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THE 1980-1990's
80、90年代
無數人想回去
又不想回去的年代
那個年代網際網路才剛剛開始普及
街上還沒被小車擠滿
自行車是主要交通工具
而通訊設備則是
大哥大、BB機
在那個年代擁有一台大哥大
真的能被叫上一聲
「大哥」
1980-1990s
那個波瀾壯闊的世紀最後的20年
真的太讓人懷念了
Bruno Barbey-布魯諾·巴貝
法國攝影師
Bruno與中國有著不解之緣
曾多次來到中國拍攝
他用相機拍了大量關於
80、90年代的作品
1973年天安門的破曉時分
1973年天安門廣場邊前三輛送貨的三輪車
他的攝影作品中
沒有花里胡哨的顏色
有的就是那個年代專屬的朦朧灰
專屬的布衣上的靛藍色
1973年巴貝作為記者
跟隨蓬皮杜總理來訪華
成群結隊的小學生手捧花束
向他們表示歡迎
雖然小學生身上的色彩花花綠綠
天安門廣場上學生們身穿「統一」性質的裙子
歡迎法國總統蓬皮杜
但敏感的巴貝注意到
這樣的一群學生穿著
與在隨後他鏡頭裡出現的整齊劃一的
藍綠色格格不入
走遍了中國的北京、
上海、南京、新疆等地
他的足跡從天安門
東方明珠到大街小巷、偏僻鄉村
短短几天訪華的時間
巴克便被中國深深的迷住
訪問時間結束後巴貝提出
將自己的簽證延長
他再次獲得了15天的居留權
這一下巴貝才真正開啟了
了解中國的拍攝生涯
從那開始他開始到處遊走在中國的大街小巷
瘋狂的摁下快門
「貪婪」的記錄著那個年代
中國所發生的一切
他用相機留下了一部
包含著舊日中國種種面孔與景觀的
珍貴彩色攝影佳作
拍攝解放軍陸軍南京步兵第179 師團的廚房
解放軍陸軍南京步兵第179 師團在演練
女民兵在訓練
巴貝繼承了先輩布列松、馬克·呂布
等人對拍攝中國時的中立態度
力圖用最真實的照片
擺脫西方對中國的刻板印象
1980、1991年
巴貝抑制不住自己對中國的瘋狂迷戀
多次來到這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
雖然他依舊一句中文都聽不懂
但卻很高興的與街頭老百姓們打招呼
他說:「中國人都喜歡拍照,
大家都很友好。
比如你拍一位好看的姑娘,
她們都會很友善。但是在巴黎,
人家肯定會過來說:
我要打電話給我的律師了。
90年代的戀愛是純粹的自由的
兩個人看對眼就約著出來
散步談天說地
雖然沒有如今那麼便捷
但是他們心與心的距離卻異常的近
也異常的純粹
90年代的生活是充滿希望的
大家都朝著更好的方向前進
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崗位上
辛勤的努力著
90年代的空氣是清新的
那時的我們馬路還沒被小車沾滿
空氣中也沒有飄散著濃濃的尾氣
90年代的孩子是幸福的
她們光著腳與大地親密接觸
自由的在田間奔跑
無數的美好瞬間
通過巴爾的快門所以被保留了下來
對於巴爾來說自己不會刻意
保存國家記憶或者個人的記憶
「只是一切都改變得太快。一些東西消失,一些東西出現。對於自己而言,只是出於攝影師本職的忠實記錄。」
每一張照片都是年代的縮影
每一個人物都是時代的產物
每每看到這些照片
都會讓我們在現實與記憶中穿越
玻璃罐里裝著的食物是小時候最想要吃的零食
婦女們總會用暗紅色背帶 背著昏昏欲睡的小孩
那時候也流行健康操,每天開工必須來上一段
女孩的愛美之心,在那個年代都不會消失
結婚對於那時候的人來說
是天大的喜事
雖然沒有婚紗沒有現在的精美
但是那個年代留下的婚紗照
卻依舊擁有著濃濃的
愛意
80-90年代
但對於我們任何一個人而言
都已是過去式
往事漸漸的在我們腦海里變得模糊起來
但每次看到這些照片時又總能
勾起千絲萬縷對於那個特殊年代的記憶
巴爾知道現代世界
正在一點點地侵蝕傳統生活方式
他現在拍攝的東西可能很快也會消逝
而相機是唯一能幫他見證
這美好時代的工具
喜歡這篇文章就關注和轉發下吧。謝謝!
合作、投稿可以私信大繪君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SfZfgnABgx9BqZZIF6g1.html