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拓展孩子的思考能力

2019-11-06     母子健康雜誌

在無意中指示、命令、告訴孩子答案,你是否在不知不覺中剝奪了孩子自己思考、尋找答案的能力?其實,孩子也有充分的思考能力!如果家長給予支持的話,孩子就能夠用自己的頭腦思考、給出回答、行動,並能夠持續學習。我們到底該如何培養孩子獨立思考?

你是否剝奪了孩子的思考能力

正在育兒途中奮鬥著的爸爸媽媽們,你們是不是在為這樣的事煩惱?

孩子總是不聽話

不願意反覆說教

控制不住地發脾氣

成績不好,一直沒有進步

這樣下去對孩子的將來感到不安

不知為何總覺得孩子的動作很慢

我們希望孩子能度過美好的人生,父母為此會盡全力做準備。對孩子的期望越高,作為父母的責任感越強,煩惱也會越多。那麼為什麼父母會有如此多的煩惱呢?

發生任何困擾的事情,都是有原因的。困擾再多,也都是有共通的根本原因的。只要找到根本原因,再多的困難都能解決。這就是高德拉特博士思考過程中的依據之一。

根據這種思考方式,我們試著分析一下育兒過程中的6個煩惱:

如果孩子不信任家長說的話,結果就是孩子變得不聽話

如果孩子沒有按照家長的期待行動,結果就是不得不反覆說教

如果反覆說教孩子依然犯同樣的錯誤,結果會因為怎麼說孩子都不懂而控制不住地發脾氣

如果孩子跟不上課堂進度,結果成績一直不好,很難進步

如果孩子還沒努力就放棄,那麼就會開始擔憂孩子的將來

如果孩子無論如何都想不出來解決方案,結果就會總覺得孩子的動作很慢

那麼為何會變成這般?原因有兩個。

第一個原因是:家長會指示孩子應該做什麼,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有時就會不聽大人的話。

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所以有時不能接受大人的指示。但在大人看來,孩子這樣是不聽話、不管說幾次都沒用的表現。

6個育兒煩惱——原因

這個分支圖說明了「如果家長告訴孩子應該做什麼,同時孩子有自己的想法,那麼孩子會不認同家長的話」。

你也可以嘗試像這樣用箭頭連接方框來表明各因素的因果關係。

第二個原因是:家長會告訴孩子答案。

家長不能幫孩子做所有的事情,因為孩子遲早都會遇到不得不自己解決的問題。但是,對於只被教授答案的孩子來說,自己卻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將導致孩子不會自主學習,遇到挑戰就放棄,尋找答案時花費大量的時間。

6個育兒煩惱——原因

「家長告訴孩子應該怎樣做」「家長告訴孩子問題的答案……」這樣的做法剝奪了孩子自己思考、尋找答案的能力,也就是說育兒的6個煩惱的根本原因只有一個。

因此,如果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育兒的6個煩惱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提問才會思考答案

在育兒道路上奮鬥的爸爸媽媽們,可以不要過多地指示孩子或者直接告訴他答案嗎?我們以「讓孩子自己開動腦筋想答案,如此源源不斷地學知識」為目標難道不是更好嗎?

不要指示,不要教答案,要問「怎麼做更好」。時至今日還是會回想起來在育兒書和研討會上這個觀點曾被認為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我自己一直在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後來,高德拉特博士指點了我關於代替「說教」的方法。

那就是「提問」。人總是聽到問題就會思索答案。如果聽到「去做××!」這樣的命令就不會思考,如果聽到「你覺得怎麼做合適?」就會思考自己該怎麼做才好。

博士也說,「學習中遇到的最大障礙」難道不是被直接告訴答案嗎?因為這樣會永久剝奪自己尋找答案的機會,我相信,自己有邏輯地思考、尋找答案才是學習的唯一途徑。

相比於命令句的「!」,疑問句的「?」不是更容易啟發人們思考嗎?

