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世界客都」!盤點梅州最具客家風情的景點和文化

2019-10-16   粵游粵開心

梅州是個不平凡的城市

作為歷史文化極其豐富的「世界客都」

是值得一去的客家人文聖地

在豐富的歷史人文中

領悟崇文尚學之精神

接受客家文化的薰陶

學習客家人民優良的品質

下面跟著小編一起去

感受客家文化吧

1客家文化景區

客天下景區

客天下景區是體驗客家民俗文化的最佳去處。客家小鎮,一座山水中的小鎮,一幅原生態的客家風情畫卷,集客家建築、客家文化、客家飲食、旅遊、居住、購物、休閒為一體。

這裡的百米客家遷徙圖、劉沅聲泥雕藝術長廊、復古的客家建築、特色的客家歌舞表演,紛繁多樣的客家美食,無一不在展示著這座古樸的世界客都。

地址:梅州市梅江區三角鎮客天下景區

泰安樓客家文化旅遊產業園

泰安樓客家文化旅遊產業園包括泰安樓、西湖公園、大埔縣旅遊服務中心、大埔縣博物館。泰安樓是省級文保單位,位於大埔縣城湖寮鎮龍崗村,是國內保存比較完好的,極為罕見的石方樓,人們把它譽為「客家的水立方」。

西湖公園與泰安樓融為一體,是一個集客家歷史文化、民俗風情、康體運動、遊樂休閒為一體的城市山水公園。

大埔縣旅遊服務中心位於大埔縣城璜騰坑口,主要設置了旅遊諮詢台、影視廳、遊客休息廳、購物區、醫務室等設施。

旅遊服務中心

大埔縣博物館內設有千年古邑、人文秀區、紅色土地、民居大觀、客風奇葩、粵東瓷都、華僑之鄉、綠色崛起等8個展廳,充分展示大埔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積澱。

大埔縣博物館

地址:梅州市大埔縣城湖寮鎮龍崗村

熙和灣客鄉文化旅遊產業園

興寧是「中國花燈之鄉」,興寧花燈是由中國傳統元宵花燈演變而來,與北京六芳宮燈花燈一脈相承,與嶺南花燈構成完整的花燈文化體系。

在2017年,熙和灣這座花燈樓榮獲「世界最大燈籠型建築」的金氏世界紀錄稱號。樓內為花燈博物館,展示了興寧花燈和全國各地乃至世界花燈,盡覽中國民間工藝瑰寶的傳承發展和異域風情的獨有魅力。

在遊覽如畫風景的同時又能了解富有特色的客家文化。走過100個不同字體「福」字的百福堤,百福臨門後參觀客家圍龍屋博物館,一樓有客家人五次遷徙的浮雕圖文,以及客家古農耕用具及生活用品的展示。二樓是客家名人館,展示客家名人的光輝形象和豐功偉績。

地址:梅州市興寧市永和鎮熙和灣

2客家文化名鎮

鬆口古鎮

鬆口古鎮地處梅縣區東北部,在梅江下游,是歷史上商業貿易繁榮之地,有著「自古不認州」的盛名。有千年歷史的鬆口古鎮,它是客家先民南遷的始居地之一,經千百年孕育,保存著豐富的客家人文資源。

鬆口古鎮的名勝古蹟和自然景觀,得天獨厚,自成格局。

走進鬆口古鎮,昔日的繁華早已落盡,只剩下寂寥寥的街道,空蕩蕩的碼頭。但是古鎮散發出的滄桑的氣息和古典的韻味,仍然持續著。

地址:梅州市梅縣區鬆口鎮

百侯古鎮

百侯古鎮地處粵東北部,位於有著「客家香格里拉」之美譽的梅州市大埔縣的東面,古往今來,文風鼎盛,人才輩出。百侯古鎮是國內發現官廳古民居最多的地方,現保存完好的明清時期古民居建築就有120多座。

在這些古建築群中,既有原始典型的客家民居,又有亦中亦洋的建築院落。

身居古鎮,品茶、賞景、聊天,聽當地人講述那些千古流傳的人文軼事,在一個個故事中,尋覓它的文化,領略它的深厚。

地址:梅州市大埔縣百侯鎮

茶陽古鎮

茶陽古鎮隸屬梅州市大埔縣,位於粵閩兩省交界處,是大埔縣老縣城,境內人文景觀豐富,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走進小鎮,便能看到古樸的街道,和不計其數的石雕牌坊,濃郁的文化氛圍迎面而來。

茶陽古鎮七條騎樓林立,始建於明清時期,全長1000多米,是粵東地區最大的騎樓群。

走進茶陽古鎮,一定不要錯過這座精美古樸的「父子進士」牌坊,它是茶陽這座千年古鎮的代表。

地址:梅州市大埔縣茶陽鎮

三河古鎮

三河古鎮隸屬於梅州市大埔縣,位於大埔縣西部,因梅江、汀江、梅潭河三江在境內交匯而得名。三河鎮於2014年由廣東省歷史文化名鎮晉升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三百年歷史的古城樓,經歷時歲變遷,高大的城牆逐漸被泥土掩埋,讓人感慨不已。

三河古鎮里,各式各樣的土樓和圍屋是它的一大特色,讓人感受到它的古樸。一座古城,經過歲月的洗刷,往事不再,舊夢依然。三河古鎮正是如此,喧囂不再,默默恪守著它本身的古韻。

地址:梅州市大埔縣三河鎮

3客家圍龍屋

說起客家文化,不得不提圍龍屋,它是客家人南遷後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中國五大民居特色建築之一,堪稱世界建築一絕,在客家地區圍龍屋很常見。

