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懂事」不一定「心理問題多」,得分清楚是真「乖」還是假「乖」。
1. 兩種「乖」,表象一致,內里不同。
第一種「乖」孩子,原生家庭幸福,安全感充足,給人感覺做什麼事都很淡定,既聽指揮,又在遵守規矩中有自己的想法。
這樣的「乖」,來自安心和滿足。心裡平靜,做事踏實安穩,自然看起來很乖。
舉個例子。
幼兒園的老師們都特喜歡一個叫貝貝的小朋友。這個孩子每天自己吃飯,自己睡覺,還會照顧其他小朋友。老師評價他太好帶。
可是這孩子不只是好帶,還很有趣。
做遊戲的時候,充滿好奇心,開心的大笑,歡快的像個小鹿。
跟老師互動特別有愛,互相給起外號,還每天一起聊天開玩笑。
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很強,老師跟他逗樂,他都聽得懂,經常咯咯咯樂的歡,師生相處的就跟朋友似的,其樂融融的。
跟同學互動的更是頻繁。好多小朋友都挺喜歡他,放學或上學的時候,在幼兒園院子裡,一看到他就大老遠的跑過來,有時候還來個大大的擁抱。
上課的時候,貝貝總是很專注投入。學東西認真又快。但不一定都和別的小朋友一起搶答,或者特別表現出來。有時候看他沒說話,沒搶著舉手回答問題,老師擔心他沒跟上。課後一跟他聊天,發現課上的內容孩子其實全都理解了。不光理解了,有時還會用老師的口吻和原話,轉述出來。把老師當小朋友一樣,耐心的講。
後來老師跟孩子父母接觸,才知道這孩子為什麼這麼好帶、有趣又專注力強。
他的父母每次接送孩子,都鼓勵孩子自己穿衣服換戶外鞋子,自己背書包,自己走路。
早晨引導孩子跟老師說早上好,放學時也一定會記得跟老師說拜拜。
教室外面遇到孩子認識的小朋友,更是連父母都開心的過去跟小朋友一起互動。
就連別的小朋友都愛和貝貝的爸爸媽媽玩。
幼兒園開放日的時候,還有小朋友特意溜達過來告訴貝貝的媽媽,他做了什麼手工,跟貝貝媽媽聊天。
雖然不是自己的孩子,貝貝的媽媽也特別耐心的聽,並且豎起大拇指,給他鼓勵。
她對貝貝更是耐心。接送孩子時,從沒見過她對孩子凶過一次。哪怕孩子剛開始上幼兒園的時候哭鬧過,也不講理過,甚至家長去單位的時間過。但孩子的媽媽一直都是蹲下來耐心的給孩子擁抱,並且堅定的表達父母的態度。
能看出來,溫柔而堅定的教育,在這個家庭真的做到了。
貝貝在這樣的家庭里成長的越來越獨立,開朗,有愛。
同時,還很有規則意識。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什麼時間做什麼事,孩子心裡都有數。
貝貝的爸爸媽媽從來沒有給幼兒園老師溝通過要特別照顧自己的孩子。但老師們卻打心底里喜歡跟這孩子玩兒。
這種乖孩子,是由內而外散發出的淡定和乖巧。是真「乖」。
第二種「乖」孩子,原生家庭中父母強勢,教育方法不科學,孩子一犯錯就打罵,直接把孩子給管「服了」。
這時的「乖」,是誠惶誠恐的,謹小慎微之下的無助,是一種被壓抑後的假象。
一個朋友的孩子,從小就媽媽說什麼都照做。可雖然照做,有時候又會突然情緒失控。
父母覺得自己的孩子只是情緒化,總體還算乖。
有時候孩子情緒失控,父母就言語威脅甚至打罵,不許孩子哭。
孩子一有沒按父母意願做的事,父母就說孩子不懂事。父母都這麼辛苦了,還得花時間管教他。
直到後來孩子長大了,有一天他告訴父母,他恨父母,再也不想回家。
這種乖孩子,是被壓抑的結果,這種乖,從不來自於本意。是假「乖」。
2. 兩種「乖」,內里不同,導致長大後的狀態截然相反。
第一種「乖」孩子,長大之後內心強大,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對和解決問題。
因為內心深處有家庭作為堅實後盾,擁有充分的安全感,更能勇敢迎接人生的挑戰和機遇。在生命的旅途中,能夠把更多的精力和注意力放在找尋自我上。
第二種「乖」孩子,長大之後有兩類情況。
一類是沒有意識到童年被壓抑,繼續重複童年的模式,無論是事業或家庭,為了讓他人喜歡自己,都習慣性壓抑自己的真實想法。日復一日,辛苦的討好。把精力和注意力都放在如何取悅他人而不自知。
另一類是意識到童年被壓抑,長大了對自己的習慣性討好覺得很難受,不接納,痛苦。不得不分出大量精力面對這份矛盾。甚至因為這份矛盾感和不接納,引發抑鬱、焦慮等心理問題。
第二種「乖」孩子,把大量精力用在討好他人,或是處理內心矛盾性上。在消耗了這部分精力之後,才有可能真正開始找尋和探索真實的自我。
這個過程,顯然會更加艱難。其中經歷和出現心理問題,更是大機率事件。
所以看到「乖」孩子不一定都要擔心,甚至認為他以後會有心理問題。
身心合一,內外一致,和年齡相符的「乖」:
是良好家庭教育的成果,面對孩子的乖巧懂事,心裡默默的開心就好,不必擔心會發生心理問題。
而如果孩子表面懂事,甚至帶給別人一種超過年齡的周到,又少了同齡人的好奇、直來直去、小任性、小調皮、探索欲……有時候又會莫名的反應激烈或怯懦隱忍:
那不妨回看一下自己和孩子的溝通方式,家庭氛圍,教育理念,是否有過於高壓強勢的地方,及時跟孩子溝通,及時尋求教育或家庭關係方面的幫助和改變。
請意識到這樣的乖和懂事只是假象,等孩子大了,你老了,這份童年的壓抑,可能會加倍奉還給生活,甚至傷害到他自己。
3. 幸福的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來治癒。
幸福帶來的乖巧,歲月靜好。壓抑帶來的乖巧,隱患重重。
聽不聽話不是評價孩子好壞的標準。
允許孩子真實的存在,有機會做自己,是你能帶給孩子最大的包容、理解和愛。
當你這樣做,反而可能會收穫一個內心平靜的,真實的「乖」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