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創業為何多失敗?聽聽70後怎麼說!

2019-05-04     實話實說程明盛

許多90後創業者後面站著60後父母

村鄰小毛是典型的70後農民工,18年前,22歲的他在省城創業開送氣店時,在農村種地的父母不能給予他任何幫助,3000元店子轉讓費拿不出來,最後找到一家轉讓費1000元的店子,隨後買了自行車、煤氣瓶開始起步。而今在武漢買了房子安居樂業,一度投資氣站半途夭折,目前仍以送氣維持一家人生計。

用時下成功人士的標準,小毛算不得大成功,但18年商海閱歷,讓他看到了小店主的創業艱難。

他說,看到越來越多90後依靠父輩積蓄選擇創業,做的生意五花八門,以開店居多,存活率只有2成左右,店子壽命遠低於70後和80後,往往不到一年就鎩羽而歸,父母的血汗錢打了水漂,真心為他們的父母心疼。

因為職業的原因,他常年跟餐飲業打交道,常常忙到深夜才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家。

凌晨,在客戶集中的崇仁路收完錢,回到所住的台北一路,一路上不少通宵營業的夜宵店,賣蝦蟹的店更旺,食客多是90後,吆五喝六,大快朵頤,很難看到跟自己年齡相仿的宵夜客。小毛感嘆,蝦蟹太貴了,吃一鍋能買一個星期菜,70後80後吃不起。在他眼裡,幾個人一頓宵夜三四百元,夠一個三口之家一周的菜錢。

時間久了,他看到,90後不光敢消費,還敢創業,屬於花父母錢不心疼的一代人,因為家裡拿得出錢給他們當老闆,即使生意做垮了也不怕,畢竟家長年輕,可以幫他們東山再起,從頭再來。所以,90後說話都比70後80後底氣足。

小毛說起武漢一個大學生開外賣店的事。

一個來自蘇北的大學生,大學畢業後在漢找工作不順,到美團當了外賣員,一段時間後,覺得餐館生意很好,決定自己開一家,找父母要來投資款,盤下一家外賣店,廚師、服務員都是聘請的。不料,半年時間虧了10多萬元,打了退堂鼓。父母沒有責怪他,反而徵求他意見,要不要改做別的生意。這位大學生大約沒有從生意失敗中回過神來,告訴父母,自己要先休息一段時間。

小毛感嘆,70後80後創業往往親力親為,一份生意能夠堅持幾年甚至更長,他們期望值不高,多數人只希望比打工強一點,落得個自由自在,不受約束,每天賺到手的是現金,就當賺個工錢。一般夫妻守著一家小店,至少能月賺大幾千上萬元,養活一家人不成問題。70後80後沒有後援,創業失敗後,要想東山再起,要很長時間積累資本。

反觀身邊接觸的90後店主,小毛說,90後創業步子邁得太大,還沒賺到錢就計劃怎麼花錢。他的送氣客戶中,有一批來自江西鄱陽湖畔的農民,許多年前到武漢開腰花麵館,親戚帶親戚,朋友帶朋友,開了幾十家相似的腰花麵館,靠著腰花麵館生意賺了錢,大多在武漢買房置業,生意雖然苦點累點,但小日子還是過得過去。現在輪到創二代登場,他看到一個創二代學著父輩開了一家腰花麵館,前兩年生意火爆,賺了些錢。這個1991年出生的年輕人結婚早,已經有2個孩子,周圍人建議他在武漢買房安居,但他把2個孩子的壓力甩給父母,拒絕在漢買房,卻用僅有的積蓄,貸款買了一輛凱迪拉克越野車,價格高達五六十萬元,按當時的生意情況,得兩三年賺回這輛車。後來的結果是眾所周知的,武漢房價翻著倍上漲,90後的腰花麵館生意反倒一路下滑,豪車忽然成了負擔。

小毛從自身經歷和這些年觀察中,發現了70後80後與90後的巨大差異。

當年,自己這代人創業時,生意好做,基本不愁銷路,就是缺資本,借遍親戚朋友都籌不夠本錢,勉勉強強開始創業了,沒有做過的技術活沒人教就自己摸索。做生意是磨人性子的事,這代人放得下架子,凡事親力親為,知道保住生意最重要。

現在不同了,90年後創業者的父母都很年輕,有些積蓄,創業資本不成問題,找兄弟姐妹和親戚朋友借錢創業也很容易,但市場環境變了,各行各業投資過剩,到了老闆找消費者的時代,消費者的選擇多了,消費習慣也變了,銷量成為創業成敗的關鍵。更嚴峻的是,90後創業者技能不足,往往什麼活都要僱人,人力成本居高不下,一旦生意不景氣,就無法維持項目正常運轉,只能草草收場。

在小毛眼裡,90後愛創業還有父輩的原因,他從親戚朋友身上看到,不少90後沉迷於網絡遊戲,有的懶得戀愛結婚,打工的活不願干。他們的父母看在眼裡急在心上,不時張羅點生意讓年輕人做,以創業替代就業,有些年輕人還不一定接受。

忽然想起家鄉一些進城務工經商的親戚,孩子漸漸大了,偶爾問起他們的孩子,知道一些孩子單飛,開起了自己的店子。問他們的孩子生意怎麼樣,大多一聲嘆息,抱怨現在生意不好做。

忽然心有所悟,90後最需要的也許不是創業,而是就業。

2019-05-04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SuYJDmwBmyVoG_1ZxFj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