客家圍龍屋是客家歷史文化的「縮影」,是一種凝固的藝術。行走在裡面讓人很有一種穿越的感覺。歷經風雨的客家圍屋,給人的是一種歲月的沉澱和永恆的質樸。

4、客家非遺文化

客家山歌

梅州客家山歌是用客家方言演唱的民歌,於宋、明期間伴隨著客家民系的形成而產生,是中原文化與梅州土著文化融合的產物,富有客家人的語言特色,鄉土生活氣息濃郁。

梅州客家山歌共有腔調近百種,音調高揚綿長,平穩流暢,起伏不大,音區較高,音域較窄;級進較多,跳進較少,節奏自由,節拍多樣,常有多種節拍混合而歌。隨著時代的發展,其演唱方式變得多種多樣,有勞動唱和、戀愛對歌、擂台斗歌、婚禮對歌、民間藝人說唱、文藝團體演唱等方式。

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間音樂、民間文學的瑰寶。2006年,梅州客家山歌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廣東漢劇

前廣東漢劇院 現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

廣東漢劇舊稱「亂彈」、「外江戲」、「興梅漢戲」,是廣東省漢族客家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廣東的梅州地區、惠陽地區等閩粵贛邊區各地。被周恩來總理譽為——「南國牡丹」。

《劉唐下書》劇照

廣東漢劇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關鍵時刻,被客家人以寬廣的胸懷,接納並挽救了這個瀕臨絕境的「外江戲」——漢劇,使其在粵東客家地區不斷生根、開花、結果,廣為流傳,成為客家人自已喜愛、習慣和傳唱的戲曲。

《改容站父》劇照

廣東漢劇的音樂唱腔以「皮黃聲腔」為主,兼收崑曲、高腔、吹腔、小調等,並保存很多古老的曲牌。樸實淳厚,高昂悲壯,是廣東漢劇音樂唱腔固有的風格特點。

《李堅真》劇照

2008年,廣東漢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秦香蓮》劇照

廣東漢樂

廣東漢樂是古代漢民自中原南遷帶入的民間音樂,有「中州古樂」之稱,在大埔流傳了至少有500年以上。保留中原宮廷音樂特點,與大埔當地的民間音樂融合,同時吸納了潮樂的一些成分,從而形成獨特、完整的樂種。

按照傳統的演奏形式和長期沿革的演奏習慣以及不同用途,廣東漢樂分為五個類別:絲弦樂、清樂、漢樂大鑼鼓、中軍班音樂、廟堂音樂。

廣東漢樂歷史悠久,世代相傳,傳承方式有師徒傳承、家族傳承、社會傳承等形式,主要以樂器演奏技巧傳承為主。

2003年,大埔縣被命名為「廣東漢樂之鄉」。2006年,廣東漢樂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木偶戲(五華提線木偶)

五華提線木偶戲的木偶造型精細,分生旦、丑、公、婆、凈六個臉譜,形體高大(約高90厘米)。

其演出的傳統劇目分傳本戲和雜耍戲兩類,傳本戲有較為規範的傳統劇本,多以著名的民間傳說故事為題材,雜耍戲則來自社會日常生活,以滑稽諷刺手法褒貶人情世態,傳統劇目有40多種。

五華提線木偶戲的表演技藝自成體系,別具一格,獨創了許多奇特的絕技絕藝,嶺南民間戲曲藝術的瑰寶,中華民族文化智慧和創造力的生動例證。

獅舞(席獅舞)

「席獅舞」也稱「打席獅」,是廣東省梅州市梅江區城郊範圍內特有的一種傳統民間舞蹈,是梅州市區客家民眾在進行傳統人生禮儀「香花」佛事時、請和尚做齋、超度亡靈,穿插於佛場間的一種遊藝活動。

舞「席獅」時,由一個和尚就地捲起草蓆作為「獅子」,另一個和尚拿「青」(多用長命草作「青」)持扇伴舞,表演過程有出獅、引獅、舞獅、種青、偷青、藏青、搶青、逗獅、入獅等數個環節。

「席獅舞」經歷了唐、宋、元、明朝代的產生、形成和流傳,清末至「文革」前的興盛,「文革」期間的沉寂、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挖掘整理以及打造「世界客都」的提升和弘揚。2008年,席獅舞入選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龍舞(埔寨火龍)

廣東豐順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表演形式一般有燃放「禹門」(鯉魚跳龍門)、「煙架」燒火樹、「火龍」三個部分,至今有300年歷史。

「龍身」用竹蔑結紮,全長可達35米,內裝各式各樣的煙花、火箭,用紙裱面,繪上色彩,栩栩如生。「火龍」具有張嘴、吐珠、躬身、搖尾、噴火等功能。在舞動時能自動點燃發射各類煙花火藥,出現壯麗的景觀。

幾十名赤膊大漢手擎火龍,在繡球的引領下舞動遊走,巨龍飛舞,煙花怒放,火箭四射,極具震撼力。。一條火龍一般要由三四十個赤膊青年合力手擎,加上鼓樂手、舞龍蝦金魚等人,整個隊伍達200餘人。

火龍舞動時火花四射,場面壯觀,吸引周邊幾萬名群眾前來觀賞,如此盛況幾乎年年如是,世代相傳。2008年6月豐順埔寨火龍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梅州客家文化遠不止這些

如想了解更多梅州客家文化

請到梅州來一趟

體驗世界客都的魅力

感受客家的文化薰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