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在看電影的時候有沒有這樣的感覺。
一方面在讚嘆這個鏡頭,一方面又驚奇是怎麼拍出來的。
比如,在《流浪地球》中的這一幕
別說,現在還真有這麼一部紀錄片來給我們講解這一切。
而且,還是咱們中國人自己拍的——
《我在中國做電影》
時光網出品,一共五集,每集只有十多分鐘。
可裡面的內容卻乾貨滿滿。
這也是國內首部聚焦中國電影幕後製作人的紀錄片。
並且分別從攝影、美術、聲音、特效、配音這五個工種中選取出各個領域的佼佼者。
用這些頂尖大能的故事來展現這份職業的魅力,也由此近一步來窺探出這項產業的發展。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這是一部對中國電影的真正理解之作,它從根本上闡述了我們現在面臨的困境和發展的機遇。
01
做電影
我們經常說做電影,其實跟做其他事一樣,要謙虛要低調。
可影片,一上來就給我們看到了一個「狂」人。
有多「狂」,你來看看——
大部分人還是分不清楚這個的,
對於我們來說,不是我們瞧不起攝像師,
而是說我們的工作跟他們是不一樣的,
我們的工作確實比他們更難一些。
這個「狂」人叫曹郁。
你們可能不知道,但在攝影圈內他可是大名鼎鼎。
像《南京,南京》中這個獲得了金雞獎攝影的黑白鏡頭應用
以及《末代皇帝》中這個獲得了金像獎作品的故宮光線色調
都出自他手。
不過榮譽歸榮譽,真正讓他「狂」的有底氣的還是他對作品的虔誠。
比如,《妖貓傳》中的一個「百媚生」的鏡頭。
我們都知道《妖貓傳》是個神話故事,本身的事件就不真實,所以你就不能用自然的光效去拍。
那怎麼才能拍出這種虛擬的場景?
他們想到了把蠟燭放在臉的側邊和底下,讓光源更加集中化。
但是發覺這樣的效果不夠,就又用了LED燈帶。
這樣的話,就能讓演員整個皮膚的所有反射角都有一種LED的光澤。
也確實出效果了。
但距離曹郁心中的那個完美還有距離。
於是他又增加了一種 Dedolight(特圖利)的燈光。
這種燈光可以打出特別小的光,如果把它打在眼睛這塊,就能突出眼神上的細微變化。
可用了之後,又有新的問題。
眼神在變化,那光也得變化啊!
因此他們想辦法把光接在了電子調光台上。
這樣就可以靈活的控制這束光源。
經過如此複雜的程序,才算真正完成了「百媚生」的這個鏡頭。
一個鏡頭,尚且如此,更何況是一部電影呢?
所以,你現在回過頭再來看他之前說的話,似乎有一定的道理。
而曹導的「狂」似乎也透出了影視圈裡極為稀有的「真」。
02
在中國
前段時間,隔壁韓國憑著《寄生蟲》在奧斯卡的頒獎儀式上,打出一片天。
一時間,各大網站,報紙都稱它為「亞洲之光」。
可對我們來說,要怎麼才能拍出一部既具東方韻味,又被世界所認可的作品呢?
這是丁燕來一直所思考的問題。
丁燕來,橙視覺的聯合創始人,《流浪地球》的視效總監。
視效顧名思義就是視覺特效。
作為一個行業資深的視效師,他緩緩道出了在中國拍一部好電影的難——
主要原因,是我們不夠重視。
很長一段時間內,大家對於特效 ,都覺得是一個可有可無的部門。
只是用來修修威亞,擦擦穿幫。
因為長時間的不重視,所以在拍科幻片需要大量應用的時候自然也就拍不好。
因此,中國特效常背負這樣的罵名,「五毛錢特效」。
印象一旦在人們腦海中停留,即便有了發展也沒有機會證明自己。
其次,燒錢。
想要拍出好的特效,你先需要有一個很大的場地,繳昂貴的房租。
然後,要培養人,一個完整的特效團隊得有一兩百人,每個月光付工資就是一筆大的開銷。
最後,還要買正版的特效軟體,每個月幾萬的電費。
所以如果你沒有足夠資金的保障,很難在這個行業中生存下來。
而且,我國在高端的技術領域,與世界也有一定的差距。
像「滅霸」這個角色,就絕對是沒辦法做出來的。
但其實《寄生蟲》,也是韓國工業電影發展成熟的一個產物,它的成功是無數類型片的積累和試驗。
量才能帶來質的變化。
當中國能拍出五十部《流浪地球》時,那屬於中國電影的春天可能也就來了。
03
我在中國做電影
終於把這部紀錄片的名字說全了。
儘管紀錄片中說的都是些行業中的「大人物」,但「我」指的卻是那些現在還默默無聞的電影工作者和準備去當電影工作者的人
所謂的「大人物」不過是在堅持初心的這條道路上,一直堅定不移的走著。
他們可能也曾抱怨過,但始終未曾放棄。
電影聲音製作者趙楠曾這樣說——
我覺得錄音不受重視,
就是它不能很直觀的讓人覺得票房是你貢獻的。
錄音,的確是一個很容易讓人陷入自我懷疑的一份工作。
因為它的工作環境比較封閉,有時候在錄音棚一坐就是一整天,全天都不跟人交流。
而且,聽覺也沒有視覺那麼直觀。
可能有些細微的設計處,你都不一定會察覺的出來。
但因此就馬馬虎虎,矇混過關嗎?
肯定不行,
拍《影》這部作品時,光是一場雨的聲音,趙楠和她的團隊就準備了五十多種。
不僅把市面上能買的全買了,後來覺得都不行,又專門找下雨天拎設備自己去錄。
如果不是出於對這份職業的熱愛,怎會做到如此的精雕細琢?
而一部電影能完整的出現在你我的面前,背後是多少工作者的良苦用心。
因為疫情,雖然我們現在可能還看不到新的作品,
但總會有萬物復甦,春暖花開的那麼一天。
在那天,你們走進電影院的時候;
在沉浸完那段光影視聽的盛宴後;
在影院的背景燈緩緩打亮的剎那;
在你準備起身離開的那一刻;
希望你們能在多停留一會,看看那熒幕上一閃而過的名單。
不奢求能記住什麼,但你們那一刻的停留,或許就是給那些無數日以繼夜工作的幕後製作人最好的安慰。
【頭條號簽約作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TNtD23ABjYh_GJGVMZ3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