟,原來是衝著我來的。於是,回復到:「我重修明陵,是因為看他們的陵墓非常破敗,都經不住風吹雨打。實在心裡不忍,才為他們重修,這又算得上什麼偷墳掘墓?」
只見劉墉對皇帝一臉壞笑,說道:「恐怕不是吧,我主修建時,是用小木料換取對方的大木料,是為了給大清自己修建輝煌的陵墓。這些小把戲,又怎會騙的了我呢?」乾隆見事情敗露,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生氣的說道:「就算你說的對,難道天下還有人敢治我的罪嗎?」
劉墉見此狀,知道自己惹怒了聖意。於是,便放低了姿態,對乾隆說:「您看這樣可否:明年春天時,您把去江南圍獵之行,當做充軍流放一行?」乾隆當然不甘心,於是,反將一軍,對劉大人說:「你給我治罪,難道你就沒罪嗎?」只見,劉墉雙手恭敬的摘下頂戴花翎放在龍書案上,退回原處後轉身下殿。
此時,和珅和眾大臣都在等結果,和珅心中別提多美了,他認為劉大人這次准完了,沒想到,劉墉卻大搖大擺的回來了。和珅上前趕緊詢問,劉墉把殿堂之上的全過程又演示的一次。和珅略有不信,只見劉墉指著自己頭說:「你沒見我的頂戴花翎,都沒有了嗎?」說罷,和珅才相信。
此時,和珅剛準備轉身離開,就被劉墉一把拉住,質問他是不是要食言。
和珅當然知道他的意思,本想逃避話題可劉墉是步步緊逼。無奈之下,和珅就像喪家之犬一樣被大家圍住,直到在地上給劉大人磕了響頭後,此事方才作罷。
啟程回山東之前,劉墉向乾隆辭行,其實,皇帝本就沒想治他的罪,見了他心裡便升起了不舍的情誼。於是說:「劉墉你也真是的,要不是你參到我的頭上,我能給你治罪嗎?你不就是鐵帽子劉墉嗎?」乾隆剛說完,就見劉墉叩首謝恩,還很「自覺」的把自己的頂戴花翎,從龍書案上取了下來。
乾隆不解,便聽了他的解釋:感謝陛下冊封臣為「鐵帽子」,乾隆聽後哈哈大笑。本就捨不得這位愛將,不如趁此機會化解了尷尬。就此,朝臣們都戲稱和珅是劉墉的徒弟,而「拜師儀式」則發生在朝房之內。
然而,歷史上的劉墉是否真是個羅鍋,又是否曾中狀元,並無確鑿史據可考。據一些雜文筆記記載,劉墉於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進士,相傳當年殿試前十名卷冊被遞到乾隆皇帝面前,劉墉卷本來列為第一,但乾隆想提拔一位平民才俊,劉墉由於出身相門而被降格,與狀元失之交臂。
劉墉的故居在驢市胡同西頭129號,現部分成為了私人住房,單從外觀上看還保留著當年的豪華氣派。其街南牆上曾有一橫石,上刻「劉石庵先生故居」。石庵是劉墉的號,但是,這塊橫石現已不存在了。據清朝末年震鈞所著《天咫偶聞》記述:「劉文清公故地在驢市胡同西頭,南北皆是。」
參考資料:
【《清史稿·劉墉傳》、《清稗類鈔》、《清史稿·高宗本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UZvLDW8BMH2_cNUgrba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