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美食真奇妙,你吃過多少?

2019-11-13   Lonely Planet

​Lionel Ng/Getty Images

你知道世界上哪個地方的美食最值得實地探索嗎?切片麵包中的冠軍是誰?有哪些被名字「毀掉」的驚喜美食?還有什麼食物有著奇怪的搭配但好吃到落淚,看似平淡無奇但入嘴驚艷無比……

今天,LP從新書《世界美食清單》中,給你找到了答案!摘選了18種世界各地美食,帶你拓寬美食視界,也看看這個世界的另一面。旅行地最好吃的是什麼?來康康《世界美食清單》吧!

聖塞巴斯蒂安的牙籤點心

前往聖塞巴斯蒂安

酒吧酒館連著泡,牙籤點心敞開吃

iratxe_lopez/Shutterstock

世界上哪一種地方的飲食最值得實地探索?我們認為就是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San Sebastián)的牙籤點心(pintxo),當然你可能有更好的答案,但這是我們的選擇。牙籤點心是西班牙巴斯克地區的特色,類似西班牙小吃,每個點心上面一般都插著一根牙籤,每一個分量都不大。

Rrrainbow/Getty Images

考慮到你很可能會在聖塞巴斯蒂安泡吧期間或是狂歡之際邂逅這種獨特的美味,所以吃的時候少不了酒水的輔佐。這種點心最初只是一種小小的三明治,經過多年的演變,如今變化萬千,傳統版就是在麵包片上堆上高高的餡料,先鋒版則可能運用分子料理技藝,使口中之味顛覆目中所見。我們很難列出所有好吃的餡料,但很多時候簡單的餡料反倒能帶給你最大的震撼,比如掛糊白蘆筍、金槍魚加鳳尾魚、蒜炒蘑菇等。

Alexandre Rotenberg/Shutterstock

※ 哥本哈根的開放三明治 ※

丹麥開放三明治,麵包片上做道場

Sarah Coghill/Lonely Planet

要在史上所有切片麵包之中評出一個冠軍,丹麥開放三明治(smørrebrød;字面意思為「黃油麵包」)絕對當之無愧。表面上看,這東西不過是在一片黑麥麵包上加些黃油,再堆上各種美味的餡料,但實際上這裡面大有講究,否則又怎能如此出眾呢?首先,放餡料時要先輕後重,先小後大。

Ulf Svane/Lonely Planet

其次,如果不是只吃一片(丹麥人幾乎從來不會只吃一片,你要是膽敢壞規矩,小心犯眾怒),應該先吃鯡魚餡的麵包片,然後是其他魚肉餡,接著是肉餡,最後用奶酪餡的麵包片收尾。這種嚴格的次序是為了讓你的味蕾能夠逐漸適應不同的味道組合,做到口口鮮明。如果你此前從沒吃過,不妨試試下面這幾種隨處可見的經典組合。

Caroline Hadamitzky/Lonely Planet

麵包片加腌鱈魚、洋蔥和小茴香;加蛋黃醬、煮雞蛋、蝦、小茴香和檸檬;加烤牛肉、泡菜、洋蔥和辣根;加藍紋奶酪、蘋果和培根。當然了,餡料組合幾乎無窮無盡,這些不過是冰山一角。

· 日本便利店裡的炸雞 ·

逛東京便利店,吃美味炸雞

由圖蟲提供

東京的美食體驗那麼多,去便利店買炸雞有什麼稀奇的?其實,說到飲食不能只盯著超乎想像的壽司、天下第一的拉麵,偶爾嘗一嘗平凡的東西也很不錯,所以先別急著說不。便利店(コンビニ;konbini)在日本無所不在,仿佛日本消費文化的縮影,探索起來總有奇妙的收穫。一樣東西要是在便利店裡都找不到,那就說明你在日本基本用不上它。

Karl Baron,CC BY 2.0

在東京那麼多便利店裡,我們最推薦羅森,原因有且只有一個,那就是裡面賣的美味炸雞。羅森的炸雞有帶骨炸雞(骨付;honetsuki)、脫骨炸雞(骨なし;honenashi)和炸雞塊(唐揚げ;karaage)三種可選,哪種都外酥里嫩,哪種都好吃。買好炸雞,再買一聽可樂,這頓加餐就算有著落了!

