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貴妃真的在馬嵬坡「起死回生」了?為什麼她的屍骸至今成謎?

2020-08-06     指點江山

原標題:楊貴妃真的在馬嵬坡「起死回生」了?為什麼她的屍骸至今成謎?

世人對待美的事物,從不吝嗇自己的讚美。所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白居易筆下的這位美女,正是唐玄宗最寵愛的楊貴妃。

根據相關的史書記載,安史之亂爆發時,楊貴妃被迫自縊於馬嵬坡。但奇怪的是,當人們兩年後挖開其墳冢時,卻並沒有發現什麼屍骸。莫非楊貴妃真的在馬嵬坡起死回生了?一時之間,坊間各種流言甚囂塵上:什麼藏進太蓬山、死於亂軍之中、逃往日本……

那麼,為什麼會有如此多的傳言呢?

公元755年,大唐王朝爆發了爭奪統治權的內戰——安史之亂。當史思明和安祿山率叛兵攻入長安後,唐玄宗被迫棄宮出逃。就在一行人逃亡至陝西一帶的馬嵬坡時,隨行將士突然爆發了起義,彼時升任宰相的楊國忠不幸被亂軍殺死。

之後,暴亂愈演愈烈,起義將士頭目隨之將矛頭指向了楊國忠的妹妹——楊貴妃。後來,事情的發展如史書記載的那般,楊貴妃被迫自縊於馬嵬坡,一代美人就此香消玉殞。據史書記載,唐玄宗回到長安宮後,曾派宦官前去改葬楊貴妃。

可是,那些去改葬的人,回來卻稱:「墳冢中沒有楊貴妃的遺體,只帶回了其隨身佩戴的香囊。」然而,關於楊貴妃的「遺體」,新舊唐書的記載卻不同。新唐書對此的記述是「香囊猶在」,而舊唐書的記載卻是「肌膚已壞,香囊猶在」。

那麼,新舊唐書記載的內容為何會有差異,楊貴妃的遺體難道真的被人盜走了嗎?

眾所周知,舊唐書成書較早,而且,是在唐朝時就存在的記述類史籍。反之,新唐書則是宋人參考舊唐書編撰而成的。從這一點來看,舊唐書中記載的內容應更為可信。可是,即使如此,新唐書又為何要刪掉楊貴妃「肌膚已壞」這麼重要的內容呢?

對於這個問題,中國人民大學的史學教授劉厚濱認為:若從唐玄宗本人的角度分析,他肯定需要對外公布楊貴妃的死訊。只寫一句「香囊猶在」,無疑為後世提供了很大的想像空間。基於這種目的,宋人在改寫新唐書時,便乾脆刪掉了「肌膚猶在」這四個字,巧妙地迴避了楊貴妃屍骸這個事情。

這裡,我們再來說說楊貴妃逃往日本的傳言。

在十一世紀時,日本作家紫式部曾根據長恨歌寫了一部長小說《源氏物語》。在這部小說的記載中,日本宮廷中曾有一位名叫紫式部的女官,其主要職責是為宮廷貴婦們教授漢學。仔細分析便會發現,《源氏物語》中紫式部的命運,顯然與中國的楊貴妃有很多相似之處。

基於這樣的資料背景,很多人猜測楊貴妃逃到了日本。根據當時的資料記述,楊貴妃大抵可能逃到了日本的山口久津縣。但是,相關史書對於航海的記載不多,唯有鑒真和尚東渡日本那次記述的較為清楚,相傳,他耗費十一年,歷經五次失敗後,才抵達日本。

所以,在當時那樣艱苦的條件下,楊貴妃逃到日本的可能性又有多大呢?

中國人民大學的劉教授認為,雖然,鑒真和尚東渡日本確實不易,可是,根據唐朝史書的記載,那時中日交往頻繁,僅非正式交流就有十六七次。此外,當時的造船技術已經比較發達,就船隻本身的規模來看,楊貴妃出逃日本也比較合理。

假使,當時確有船只能抵達日本,可是,在那樣兵荒馬亂的年代,楊貴妃是在那個港口登船的呢?

按照古代交通史的記述,唐玄宗一行人在安史之亂後逃到了四川。若楊貴妃要出逃,定會選擇與其方向相反的路線。比如:從武漢出發,途徑長江下游。按照這樣的設想,當時可能會有三個目的地,即:蘇州、揚州和明州。所以,楊貴妃極有可能在這三個港口登船,抵達日本的山口久津縣。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說法,那就是:逃往太蓬山。

曾經,白居易在其《 長恨歌》提到,「昭陽殿里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於是。一些學者據此猜測,楊貴妃在馬嵬坡兵變後逃到了「太蓬山」。

根據史書記載,太蓬山位於今四川省營山縣,地勢險峻,地貌極為獨特,十分適合藏匿。此外,有傳說楊貴妃愛吃荔枝,唐玄宗為其特意開闢了一條荔枝路,而這條路剛好就經過太蓬山。

可是,如果事實真是如此,唐史中為何沒有記載呢?

對此,四川史學專家馮教授認為:坊間關於楊貴妃死因的傳聞相持不下,一來是因為相關史料記載的過於粗略,二來是因文人墨客的浪漫渲染。雖然,這些說法如今都已無從考證,但是,「楊貴妃」三個字已經成為了大唐盛世的代名詞,她的最終歸宿永遠值得後世探索。

據學者考證,如今存在的馬嵬鎮上還保存著重新修葺的楊貴妃墓館,館裡放著楊貴妃的塑像。墳冢大約有三米之高,外形被青磚嚴嚴實實的包裹起來,而這些嚴整的防護措施顯然是原始貴妃墓不可能具備的。

此外,正在考古工作者一籌莫展時,四川省都江堰市紅梅村又傳出了千年古墓的奇聞。

根據當地村民的敘述,紅梅村的村後有一座千年古墓,而這個墓中埋葬的正是楊貴妃。早些時候,墳冢前還能看到一塊刻著「楊」字的墓碑,可是,卻沒有名諱。之後,經過多年的風雨洗禮,這塊墓碑早已不復存在,且墓地也被村民種上了莊稼。

1997年,都江堰市與紅梅村聯合挖掘了這個千年古墓。根據當時的考古檔案記載,挖出的棺槨長約1.7米,寬僅有45厘米。從棺材的大小判斷,古墓中埋葬的應該是一位女子。至於墓主人的具體身份,則已無從辯駁了。

其實,我們可以從白居易的《 長恨歌》中看出端倪,所謂「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不正是說馬嵬坡上已找不到楊貴妃的屍骸了嗎?之後,白居易又提到「上窮碧落下黃泉」。可見,唐玄宗可能確實曾派道士尋找過楊貴妃,結果,這位道士在一座仙山上發現了她。

然而,道士如果真的找到了楊貴妃,文中提到的「蓬萊仙山」又具體是指哪裡呢?

根據日本的文學作品可知,文學家們經常會將蓬萊比作日本。就這一資料背景,楊貴妃逃到日本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的。可是,坊間所傳的楊貴妃出逃道觀成為女道士,確也言之有理,證之有據,不能輕易否定。

或許,未來考古學家們還會發掘到新的史料,到時,可能就會揭開圍繞楊貴妃的一切謎團。

參考資料: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十五》、《舊唐書·楊國忠傳》、《新唐書·卷六·本紀第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3yRjy3MBLq-Ct6CZcKi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