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術」淪為騙局 一家三甲醫院的腦癱治癒神話終於落下帷幕

2019-11-14     嘟嘟醫生輕鬆孕育

終於!傳說中的河南腦癱神術被停診了!

據報道,11月11日,推行「封針療法」的鄭大三附院兒童康復科已全員停診,醫院官網也刪除了此前有關「封針療法」的所有內容。

來源:微博截圖

自10月21日,一篇《嬰兒封針調查:一家三甲醫院的腦癱治癒神話》文章把河南鄭大三附院的「封針治療」推上了輿論頂峰。

這個曾被無數腦癱患兒家庭追捧的治癒神話,在不到1個月之間,因「實驗樣本量不大,循證醫學論據不高」而停診。

從整個時間開始到現在,「封針治療」的創始人萬國蘭自始至終未曾露面。絕大多數的家長看到此結果深感大快人心,而治療中的父母陷入更深的絕望,可以說是唯一的希望現在也沒有了。

鄭大三附院兒童康復科專家團隊,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萬國蘭。

「封針治療」曾經的神話

封針,又被稱為「位點加穴位藥物注射療法」,醫生用注射器向嬰兒的頭部、後頸、四肢、腰部注射藥水。據說,這樣的治療可治癒全世界都無法治療的腦癱兒童。

這個神話來自河南鄭大三附院的萬國蘭。她是「封針」療法發明人,也是三附院兒童康復科創始人。2018年,她曾榮獲首屆「河南最美醫生」提名獎。

萬國蘭的封針療法,源自一個想法。起初她自己也意識到,針灸對腦癱患兒沒什麼效果,那麼加點藥進去試試呢?有了這個想法後,她自費購買了鴿子和雞,給它們「打針」觀察療效,後來,這些動物「沒什麼副作用,反倒更加活躍了」

接著,萬國蘭又在自己的穴位上試驗,一天到晚,手上全是針眼,最後才用到了孩子身上。因萬國蘭以身試針,被譽為「大愛無疆,醫者仁心」。

1992年,鄭大三附院正式應用「封針」療法。

鄭大三附院關於腦癱的簡介

萬國蘭的一篇論文顯示,從1997年到2002年,兒童康復科診治的381例腦癱患兒,通過維生素B1、B12加生理鹽水稀釋,同時進行穴位和位點注射,總有效率高達97.1%,其中正常化接近半數,達到190例。

論文部分內容截圖

後期封針療法中的藥物也在不斷變化,由最開始的維生素B變成腦活素針、鼠神經、肉毒素A等藥物。據患者家屬稱,鼠神經不納入醫保,醫生會讓家長到院內門診購買,每支價格約153元,一個療程需要10支。

根據《中國腦性癱瘓康復指南(2015)》,神經生長因子應用於腦癱治療尚缺少大樣本研究的循證醫學依據。

《指南》對神經生長因子的推薦強度為D級代表「數據不充分或存在衝突,無法證明和預測是否有效、無效或有害」。

可是,有哪個父母肯放棄自己的親生骨肉?哪怕只有1%的希望,他們都會牢牢攥著,不敢鬆弛。

鄭大三「封針療法」一個療程下來需要約15000元~25000元左右孩子進行五六個療程的「封針療法」,是最普遍的情況。

治療期間,不僅花費高昂,孩子還要承擔莫大的痛苦。治療過程中,四五個大人幫忙按著,平均 3~5 秒扎一次,每扎4~5 針換一支注射器。頭部開始,然後是後頸、四肢、腰部。一次封針孩子需要被扎入幾十至近百針不等,持續時間 10 分鐘左右

每扎完一處,父母要手腳麻利地用棉花球按壓針眼,防止血液外滲。凡是封針之後的孩子,頭上都是腫脹的包。封針後的孩子,因為無法承擔痛苦,哭暈過去是常事。

康復前街、后街的老居民區里,四處可見接受「封針」的「小光頭」

這種治療方法也被家長質疑過,但更多的家長則是無條件信賴。創立「封針療法」後,三附院兒童康復科,從起初的十幾張床位發展到2019年的11個住院病區、2個康復訓練區、1個中醫康復區、600張床位。康復科成為最為龐大的科室之一,腦癱康復是地方醫療衛生經濟的支柱。

「封針療法」暫停前,住院病房走廊上都加了病床

「苦口良藥」真能治病嗎?

花費不菲,孩子痛苦無比,它真是一道「苦口良藥」,效果絕佳嗎?