開羅的阿里媽媽

用香甜的阿里媽媽,消解開羅的喧囂

Karima Hassan Ragab/Lonely Planet

開羅街頭喧囂不堪,酷熱難耐,哪怕是對此習以為常的人也都想躲進空調房裡閉門不出。不出來可以,但你最好先到街邊咖啡館裡,買上一份阿里媽媽(umm ali),吃到肚子裡給自己鼓鼓勁。

dummyphotographer/Shutterstock

這種甜甜的糕點外形類似西亞的果仁千層酥(baklava),但味道呈現出鮮明的北非特色。麵糰浸在水牛牛奶和蜂蜜中,用肉桂和小豆蔻調味,加上烤開心果進行烘焙,最終形成一層蓬鬆的酥皮。

伊斯坦堡的土耳其軟糖

土耳其軟糖:真東西,真好吃

Perekotypole/Shutterstock

土耳其軟糖(lokum)在土耳其已有數百年歷史,國外賣的那種軟糖多是批量生產的,口感如橡皮,一股香精味,讓許多西方人頗感失望,但到了土耳其,吃過「真東西」,自然高下立判。

OZMedia/Shutterstock

當地的軟糖會用玫瑰水、檸檬或者苦柑提味,四四方方,色彩鮮亮,此外也有在開心果或者杏仁里滾出來的堅果軟糖,以及類似牛軋糖的牛奶軟糖。你可以從軟糖攤上買一些,飯後搭配土耳其咖啡一起享用,那種先苦後甜的感覺,小心欲罷不能。

Alp Aksoy/Shutterstock

布魯塞爾的貽貝薯條

在布魯塞爾吃貽貝薯條,完成又一個美食心愿

nito/Shutterstock

一種風靡國際的美食,要是能去其發源地品嘗,這總能帶來一種難以言說的喜悅。貽貝薯條(moules frites)就是這樣一種美食,在比利時吃才有那種難以言說的喜悅。貽貝作為海中珍饈,傳統上要用蔥段、大蒜、白葡萄酒和奶油進行烹調。作為搭配的薯條永遠得是炸出來的,不能是烤出來的。

Martin Burns,CC BY 2.0

而且要想讓這頓飯真正出彩,必須要用著名的比利時啤酒佐餐。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做貽貝薯條的地方很多,但很少有地方能超過業界傳奇Le Zinneke。他家的這道菜,貽貝幾乎有70種口味可選,花樣之多,令人目瞪口呆。其中就有用啤酒、菊苣和奶油烹制出的經典口味貽貝,也有用日本清酒和辣椒的大膽創新,其餘小改小動更是不勝枚舉。

以色列的胡姆斯

胡姆斯:簡單的鷹嘴豆泥,不簡單的社交催化劑

Daniel Reiner/Shutterstock

為了避免得罪人,首先聲明一點:胡姆斯(hummus)這種美味,黎巴嫩、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土耳其和賽普勒斯也都有,而且都很好吃。但在這裡,我們還是選擇單單介紹以色列的胡姆斯。簡單地說,胡姆斯就是用鷹嘴豆泥、芝麻醬、檸檬汁和大蒜調製成的蘸醬,但在酷愛這口的人看來,胡姆斯絕不止這麼簡單。在以色列,胡姆斯也是社交活動的催化劑,吃的時候必須帶上朋友。

Bryan Doane,CC BY 2.0

在原料的選擇上,以色列人也獨具創意,比如加了炸蘑菇和茄子的胡姆斯,用蠶豆泥、芝麻醬和一顆煮雞蛋做成的胡姆斯,加了炒牛肉碎的胡姆斯(當地叫Hummus Basar)。另外,胡姆斯必須要搭配現烤的口袋餅和四分之一個白洋蔥,沒有這些,當地人肯定不答應。

