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統一全國後政治權利高度集中,官印廣泛使用,曾設專人管理官印

2020-01-11     文藏

秦朝統一全國後政治權力高度集中。儘管秦始皇皇祚時間不長,可是他建立了一整套相對完善的皇權機制,確立了以丞相為首的中央政府組織。為了加強對各級廣泛使用的官印的管理,中央政權設置了「符節令臣」這個職官加以管理,專門負責印章管理事宜。

其中,對皇帝自身某些用度也有不可逾越的規定。下圖是一方青銅印,印面文字是「修武庫印」,鼻鈕,長2.2厘米、寬1.7厘米、台高0.9厘米。印面鑿有「十」字界格及邊欄。印文是秦小篆字體,鑿刻成印。從外形特徵分析,這應該是一方比較典型的秦官印。

秦朝在中國歷史上是第一個統一的封建中央集權制朝代,也是第一個制定國家法律的朝代。秦《工律》中有關軍事的內容規定,「公甲兵,各以其官名刻久之。其不可刻久者,以丹若書之。」就是說,國家兵器庫里貯存的盔甲武器,一律要按照適用的軍官官職牢固地刻在上面;如果不能,也可以寫上紅色的字。

這方印按照印面文字,是秦朝兵器庫中負責修理武器官員佩帶使用的印章。因為是鑿印,而且篆刻粗糙,應該是一枚正式官印的複製品,用於殉葬。秦朝的禮制中,對印章的製作有著十分嚴苛的標準,印章的文字、字體、材質、尺寸以及形狀,都可以用來區分官員等級的高低。秦代的官印管理制度規定了官員必須隨身佩帶國家頒發的印章。

可是,隨身佩帶的官印有一個局限,就是人們很難從佩帶的印章上準確地分辨出職官階級的高低,所以,對於拴系印章綬帶材質、顏色,國家做了相應的規定。比如:規定年俸在二千石以上的官員用紫色綬帶或青色綬帶;年俸六百石以上、一千石以下的官員,用黑色綬帶;年俸二百石以上四百石以下的官員,用黃色綬帶。人們不用看印章,只從綬帶的顏色上就能知道官階的高低。由於國家頒發的官印需要回收,而殉葬用的官印無需綬帶,所以我們關於綬帶的使用狀況,只能從史籍中得到了解,沒有實物出土。

秦代的官印具備幾點特徵:

1.材質均為銅質。

2.常見的秦官印多為殉葬的白文鑿印,正規的鑄印很少見到。

3.中級以上的秦官印,常見的是四字印,印面常有「田」字界格;低級職官官印的形狀,多是正方形四字官印的一半,俗稱「半通印」。半通印也有白文界格,俗稱「日字格」。半通印的尺寸只有普通官印的一半大小,是古代官印中獨有的一種制式。

佩帶半通印的都是階級偏低的官員。但是,在秦代官印的收藏中,半通印的存世數量相對稀有,收藏品的級別並不低。

4.常規四字官印的尺寸通常2~3厘米見方。

5.印鈕多為鼻鈕或瓦鈕,鼻鈕的穿孔較小。

6.印面文字是春秋以來秦國的小篆書體,與漢代的繆篆在寫法上有區別。

7.秦官印稱「印」不稱「鉨」。

與官印相比,秦代的私印在形式上,除了不准使用規定的文字以外,似乎沒有什麼特別的禁忌可言,是篆刻者極其豐富的古代印章資料。

秦代私印的幾點特徵:

1.有很多長方形的半通印,上下兩字分別設計在「日」字框內,與官印中的半通印在形式上相同。

2.外形尺寸比較小,尺寸約在1.3厘米左右。

3.外造型多樣化,有方形、長方形、圓形、橢圓形、馬蹄形、兩面印等。

4.內容分類複雜,有姓名印、吉語印、箴語印、辟邪印、肖像印等。

5.材質也多為銅質。

6.文字以秦國小篆篆法為主。

7. 鑄印少、鑿印多,鑿印刀痕顯露。

收藏實踐中,秦私印以生坑器為多,許多人誤以為出土必帶紅斑綠銹,這是一個誤區。秦私印的出土地多在陝西,西北出「燥坑」,地下掩埋環境乾燥,所以銹色比較簡單,很多綠銹並不明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TfPJnG8BUQOea5OwCBf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