疑問是一種對自己思考能力的訓練,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也是通過問答得到「知識」的。遇到世界上已知的信息也解決不了的未知難題時,疑問就會賦予我們創造性地解決未知難題的能力。

培養孩子思考能力的秘訣

請停止指揮、停止解答,轉而用「提問」代替吧。事實上,提問能改變孩子與成年人的相處模式。

「指揮」「解答」這些行為的背後,有著「自己是大人,對方是孩子。所以,自己必須好好教導並引導」的想法。

另一方面,在「提問」這個行為的背後,意味著認可:「孩子也有充分的思考能力。如果給予支持的話,孩子就能夠用自己的頭腦思考、給出回答、自主行動,並能夠持續學習。」

我覺得對孩子抱有「好好教育」的心態很了不起。但同時,我也覺得這很辛苦。在急速變化的社會中,應該教孩子什麼、給予孩子什麼,我們困惑著,與此同時自己也認為這是最好的,這不就是育兒的現狀嗎?

正如我們所說的「育兒即育己」,我們是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不斷成長的。什麼是「最合適的」誰都無法預料。

當然,比起孩子,成年人的學習經歷和經驗更豐富,能表達的東西也更多。但是,如果強制性地教授孩子,孩子思考的機會就被剝奪了。教授給孩子的東西不一定會對他們的將來有幫助,因為現在我們所處的環境極有可能明顯有別於將來孩子們生活的環境。

也正因為如此,父母不要直接傳授自己的知識和經驗,應該這樣做:「為了培養孩子開拓自己未來的能力,成為提供支持的教練比較好。」

如果孩子自己思考並給出答案、自主行動並繼續學習,這樣做會帶來怎樣的變化呢?

育兒的理想狀態是什麼

輕易地說出「困難的事情」

不管是什麼樣的人,如果是自己想說話大多會滔滔不絕。既然如此,與人交談時如果把對方想說的話作為話題進行對話就會很容易溝通。

我是用對話解決人生困難的生活教練。到訪者想聊的話題通常是「自己遇到的困擾」。父母和孩子交談的時候,把孩子遇到的困擾作為話題的引出,也容易開始談話。

這個時候常聽到的問題,簡單來說就是「因為什麼而困擾」。

聽到「夢想是什麼」「目標是什麼」這樣的問題,馬上回答是很難的。但是,感到困擾的事情卻很容易說出口。無趣的事、不爭氣的事、煩惱的事……諸如此類的事情,說起來便會滔滔不絕。提出這個理論的高德拉特博士說過,「人是不停地抱怨的天才」。

問到孩子「遇到什麼困擾的事情了嗎」,不論孩子回答什麼,家長都像鸚鵡學舌一樣重複一遍,接著再問「還有別的嗎」,就好像只是在傾聽困惑。既不指示也不命令,不告訴孩子答案。關於發言內容,也不會有好或者壞的評價。孩子只是說自己的事情,而且是最想解決的問題。這樣就能達成對話。

孩子長大後,可能會感覺他們像不知道在想什麼的怪獸,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如果強行讓孩子理解並認可自己的想法,就很難和孩子進行溝通。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明顯的問題,也有看似沒有問題的「好孩子」「能幹的孩子」。

如果孩子看起來沒有問題,「如果有擔心的事情,會是什麼呢」,這樣問的話更有效。跟朋友的關係也好、成績也好、對將來的規劃也好,什麼話題都可以。

加上「如果有擔心的事」這句話,可以把「雖然我覺得沒必要擔心」這樣的意思委婉地傳達給對方。如果沒有了這句話,「其實隱瞞了擔心的事情對吧?坦誠交代吧!」就會變成完全不同的交流方式。

令人驚訝的是,試著問看起來沒有任何問題的優等生「如果有什麼擔心的」,他們也會滔滔不絕,這樣會讓父母意識到自己也並沒有很了解孩子。

有時,孩子會因為不能馬上回答出來而保持沉默。這時沒有必要急躁,試著放鬆地等1分鐘吧。

這個時間像鑽石一樣寶貴。因為孩子們在拚命地思考如何回答問題,這就是「用自己的頭腦思考的孩子」成長的瞬間。因此,即使不能馬上說出來,也希望能像等待嬰兒誕生一樣,以幸福、平靜的心情在心裡支持並等待。