※ 吉隆坡的咖喱叻沙 ※

上有高樓大廈,下有咖喱叻沙

Daniel Reiner/Shutterstock

咖喱叻沙(curry laksa)香濃似脂,味道不遜於地球上任何一種美食,但只有去馬來西亞吃,尤其是去馬來西亞的吉隆坡吃,才是咖喱叻沙最正確的打開方式。吉隆坡的摩天大樓下藏著許多奇妙的小型熟食中心,在茨廠街旁邊的馬德拉斯巷(Madras Lane)裡面,眾多賣咖喱叻沙的攤位彼此較勁,只為吸引路人捧場。

Ariyani Tedjo/Shutterstock

你看哪家排隊的人最多就去哪家,等老闆做好之後,再端著面,找把塑料椅子坐下品嘗,吃他一個大汗淋漓,神魂顛倒(一定注意,買哪家的面,就坐哪家的椅子,坐錯了可麻煩了)。第二天故地重遊,去隔壁攤位試試。咖喱叻沙中的原料,每個都讓人饞涎欲滴。所用咖喱醬可能包含新鮮的薑黃、南姜、辣椒、石粟粒和蝦醬,味道紛繁勁爆,混入椰奶之後會形成獨特的橙紅色湯汁。

Alpha, CC BY-NC 2.0

麵條可用細細的米粉,也可用粗粗的雞蛋面,還要加入雞柳、蝦、鳥蛤、豆泡和豆芽,最後撒一把鮮辣椒和薄荷葉,再擠一點檸檬汁,才算大功告成。地道的體驗,馬來之外再無他所。

⊙ 冰島的熱狗 ⊙

實實在在的健康:在冰島吃熱狗

Naeblys/Shutterstock

冰島飲食中,不乏煮海鸚鵡、臘鯊魚肉這種別處沒有的特色,但也有中規中矩的美食,比如攤位隨處可見的熱狗。熱狗裡面夾的香腸,當地叫「pyl sa」或「pul sa」,一般是用綿羊肉、豬肉或牛肉製作的。

Jerick Parrone,CC BY-SA 2.0

所用綿羊是在冰島山地中放養的,飼養豬牛的農場,污染指數也算是世界最低了。香腸腸衣同樣講究「全天然」,一嘴咬下去,會發出「噗」的一聲,非常有意思。

墨西哥的「離婚蛋」

前往墨西哥,撮合「離婚蛋」

由圖蟲提供

和奇琴伊察這種古瑪雅遺址一樣,雞蛋也是墨西哥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地有一種用雞蛋做出的食物,名字很有火藥味,叫「離婚蛋」。盤子裡盛著兩份煎蛋,一份用青蘋果辣醬調味,一份用紅番茄辣醬調味,味道看似矛盾重重,入口卻十分融洽,你吃來吃去,也許會讓這兩口子破鏡重圓——過有些餐廳,故意用炸豆子在盤中隔開兩份煎蛋,「復婚」之事再無可能。

※ 喬治亞的大餃子 ※

和喬治亞人比賽,看誰餃子吃得多

golubovy/Getty Images

吃喬治亞大餃子(khinkali),要講究順序:先捏住花朵一樣的餃子褶咬一小口,讓裡面的熱氣散一散,然後再大口把下邊全咬進去,留下褶花放到盤子裡擺好充當「戰利品」。僅憑餡料,你基本上就可以判斷大餃子的「家鄉」:低地地區常用牛肉和豬肉做餡,高山地區則主選羊肉。

Gayvoronskaya_Yana/Shutterstock

但不管在哪兒吃,味道肯定很好。肉餡中會用香草與香料提味,做熟之後內有鮮香的濃汁,類似中國的小籠湯包,所以咬第一口的時候,要做好準備。如果一頓能吃下兩位數,身邊的當地人肯定會向你投來欽佩的目光。

秘魯的豚鼠

吃下整隻豚鼠,挑戰秘魯古早味

BirgerNiss/Getty Images

豚鼠在秘魯叫「cuy」,是正兒八經的食物,安第斯山脈沿線的先民早在5000多年前便以此為食。豚鼠肉號稱又健康又美味,為了保證肉質鮮嫩,高端肉用豚鼠只使用紫苜蓿喂養。

