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油蛋糕、奶油奶茶、奶油湯……奶油就是奶油嗎?

2019-11-06     荷蘭奶叔

「奶油」這個詞,最近的出鏡率越來越高,奶油湯、奶油麵包、奶油泡芙,連奶茶店也有奶油系列,更是出現在了上周六的奶叔食堂。

這種白綿綿軟乎乎的、吃起來像奶油的食物,到底是什麼?

其實,奶油就是粵語裡cream(奶油)的音譯;可以說,奶油也是奶油——但它們之間,又有那麼一點點不同,讓奶叔慢慢給你說道說道。

奶油和奶油的英文都是cream,它們其實都可以被籠統地稱為「奶油」。

奶油是一種脂肪含量比較高的乳製品。

傳統工藝當中,生牛乳或羊乳靜置一段時間之後,密度比較低的脂肪就會浮到頂層;將這層收集起來,就成為了奶油。

當然,在現代工業化生產中,靜置分層這種耗時緩慢的工序,基本都由離心機來代勞了。

奶油也是奶油,但它的顏色更淡,味道也比較不容易膩。

這與奶牛的飼料有關——如果奶牛食用的牧草里含有一些像類胡蘿蔔素之類的天然色素,那麼牛奶的顏色通常會帶有淡淡的黃色,這樣製作出來的奶油,顏色帶有淡淡的黃色,味道也更濃。

但如果奶牛食用的是穀物等飼料,最終產出的奶油則呈白色,味道也比較清淡,質地比較鬆軟。在香港,嚴格來說,前者稱為「奶油」,後者就是「奶油」了。

不過,無論是食品包裝還是餐點命名,現在很多人並不會仔細區分這兩個概念。

在內地,所有的奶油都可以統稱為「奶油」;而在香港,它們可能都會被叫做「奶油」。

有些人認為,「奶油」是指植物性奶油,這種說法並不正確。

實際上,奶油也是以牛奶為原料的,屬於動物性奶油。

動物性奶油的原料是牛奶、羊奶等,而植物性奶油則是通過植物油加工而來的「人造奶油」,算是動物奶油的替代品。

植物性奶油不僅口感和味道上稍遜一籌;而且為了做出奶油的口感和外觀,植物性奶油在製作過程中會產生比較多的反式脂肪酸——這種脂肪酸不利於心血管健康。

黃油也常常和「奶油」混淆

再順嘴說另一個容易混淆的概念——黃油。

黃油,在香港稱之為「牛油」,其英文是 butter;但台灣將它翻譯成「奶油」,偶爾就會有人將「黃油」和cream弄混。

黃油的應用頗為廣泛,塗抹在麵包上、烘焙曲奇餅,或者是用來煎炸食物,都可以。

奶油可以用於甜品製作,但由於質地比奶油鬆軟,奶油不太適合用來做出漂亮精緻的造型和裱花。相對來說,奶油更適合烹調,加在羹湯或者飲品里調味。

最著名的大概要屬「奶油湯」了。

這種西餐中最為普遍的羹湯,其中就加了奶油(當然,奶油也可以)。

由於加了奶油,奶油湯的口感濃稠順滑、奶香濃郁,而如果在湯中加入玉米、蘑菇、雞肉、海鮮等原料,則可以衍生出玉米奶油湯、蘑菇奶油湯、雞肉奶油湯、海鮮奶油湯等。

乳脂量比較低的輕奶油(light cream),通常可以加入到咖啡、奶茶當中調味。

另外,一些飲品會在咖啡、奶茶上面直接打出一團奶油,這通常用的是乳脂含量35%左右的新鮮奶油。

而要說奶油飲品,最不可思議的可能是「奶油汽水」——倒不是用奶油做的,而是一種奶油味道的飲料。

奶味裡帶著果香,但口感又並非如牛奶、奶油那樣濃稠柔滑,而是咕嚕嚕冒著氣泡的汽水;如果剛從冰箱裡拿出來,則更添一分清涼冰爽。

但沒想到,這種奇妙的搭配竟然別有一番風味。香港朋友告訴奶叔,這種飲料可以算得上是他們的童年回憶。

奶油汽水

甚至,他們還會將在奶油汽水裡加入一個雪糕球,或者是搭配鮮奶——混搭升級,是之謂為「奶油溝鮮奶」、「奶油溝雪糕」。

奶粉們,你們會喜歡添加了奶油的食物嗎?

留言給奶叔吧!好了,奶叔寫稿寫餓了,先去煮個玉米奶油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UHwwUm4BMH2_cNUgg76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