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和使用燈具的國家之一。戰國、秦漢主要流行青銅燈具,其功能、造型、裝飾及製作工藝都有很高的成就。漢魏時期,陶瓷燈具發展迅速,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用具中不可缺少的照明用具。燈具主要分為油燈和燭台兩類,前者盛放的燃料以凝固點較低的動物油脂或者植物油為主,後者主要用來固定熔化後呈油膏狀的蠟。
千百年來,燈具的功能和基本結構一直比較穩定,但形制卻變化多樣,不乏精品之作,獅式燭台就非常具有代表性,燭台通常塑成體格碩壯的臥獅,怒目圓睜,張口獠牙,四肢粗短有力,背部中間立一矮圈,用以固定蠟燭。
江蘇省南京市清涼山出土三國東吳時期青釉獅形燭台(圖1),圓耳聳立,背部篦劃鬃毛,獅尾貼塑於後。通體施青釉,釉色發灰失亮。
圖1
浙江省杭州市半山鋼鐵廠西晉太安二年(303年)墓出土的青釉獅形燭台(圖2),兩側劃戳飛翼紋,並劃出四肢輪廓,獅尾先拱起而後貼於股。青釉發色純正,潤澤光亮,開細小紋片,應是越窯產品。
圖2
浙江省餘姚梁輝九頂山西晉太康八年(287年)墓出土的越窯青釉獅形燭台(圖3),獅首高昂,胸前和背部披有細劃鬃毛,前肢刻劃飛翼紋,獅尾先揚後收,裝飾手法多樣,立體感強,藝術效果極佳。
圖3
圖3
同樣造型的獅形燭台還出土於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張家山西晉元康七年(297年)墓和儀征市龍河公社西晉墓,3件青釉獅形燭台(圖4)大小相若,可見當時頗為流行。
圖4
河南省洛陽博物館藏有一件造型奇特的西晉三獅燭台(圖5),三臥獅臀部相連,夾角呈120度,獅首高昂,張口露齒,前肢兩側均刻飛翼紋,獅身相連中央處立一中空燭台,從殘存部分看,燭台較高,實用性增強。
圖5
上海博物館的西晉青釉獅形燭台(圖6),四肢立起,作欲騰狀,與普遍臥獅不同。除刻劃鬃毛和四肢輪廓外,還戳印圓圈紋,釉色青潤通徹,光澤明亮,可謂越窯精品。
圖6
圖6
圖6
南京市博物館展東晉褐釉獅形燭台(圖7),獅首明顯變小,獅身圓潤臃腫,氣勢頓消,胸前近口處有一耳杯,用於貯水,應為水盂,褐釉澀而無光。此物集燭台與水盂功能為一體,設計巧妙,用心良苦也。
圖7
圖7
獅形燭台的時代性很強,出現於東漢末,流行於兩晉。特別在西晉時,獅形燭台的製作精美,形式多樣,東晉之後消失。當前博物館對其定名除獅形燭台外,還有獅形器、獅形辟邪、水注、硯滴等,從器形特徵與功能的關係看,做硯滴和水注甚為不便,其名不可取。
後記: 窺瓷——是朋友 元寶 的微信 公眾號,他 從事瓷器學習多年,在朋友勸說下開始寫公眾號,只為了探討學習,喜歡的朋友關注一下,可以互動。這些都是作者原創,發在頭條上也是經作者本人同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UNvscHAB3uTiws8KV2e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