Byelikova_Oksana/Getty Images

常見的烹調方法是用石頭將豚鼠壓平,然後進行油炸、炭烤或是叉燒。不管怎麼做,用的都是整隻豚鼠,不但頭和小爪俱全,眼珠和牙齒也都在,下嘴的時候很有些挑戰,受不了最好閉上眼睛。豚鼠肉的口感介於雞肉與兔肉之間,味道相當不賴。

※ 曼谷的綠咖喱雞肉 ※

綠咖喱雞肉:萬里挑一的泰國美味

NeneUltimate/Shutterstock

在泰國萬千美味中挑出一個「最佳」,好比挑選自己最喜歡的兒女,哪個都捨不得。但如果你非要我們這輩子只吃一道泰國菜,我們只好選擇綠咖喱雞肉。泰國咖喱都是用椰奶調製的,其中的綠咖喱最辣,顏色來自一種綠色的小辣椒,辣椒搗成糊之後還要加入各種香料香草,名字無法一一列舉。

Austin Bush/Lonely Planet

在活力涌動的美食天堂曼谷,綠咖喱雞肉可以說遍地都是,吃過幾回之後你會發現,小到咖喱醬的稠厚度,大到所用蔬菜的種類,每家餐廳的做法都略有不同。而且有些餐廳會用它搭配米飯,有些則會搭配米粉。

葡萄牙的鬼爪螺

前往葡萄牙海濱,做第一個吃鬼爪螺的人

Marcin Jamkowski/Adventure Pictures/Alamy Stock Photo

人類在搜尋食物方面所展現的聰明才智,實在是不可思議。就拿鬼爪螺(goose barnacles)來說吧。這東西成片地附著在大西洋海底的岩石上,看上去像是來自史前時代的某種怪物,又像是岩石身上生的囊腫,也不知是哪位飢不擇食、勇敢無畏的仁兄覺得它們可能會好吃。

Gena Melendrez/Shutterstock

別管那人是誰,他還真猜對了。鬼爪螺在葡語中叫「precebes」,在葡萄牙被視為珍饈,價格不菲,原因除了肉質鮮美,更主要的是從海中岩石上撬下鬼爪螺的工作相當危險。葡萄牙那些海濱的海鮮餐廳對鬼爪螺最為珍視,去那裡品嘗,體驗最棒。

JM Travel Photography/Shutterstock

把完整的鬼爪螺下鍋,加月桂葉、大蒜和一點點鹽煮熟即可食用。螺肉的口感介乎魷魚與蟹肉之間,吃的時候比較麻煩,要一手抓住硬殼,一手從殼裡扭出珊瑚色的螺肉,再往上面擠點檸檬汁,然後一口吞進去,要是太大,兩口也行。

薩爾茨堡的莫扎特巧克力球

去薩爾茨堡用莫扎特巧克力球,譜寫美食樂章

Marit & Toomas Hinnosaar,CC BY 2.0

我們今天這個時代,連芝士蛋糕都可以網購,似乎口腹之慾很容易在瞬間得到滿足,但莫扎特巧克力球(mozartkugel)卻是例外。

Kārlis Dambrāns,CC BY 2.0

這種糖果以開心果和杏仁膏做芯,用牛軋糖和巧克力做皮,由薩爾茨堡糖果師保羅·福斯特於1890年發明,以薩爾茨堡第一名人莫扎特命名。今天,福斯特家族的第五代傳人仍然在手工製作莫扎特巧克力球,在他家經營的咖啡館裡,巧克力球包著銀紙,裝在袋裡,滿屋都是,買多少都行。

⊙ 利馬的皮卡龍 ⊙

深夜解酒利器

audioscience/Shutterstock

世界上每一種偉大的文明,總會附帶某種油炸甜點,好比美國的甜甜圈,西班牙的吉事果,法國的貝奈特餅,蘇格蘭的那個油炸巧克力棒(deepfried Mars bar)。秘魯人當然不肯落後,他們用自己的熱情與才智,為世界獻出了皮卡龍(picaron)。

antorti/Getty Images

製作皮卡龍,需要把甜薯和當地一種叫「macre」的小南瓜做成糊,然後和麵粉、酵母與糖混合,做成一個個圓圈,最後過油炸制,直至顏色棕黃,吃的時候要抹上一種甜甜的糖漿(chancaca)。利馬Barranco酒吧那些深夜狂歡的主顧,就喜歡到街頭美食車那裡買些皮卡龍給自己解酒,你也可以加入他們的隊伍。

