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朗《秋樹清泉圖》,綾本墨筆,100×47cm,元代
風和日麗、遍地繁花綠樹的春季象徵著一年的開端。此時,春雨潤澤大地、萬物復甦,這也是農民一年辛勤勞作的開始。古時的「耕織」景象描繪了古人一年的農作生活,是一幅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畫面。今天,時尚芭莎藝術帶你看古人如何勞作。
春耕
古人的農作活動遵循著自然法則,二十四節氣就是用於指導農事的。在施行「重農抑商」政策的古代,於立春迎春祈求豐收是上到天子下到庶民的一項活動,活動後各地便開始春耕。趁著天晴,農夫揮鋤勞作、放水灌田。
陳枚《耕織圖冊之浸種》,絹本設色,29.6×26.5cm,清代
糧食的生產開始於「浸種」。圖中所繪父子二人正將裝著稻種的竹籃浸入溪水之中,以使種子通過浸泡而發芽,屋中妻子與屋外老人正觀望著這一場景。
陳枚《耕織圖冊之耕》,絹本設色,29.6×26.5cm,清代
浸種完畢,農民便用犁翻地鬆土,將地里的大土塊弄碎並剔除大草垛子,使泥土細膩平整以方便布秧。
陳枚《耕織圖冊之耙耨》,絹本設色,29.6×26.5cm,清代
農諺說:「秧好半年糧」。穀雨前後,水稻生產的一個重要環節——布秧便開始了。《雍正耕織圖冊之布秧》中描繪了兩個農民捲起褲腿站在水田中,一手跨籃、一手撒種的情景;田埂上一童子肩頂一籃、身後跟一小狗。布秧——播撒的不僅是稻種,也是對豐收的希望。
佚名《雍正耕織圖冊頁之布秧》,絹本設色,39.4×32.17cm,清代
此後,農民們只需靜靜地等待稻苗萌芽。休閒時,農人們帶著妻子兒女遊走鄉間、查看秧苗;或者除雜草、撒草灰以進行農田管理,促苗成長。
夏耘
稻苗長成後就該拔出栽入另一平整水田了。此時已進入芒種時節,拔秧需避開正午的烈日,且拔起的秧苗需立即種下,因此拔秧、插秧這兩道工序往往是連貫的,勞動力需求最多。《雍正耕織圖冊頁之插秧》便描繪了農家插秧時忙碌的情景,家庭、村社成員無不齊心協力。
佚名《雍正耕織圖冊頁之拔秧》,絹本設色,39.4×32.17cm,清代
佚名《雍正耕織圖冊頁之插秧》,絹本設色,39.4×32.17cm,清代
種上稻苗之後還得細心呵護、耐心灌溉。古時共有「三耘」,「耘」就是除草,農民們需經常剷除與嘉禾爭長的雜草、蘆草、莎草等。陳枚描繪了「二耘」時遠處人們田間勞作的情景,而近處婦人童子正挑擔提籃往田裡送飯、送水,一派祥和。
陳枚《耕織圖冊之二耘》,絹本設色,29.6×26.5cm,清代
灌溉是水稻成長中必不可少的一項步驟,如在插秧、孕穗、抽穗等關鍵時刻,合理供水可以保證稻米的質量和產量。在程棨的畫中,有四人正在踩踏龍骨水車(因形如龍骨而得名)灌田。水車結構以木板為槽,尾部入溪水。人力踩踏轉動輪軸,帶動槽內的葉片刮水上升。
程棨(傳)、劉松年(舊傳)《樓濤耕作圖卷》(局部),紙本設色,1049.8×32.7cm,元代
圖中所繪還有一種名叫「桔槔」的灌溉農具。前懸空桶、後墜重石,起落之間汲水灌溉,省時省力。但進入六月,農人們還是要不停地灌田,康熙形容此景象為「轉盡桔槔筋力瘁,斜陽西下未言歸」。
佚名《雍正耕織圖冊頁之灌溉》,絹本設色,39.4×32.17cm,清代
秋收
當滿目金黃、稻香撲鼻時,就到了收割的金秋季節,耕耘了兩季的莊稼終於可以捧入手中。儘管此時的金秋依然驕陽似火,但終究抵擋不過農人收穫的欣喜,即使汗流浹背也要揮鐮搶割,孩童也爭先恐後前來幫忙撿拾遺落的稻穗。而割下的稻穗紮成捆,用擔子挑到稻場。
程棨(傳)、劉松年(舊傳)《樓濤耕作圖卷》(局部),紙本設色,1049.8×32.7cm,元代
陳枚《耕織圖冊之收刈》,絹本設色,29.6×26.5cm,清代
稻場暫存著收割下來的水稻,人們將它們堆積成高高的草垛,稻穗一律朝外,之後用工具將稻穀剝落下來。地上的人用木桿將稻穀撐起至草垛高處,草垛上的人接應著一捆捆稻穀往上摞,身後和遠方還有接連不斷的收穫。
陳枚《耕織圖冊之登場》,絹本設色,29.6×26.5cm,清代
豐收後,趁著天晴要抓緊時間打穀脫粒以便晾曬。稻穀鋪在平地上,谷穗相對稻穗朝外,四農人持「槤枷」抽打稻穗使其脫粒。童子正用水壺倒水,以便休息時供農人勞作解渴。此時鄉間儘是新谷登場、槤枷聲聲的景象。
佚名《雍正耕織圖冊頁之持穗》,絹本設色,39.4×32.17cm,清代
冬藏
打稻晾曬後就要進行稻米的深加工了,這是入冬之前貯藏糧食的準備工作。舂稻時常用的工具是碓和杵,比較費時費力。因此每到舂米時節,家家戶戶就傳來捶打之聲,忙碌到深夜……
陳枚《耕織圖冊之舂碓》,絹本設色,29.6×26.5cm,清代
陳枚《耕織圖冊之籭》,絹本設色,29.6×26.5cm,清代
隨後的篩稻、臨風揚簸便得來糙米,最後的精細加工是推礱舂米。從圖像可見礱是一種類似於磨的農具,三人推礱、一人倒米,農夫們的臉上洋溢著怡然自得的喜悅,播種、收割時的緊張早已消失不見。
陳枚《耕織圖冊之礱》,絹本設色,29.6×26.5cm,清代
一連串的程序下來,人們終於得到了粒粒飽滿、晶瑩透亮的大米,入冬前的糧食也已準備充分。稻米入倉蓋藏,一年的稻作生產終於可以休止,忙碌了四季的生活也在這時接近尾聲。
佚名《雍正耕織圖冊頁之入倉》,絹本設色,39.4×32.17cm,清代
但勤勞樸實的農民從不忘自然之神的庇佑而得此豐登之年,他們沐浴、更衣,虔誠謝神、祭神,企盼來年風調雨順、莊稼豐收。
陳枚《耕織圖冊之祭神》,絹本設色,29.6×26.5cm,清代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囊括了時節變化時農人所對應的農作活動。「一分耕耘一份收穫」,遵守自然規律的他們得到了大自然豐裕的饋贈,這一幅幅農作圖像展現了藝術的詩情與勞作的畫意。但像過去這樣和諧的田園牧歌生活,似乎也是對如今生態失衡引發災難的警示。
藝術圈有多虛假?
蹦迪還是看展?我們讓你同時實現!
曾風靡一時的智慧型手機,你用過哪幾款?
編輯、文 孔霞莉本文由《時尚芭莎》藝術部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TJ0Cl3EBnkjnB-0zS_P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