聽了朋友的話覺得「真好啊」,安穩地等待回答的期間,在心裡唱起來Happy Birthday to You。

等來的回答,有時可能會出現令人吃驚的內容。這種時候,不,越是這種時候,越要接受孩子的回答。沒有什麼是需要同意的,只要認真對待孩子的想法就可以了。

這時父母提出自己的意見,什麼問題都解決不了。但如果把孩子的回答原封不動地重複一遍,沒有多餘的解釋,孩子就會覺得「他們已經聽進去我說的話了」。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對話陷入惡性循環的一個原因是孩子對父母的不信任。如果沒能認真聽對方講話,或想法無端被否定,這種情況就會愈演愈烈。

原封不動地接受孩子說的話,與孩子建立小的信賴關係,打開溝通之門。

書寫、粘貼、保留的「便箋」功能

話說完就過去了。如果聊天對象有很多人的話,你一言我一語地發完言就會忘記。結果,即使花了時間聊天,最後卻什麼都不知道,什麼都不確定,這樣的事情並不稀奇。我們如何阻止這種情況發生呢?

實際上,只要書寫、粘貼、記錄對話內容,就能更有效地進行對話。這個方法對小孩和大人都有效果。也就是說使用「便箋」,不管聊天對象是一人還是多人,甚至對自己都是有效果的。

在兩人以上的對話中使用的話,為了讓所有人都能看得清楚,推薦使用7厘米的便箋。將所有的發言記錄在上面,貼在大家都能看到的地方。重點是「一頁紙上只寫一行內容」,然後「在不找他人原因的情況下,把遇到的困難寫下來」。

例如,決定把「感到困擾的事情」寫在黃色便箋上時,增加「都寫在這一張便箋上吧」的要求。因為限制了字數,所以一針見血的問題點會一下子浮現出來。另外,如果事先定好規則,即便說的話太長,也能促使對方抓住重點。

提高孩子的領會能力和幹勁的溝通方法

和孩子進行建設性的對話,讓孩子自己思考、總結能面對問題的具體方法。

討論關於孩子「困擾的事情」的話題

  • 「有什麼困擾的事情嗎?」
  • 「還有嗎?」
  • 「如果擔心的話是因為什麼事情呢?」

照原樣理解孩子的發言

  • 只要把孩子說的話原原本本地重複一遍,孩子就會感到被理解了,產生信賴感。另外,重複同樣的話,孩子會注意到說得不明確的部分,會自己思考並改正。

將發言原封不動地寫在便箋上,粘貼、保留

  • 將孩子的發言寫在便箋上貼出來,會留下認真對待孩子想法的印象。另外,看到便箋上的內容,無論多久,孩子都能回憶起來進行複習。

用平緩的心情等待孩子把話說出來

  • 即使孩子此刻不能馬上回答出來,也要等上1分鐘。這時,孩子的大腦正全速運轉。等了一會兒也回答不出來的時候,再次讀一遍之前記錄對話的便箋,重複一遍「困惑的事情」。

靈活運用「困擾的事情」,將「理想的狀態」組織成語言

  • 「正為××發愁吧?那麼,怎樣才是理想的呢?」把「困擾的事情」和「理想的狀態」寫在不同顏色的便箋上,從視覺上整理信息是有幫助的。

編輯/冰爾 文/飛田 基

《母子健康》雜誌推薦閱讀:

書名:《培養會思考的孩子》

作者:[日]飛田基

出品:北斗育兒|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作者簡介:

飛田基,高德拉特學會諮詢負責人、生活教練。早稻田大學理工學部畢業後,在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獲得化學物理博士學位。受到艾利·高德拉特TOC瓶頸理論的啟發,致力於實現為解決問題的突破研究工作。現為高德拉特博士設立的非營利組織法人,致力於教育的TOC日本支部理事。

《母子健康》雜誌簡介:

《母子健康》雜誌創刊於1992年,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管,中日友好醫院主辦。透過嚴謹而感性的編輯團隊,專業並權威的專家顧問,以健康第一的理念,為中國女性提供專業的婦產、兒科等方面的指導及保健,提供全方位的育兒健康新知,關注身心協調發展,將醫學常識融入實際生活,與父母一起共創和諧成長空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THwKUm4BMH2_cNUg230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