阿根廷的阿薩多

在阿根廷加入阿薩多,來一把「木火烤肉山」

rocharibeiro/Shutterstock

在阿根廷吃烤肉,表達讚美可以,但千萬千萬別把這裡的烤肉說成「BBQ」,因為阿根廷的烤肉叫「阿薩多」(asado),是最純粹、最不容褻瀆的明火烤肉,怎可與隨手往煤氣爐子上甩片肉相提並論?

JerSean Golatt/Lonely Planet

阿薩多必須要用木火烤制,最多只能往木頭裡放幾個松果來助燃。等到木頭化成了木炭,再往上面放鐵烤架(當地叫parilla)。這一步也大有講究,最熱的炭應該移到邊上,否則滴下來的油脂就會產生很多煙,肉的味道也會受到影響。溫度上來之後,就要往炙子上堆「肉山」了。肉塊越大,烤制時間越久,所以應該越早放:肋排第一,側腹肉和裙排(skirt steak)次之。

JerSean Golatt/Lonely Planet

阿薩多既是阿根廷人偏愛的烤肉方式,也是一個重要的社交場合:肉烤得越慢,馬爾貝克葡萄酒也就喝得越多,與朋友聊天八卦也就越盡興。肉排之後,就該輪到邊角料了。當地最常吃的是胸腺肉,腰子和腸子也並不鮮見,最後,再用香腸(多為口利左和西班牙血腸)和波羅伏洛乾酪給阿薩多做一個華麗的收尾。

義大利的意式冰激凌

意式冰激凌:是美食,更是藝術

Tuzemka/Shutterstock

拿著一根冰激凌走在石磚老街上,頭上是湛藍的天空,身邊是騎著Vespa的帥哥美女,這肯定讓你感到生活精彩萬分,活力十足,但義大利的意式冰激凌(gelato)之所以是世界上最好吃的冰激凌,靠的可不光是氛圍。

Uğur Keskin/Getty Images

首先,意式冰激凌的脂肪含量很低,所以裡面的各種味道會得到更有力的突顯。而且,和許多其他的冰激凌不一樣,意式冰激凌絕不會做好之後就放到冰櫃里無限期地吃下去,而是必須每天現做,讓新鮮、應季的當地食材得到精彩展現。

nippich somsaard/Shutterstock

裡面要是有開心果,那一定是在埃特納火山(Mt Etna)腳下種出來的;要是有草莓,一定是維杜拉河谷(Verdura Valley)里四五月才成熟的野生草莓。檸檬、阿瑪雷拉黑櫻桃(amarena cherries)、栗子和榛子,也必須是當地不得不嘗的時令美味。

Greg Elms/Lonely Planet

不是每個意式冰激凌店(gelateria)都有高明的冰激凌師坐鎮,但你只要注意這兩個細節,肯定能找對地方:第一,開心果和香蕉等口味的冰激凌,顏色應該是暗淡的,不能有螢光感;第二,冰激凌師的眼神也應該是暗淡的,畢竟天剛亮就要起來忙活,精神頭能好嗎?

Matt Munro/Lonely Planet

上面的美食,你已經在世界各地品嘗過?

或許,你還吃過更美味、驚喜

讓人印象深刻的世界美食

別藏著掖著這些記憶和故事呀

歡迎來參加世界美食斗圖大賽,講給我們聽

參與活動,你將有可能獲得

好看,精緻還能帶你「吃」遍全世界的

《世界美食清單》5本

旅行套裝(行李牌+打包帶)10套

以及!

隨機掉落的LP旅行指南 5本

我們將會根據圖文質量

從所有參與的小夥伴中選出20位送出以上獎品

LP想帶你探索廣闊未知的美食世界

也想你來分享世界美食見聞

那麼,我們就在世界美食斗圖大賽里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