總有效率高達97.1%,其中正常化接近半數,達到190例這些數據,在無醫學背景的家長看來是事實是神話。

在醫學內部受到了多方質疑。原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醫生孫成彥分析,「要麼不是腦癱,要麼評價標準不夠嚴格」。

國內一位兒童康復界權威專家也透露,自己曾親自到鄭大三附院和科室領導座談,多次希望停止該療法。但就算這樣,這項至今仍缺乏循證醫學證據的療法,臨床上也運用了三十年。

據新京報記者採訪到,沈宜(化名)的孩子,就曾被誤當腦癱進行封針治療。當時孩子僅1月大,醫生拉了孩子的腿,拎起來走了幾步後,說孩子呈剪刀步,診斷為肌張力高。

沈宜上網搜索肌張力高,發現是腦癱的症狀,後期又把孩子送去不同醫院檢查,有的醫生直接診斷孩子為「腦癱」!她又帶孩子去了北京,醫生說,如果4個月後還是這種狀態,可能有些問題,但現在說不準。

她應該信誰呢?權衡再三,她還是送孩子去做康復,封針療法讓她膽寒,她換了一家醫院康復,其中也有類似封針的針灸療法,只不過針數沒有那麼多。

醫生對她說:如果你錯過了黃金周期,等他有問題的時候,你再來看就晚了。

她還能怎麼選呢?

隨著孩子逐漸成長,慢慢變得和普通的孩子一樣,7個月就學會爬行。她不再送孩子去康復。醫生打來電話質問她,別看孩子現在能爬,不治療的話,以後走路姿勢都會出現異常,讓她堅持康復到1歲。

考慮再三,她沒有把孩子送回去。最終,孩子10個月站起來,11個月會走路,1歲學會說話,和正常孩子無異。

她身邊的親戚、同事的孩子,有四五個都被診斷為「腦損傷」,這也讓她懷疑曾經的決定:孩子真的有問題嗎?

除了沈宜外,還有很多父母都闡述過自己帶孩子就醫經歷,醫生看了一眼孩子,拉了拉腿,就說孩子肌張力高需要康復,否則會成為腦癱。

過度治療,才是「神話」的真諦

肌張力高,是一個被過度濫用的醫療詞彙

肌張力,是指靜止鬆弛狀態下的緊張度。人體為了保持一定的姿態、臥坐站,保持的一定的肌力,是正常的生理現象

現在很多父母都喜歡豎抱孩子,小嬰兒頸椎力量不強,抱起來就會自然往後仰或側臥時身體也會往後仰;當孩子大哭大鬧時,還會出現「打挺」,很有力地屈曲或伸直雙腿,這都是正常的。但有些醫生可能就會把這些現象診斷為「肌張力高」。

腦癱的確會有肌張力高的表現,但肌張力高不等於腦癱。如果輕易把孩子這種正常表現當做腦癱治療,不僅給家庭帶來巨大的經濟負擔,也讓孩子承受巨大的痛苦。

等孩子長大,恢復正常運動後,這筆功勞可能就要歸功於封針療法,正因此,所以封針療法的「功效」才那麼有效。

真正的腦癱,一定是腦損造成的。臨床主要表現為運動發育和姿勢異常,運動功能受限。除此外,腦癱患兒常常伴有智力、感覺和行為異常。

腦癱的主要病因包括:

  • 產前危險因素:絨毛膜羊膜炎、宮內發育遲緩、接觸毒物等
  • 圍生期腦損傷:如缺血缺氧性腦病、新生兒腦卒中、產傷、顱內出血
  • 早產有關的腦損傷:腦室周圍腦白質軟化、腦室內出血
  • 腦發育異常:腦發育畸形、遺傳性或代謝性腦發育異常
  • 產後腦損傷:如核黃疸、中樞神經系統感染

這些致病因素互相共存,並相互作用,也是醫生需要考慮的因素。

腦癱的臨床診斷也相對複雜。因為腦癱有多種類型,非常容易與嬰幼兒時期其他神經及肌肉疾病引起的肌無力相混淆。目前,腦癱的診斷主要靠病史與體格檢查。

醫生診斷時,要確定孩子是否有中樞神經系統進行性或退行性疾病?孩子屬於四肢癱、偏癱、雙癱,還是共濟失調?有沒有出現智力低下、癲癇、視聽覺障礙、語言發育遲緩、脊柱畸形?1/2~1/3的孩子,還會有頭顱CT、MRI異常。

需要同時檢查,把這些因素綜合考慮進去,最後才能做出診斷。而不是摸摸腳,看看孩子是否後仰,抱起來腳是否呈現剪刀步,就輕易判定孩子腦癱。

當孩子診斷為腦癱,目前主要的治療措施是功能訓練,包括體能運動訓練、技能訓練、語言訓練等。器械上,也有矯形器治療,幫助矯正異常姿勢,這些都是物理學手段。

在目前的醫療技術下,腦癱無法治癒。只能通過這些訓練來改善能力和生活。

有網友稱,每一個「治得好功德無量,治不好理所當然」的病,都是過度醫療和神棍療法的重災區。

有的醫生不懷好意,有的父母明知事實真相也想賭一把。因為他們覺得現在醫學的發達,總有那麼一絲的希望。


而事實上,雖然醫學在進步,但遠遠未達到理想中水平,依舊不能實現醫治百病,戰無不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UKP_aW4BMH2_cNUg64t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