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懷石投江,身後自有評說(上)

2019-10-15     中華人APP

公元前278年五月,春回大地,長沙東北的汨羅江畔,藍天如洗,萬山青翠,繽紛的花兒怒放在萬綠叢中,歡快的小鳥在綠蔭蔭的枝頭啼唱。碧波蕩漾的江面上,白帆點點,漁歌陣陣,到處是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有位老人卻對這明媚的春色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他穿著寬大的舊衣服,戴著頂高高的破帽子,佩帶著一把鋒利的長劍,整日徘徊在江邊。他時而低頭吟詠,時而仰面長嘆。時而放聲痛哭,時而陣陣冷笑。他那飽盡風霜,枯槁憔悴的臉上布滿了哀痛、悲憤和絕望。

寅年寅月寅日生

他就是楚國的三閭大夫,我國最早的偉大愛國詩人屈原。

公元前340年,屈原出生在楚國一個破落的貴族家庭里。巧得很,屈原的生日是寅年寅月寅日,在我國古代歷算中,以"人生於寅"為吉祥,屈原的生日自然更為吉祥。他的父親高興極了,給他取了個很好的名和字:字"原"名"平"——"平"有"平正"的意思,"原"象徵著大地。

屈原沒有辜負父輩的期望,他在少年時代便努力學習。每天早上,天朦朦亮,他就起床讀書,晚上直至深夜。到了青年時期,屈原已博覽群書,知識十分淵博。他的詩詞文章都寫得很好。他有遠大的抱負,一心想使自己的祖國富強起來。他的卓越才能傳到了楚懷王那裡,楚懷王召他進宮,任命他為左徒。這是個兼管內政外交的要重職務,相當於後代的副宰相。屈原每次與楚懷王商議國家大事,都能提出令人信服的建議,談出獨到的見解,因此很受楚懷王的信任。

小人包圍著楚懷王

楚懷王身邊還有許多大臣,都是些王孫公子出身的舊貴族。這些人不學無術,結黨營私,腐敗透頂。

屈原一心想把國家治理好,主張進行政治改革,定出一套新法令限制舊貴族的特權,反對他們那種禍國殃民的惡劣作風和糜爛生活,減輕人民的負擔。屈原的主張得到了楚懷王的支持,懷王決定秘密地讓屈原起草新法令-----《憲令》。

既得利益者們抱成了一團

舊貴族們惶恐不安了,為了維護他們的既得利益,他們抱成一團,狼狽為奸,與屈原作對。

一天,屈原正在全神貫注地起草《憲令》,上官大夫悄悄走了進來,企圖偷看《憲令》的草稿。屈原知道他的來意不善,便機警地捂住草稿,拉下面孔,義正詞嚴地說:"對不起,《憲令》沒公布之前,任何人也不許看,這是大王的命令!"

屈原拉下面孔,義正詞嚴

上官大夫討了個沒趣,灰溜溜地走了。但他不死心,又出了個鬼點子,跑到楚懷王面前去誣陷屈原,說,"大王叫屈原起草《憲令》,朝廷內外都知道了,屈原經常誇口,說除了他,誰也辦不成這件事。"。

楚懷王最忌憚別人知道《憲令》的事,他又是個心胸狹窄,虛榮心極強的人。聽了上官大夫的話,他信以為真,大動肝火,就免去了屈原左徒的官職,只叫他做個管理宗廟祭祀的三閭大夫。此後楚懷王就與屈原疏遠了,楚國的這次變革,也就和屈原任左徒的命運一樣,葬送在舊貴族集團的手中了。

屈原被免職

屈原被罷免之後,他在外交上的主張----聯齊抗秦的政策,也遭到了同樣的厄運。

以鄭袖、子蘭、靳尚為代表的投降派,暗地勾結秦國,出賣楚國的利益,他們千方百計打擊、排擠屈原。剛愎自用的楚懷王,拒不聽屈原的多次勸告,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秦國的愚弄和欺騙,公元前296年死在秦國的因禁中。

楚懷王被囚後,太子熊橫繼承了王位,稱作頃襄王,子蘭任了令尹。

流放到了江南

楚懷王客死秦國的消息傳到了楚國,不久,他的屍體運回了郢都。楚國上下人人震驚,個個悲憤。

老百姓想起了楚懷王是被子蘭、靳尚等人硬勸到秦國去的,他的死與他們有直接的關聯,因此對這夥人當政掌權怨聲四起。

人們自然也回憶起當初屈原竭力勸諫楚懷王千萬不要入秦的情景,紛紛頌讚他義膽忠心,富有政治遠見,並為他的被疏遠而鳴不平。

民眾對子蘭一夥的怨恨和對屈原的熱愛,使子蘭十分恐懼。他讓靳尚在頃襄王面前拚命說屈原的環話。頃襄王自己也十分妒恨被人民愛戴的屈原,就將屈原逐出郢都,流放到了江南去。

將屈原逐出郢都

那時江南的地方很廣,包括今天的湖北省南部和湖南省北部一帶,這一帶有許多地方是無邊無際的草原林莽,尚未開發,人跡稀少。

屈原從郢都出發,順大江(即今長江)東下,在洞庭湖和沅水流域的廣大地區,走著艱難曲折的道路,過著貧病交加的生活。

在長期顛沛流離的歲月里,屈原懷著悲憤交集的心情,用自己的心血凝成了《離騷》《九章》《天問》等許多光輝詩篇。這些作品充分反映了屈原愛祖國、愛人民,追求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尤其是他的代表作《離騷》,長達370多行,共計3400多字,幾乎概括了屈原一生的政治鬥爭和楚國從衰落到滅亡的史實。是我國古典文學作品中最長的抒情詩,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義傑作。

屈原的詩歌,在寫作方法上,吸取了楚國民歌的精華,運用了楚國方言聲韻,敘寫了楚國風士物產,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被後人稱作為"楚辭",它對我國文學優秀傳統的形成和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

(待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U46IzW0BMH2_cNUgIIgf.html






乾隆戒煙軼聞

2019-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